- +1
在《宝藏般的乡村》中走进现代“桃花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何尝不是当代人的心之所向。正是因此,乡村题材综艺近几年才能如此走俏,但与此同时,该题材杀出重围也成了难事。
2021年前后,由喜临门床垫独家冠名播出、聚焦乡村的文化综艺《宝藏般的乡村》却成了同类型综艺中的品质出圈佳作,节目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5亿、共登上热搜榜20次、豆瓣口碑评分8.9,被观众认证为不可多得的“宝藏综艺”。
一切都是如此新鲜、自然、美好,是《宝藏般的乡村》带给众多观众的直观感受。从苗族、土家族到蒙古族,从贵州、湖北到青海、浙江,《宝藏般的乡村》带观众走进了西江千户苗寨、恩施鹤峰屏山大峡谷、青海德令哈等一个又一个现代“桃花源”。
但节目对乡村的探寻与揭秘却未止步于“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宝藏般的乡村》记录的还有乡村在脱贫攻坚战下形成的新生机与新画卷,以及那些缔造新画卷的伟大个体。
在《宝藏般的乡村》中,乡村的宝藏是景,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合而成的景;乡村的宝藏是画,是乡村迈入新纪元的新画卷;乡村的宝藏是人,是一个又一个守护着乡村前行的人。景、画、人合体,解构了乡村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也揭秘了乡村的风情与温度。
此景:寻找当代“桃花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宝藏般的乡村》第三期中,陶渊明诗中所描绘的“仙境”与湖北恩施鹤峰屏山大峡谷的风光跨越千年重叠相映,观众也跟随着“宝藏团”嘉宾的身影,踏进了这片现代“桃花源”。
其实,清代文学家顾彩在撰写的《容美纪游》中,便将恩施这峡谷纵横、谷幽林深的绝境,称之为陶渊明向往的“世外桃源”。
《宝藏般的乡村》在乡村循迹之路上,挖掘的“桃花源”不止是恩施鹤峰屏山大峡谷。
在“宝藏团”嘉宾的漫游中,千户苗寨驻扎的贵州雷山县常年云雾缭绕、“金色的世界”青海德令哈拥有着广袤的戈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珍奇动植物不计其数,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无一不是令人神往的“仙境”。
而坐落在这些“仙境”里的何家村、洞下槽村、三佳居、棠棣村,与大自然拥有着得天得厚的距离。
“来到这边我发现,哪怕在那里发呆,都觉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宝藏般的乡村》嘉宾THE9-孔雪儿的感慨,道出的正是屏幕前观众的向往。对在快节奏都市中久居的人来说,这些乡村的田野风情与慢生活,是难能可贵的。
《宝藏般的乡村》的镜头中不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风情,这二者相得益彰且都是乡村的宝藏。自然风光是造物主的馈赠,而人文风情与地区特色则是乡村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
节目中,雷山的苗族、恩施的土家族、德令哈的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各异。
如苗族,艺术上,能歌善舞的苗族人习惯在每一个节目踏乐而舞来欢庆;生活上,他们一贯喜欢用色彩艳丽的服饰与式样繁多的精致银饰来表达自身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制度上,苗族也依然保留着由“寨老”、“鼓藏头”等管理族群的传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宝藏般的乡村》呈现了不同民族在千年传承中形成的风土人情,也将他们利用独有的资源优势创造出的特色产物与文化宝藏带给了观众,如恩施的富硒茶和灯戏、三佳居的黄酒与酱油、棠棣村的兰花等等。
节目第九期走进的开化县乡村,也有着因地缘优势而孕育出的独有宝藏开化纸与根雕。
古时,编撰《四库全书》《全唐诗》等典籍所用的印刷纸,正是当地的开化纸,它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便是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生长的北江荛花。根雕,也是这一原始森林为开化县乡村带来的宝藏,那些已腐朽的老树根在开化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千村虽千面,但相同的是,它们皆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皆拥有着人类在发展中传承下来的珍贵资源与文化遗产。
跟随“宝藏团”嘉宾一步步漫游乡村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就如陈年酒香一般徐徐释放,让观众在沉浸式的“归田园”体验中熟识了乡村的宝藏,读懂了乡村的魅力,也寻得了一份精神上的宁静感。
可以说,《宝藏般的乡村》就是一个“行走的安利神器”。在节目的弹幕中,“种草贵州、种草苗寨、种草乡村”、“想去旅行、想去隐居、想去体验原生态”等评论无处不在。有观众打趣道:“甚至不用做旅游攻略了,节目组的漫游路线就是一份现成的乡村旅行指南。”
此画:再话新时代乡村
在一些外界的传统印象中,乡村美虽美矣,但多数时候是与贫穷、落后挂钩的。这确实是一二十年前历史陈烟下旧乡村的面貌,但《宝藏般的乡村》拉开的,是经历脱贫攻坚战之后乡村的新画卷。
“大河有水,小河就满。”国家复兴,小家自然也会蜕变。
《宝藏般的乡村》通过嘉宾的探访,还原了过去乡村生活的艰难。
就如在青海德令哈,“宝藏团”嘉宾在游戏环节体验“凿冰取水”时,有观众感慨“也太原始社会了”,但这正是德令哈居民此前的真实生活。那时草原上不仅洗澡困难,牛羊马有时也只能舔冰解渴。此外,因交通闭塞,德令哈的居民赶赴西宁需要耗费一个月时间。
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德令哈。
当地通过光伏井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引入水源后,清洁的自来水随时可取,这为游牧民族的生活和农牧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浙江援青重点项目“太阳能发电中心”的落地,也解决了该地之前供电不足的难题。此外,青藏铁路、省内高速公路及民用机场建成后,德令哈居民的出行再不是问题。
