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雷军也要上车,互联网大佬为何争相造车?

2021-02-22 1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雷达财经出品 文︱张钊丹 编︱深海

2月19日,“晚点LatePost”消息称小米已确定造车,有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随后,对于造车传闻,小米集团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首次被传造车。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多次前往硅谷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拜访完马斯克后,小米以及雷军开始了有关智能汽车的一系列投资。从投资小鹏汽车到合作奔驰SUV,再到申请与汽车相关的专利和商标,小米一直在行动,与之相伴的是,小米多次否认造车。

近年来,除了小米外,苹果、华为、三星等手机巨头纷纷入局造车,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都以各种方式切入了造车赛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遇瓶颈,智能汽车或可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流量入口。互联网巨头若不迎头赶上,就很可能失去尚未到来的自动驾驶军备赛的入场券。”行业人士表示,全球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国内手机市场也已经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而智能汽车却正处爆发前夕。

在过去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汽车也情绪高涨,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涨了7倍,该公司CEO马斯克也凭借大涨的股票,一度成为世界首富。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消息称小米已确定造车

2月19日,“晚点LatePost”消息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有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在该消息影响下,当天“小米造车”冲上微博热搜,而小米集团股价也是直线拉升,涨幅一度扩大至10%。

随后,对于造车传闻,小米集团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首次被传造车。2020年12月,小米就曾被曝将与比亚迪联合发布“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但小米方面在第一时间对该消息进行了否认。前小米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近几年,尽管小米多次否认