或许,不少人对乡村脱贫攻坚的认识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但《宝藏般的乡村》让观众在一个又一个乡村看到了脱贫攻坚战掀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现代化、科技化的乡村新画卷。
节目中走过的西江千户苗寨、恩施何家村、柯桥棠棣村等,当下都已形成了现代化产业。
如花木业便是棠棣村的支柱产业,该村迄今为止已开发出一千多种兰花品种,有的品种甚至通过“兰花节”远销海外。这也切实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如今,棠棣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8.5万元,家家盖起了小洋房,户户都有小汽车。
为了支持这些乡村的特产输出和文化影响力传播,《宝藏般的乡村》总策划华少在节目中联动自己的直播品牌“肥仔华百货公司”,以节目、嘉宾、电商直播新形式的影响力来为乡村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破圈提供助力。
这些乡村根据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业的同时,也在愈发与现代科技接轨。如恩施洞下槽村便搭建起了智慧服务平台,依靠监控系统与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为他们提供了智能化服务。
可以说,《宝藏般的乡村》为脱贫攻坚的成果展现提供了一个小窗口与大视野,它让观众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乡村已经实现了蜕变,也拥有了新时代的新宝藏。这种蜕变与宝藏不仅体现在产业升级、科技水平升级上,也体现在教育质量提升上。
在青海德令哈的海西州高级中学,六位浙江援青老师的到来,就为西部乡村地区带去了更好的师资力量,这不仅解决了德令哈当地教学资源薄弱的问题,也为当地带去了更高的教学水平。
以往,主旋律内容与正能量价值输出往往易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局面,但《宝藏般的乡村》通过与乡村发展结合的游戏环节设置、通过走访,切实向观众展现了乡村蜕变前后的对比,这也让外界更能直观感受脱贫攻坚为乡村带来的力量与生机。
此人:乡村温度的“缔造者”
相比于以往的乡村慢综艺,《宝藏般的乡村》的“野心”似乎更大,因为它想呈现的不仅是每个乡村在人类与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独到魅力、在脱贫攻坚下孕育的新风情,还有在历史的齿轮下推动乡村走进新时代的一个个具象而鲜活的人。
这些人,是乡村土生土长之人。如恩施何家村的老爷爷,如今虽已拥有十几亩茶园,但依然坚持每日五点起床采茶的作息,千万个如他一般数十年如一日勤劳耕作的人,为乡村的土地构筑了富饶的底色。如开化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农民科学家”,他们常年为森林的数据监测而忙碌,为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是致力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人。恩施灯戏代表性传承人孟永香,虽已高龄仍心心念念要将灯戏发扬光大;开化纸市级传承人黄宏健,得知开化纸技艺失传后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以不懈的匠人精神复原了这项造纸技术,为部分珍贵古籍的修复和翻印带来了可能。
这些人,是离乡又返乡之人。他们中有脱贫攻坚战启动后,从外地返回乡村,投身家乡建设的千万个打工人;有如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明一般十四五岁外出创业,后回到家乡埋头村庄建设与发展的领头人;有如龙赶湖合作社市场部负责人阳敏这种,拥有海外硕士学历,归国后加入脱贫攻坚大军的年轻人。
这些人,是从五湖四海而来,支援乡村建设之人。杭州驻鹤峰帮扶医生李淳,多年和杭州医疗帮扶工作队一起投身鹤峰的智能化医疗管理系统构建,为此甚至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浙江援青的六位老师中,不少人因高原反应不断失眠,但在他们看来,进教室看到学生,就是治疗高反最好的方式。
这些人,无一不是乡村温度的“缔造者”。在《宝藏般的乡村》这份人文关怀下,观众看到了乡村的“景”,也看到了乡村的“情”。
爱因斯坦曾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宝藏般的乡村》记录的这群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背后的伟大个体,正是出于对乡村情感的凝结,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脱贫攻坚战的带领下,在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下,如今不仅是乡村发生着巨大蜕变,焕发着无限生机,乡村的人们也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了希望。在《宝藏般的乡村》的镜头里,人们在传统民俗中寄予着对幸福生活的愿景、质朴而忠厚地对外来的旅人释放着善意、也时刻怀着一颗对政策的感恩之心。
可以说,景、画、人,构成了《宝藏般的乡村》的三大主核,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乡村真正的新面貌,也看到了乡村动人的风情与温度。节目虽定位旅游综艺,但产生的价值却远不止旅行安利,而是辐射到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等多个维度的。
如今,《宝藏般的乡村》第二季已进入筹备阶段,新一季节目将跟随浙江省“十四五”的措施和策略,选取浙江省“三对口”工作覆盖的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四川阿坝以及省内重点示范地进行录制。
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时适逢乱世,世外桃源可遇不可求,而今盛世河清海晏,现代“桃花源”无处不在。乡村的发展步伐不会停止,而《宝藏般的乡村》的“归田园”故事也将继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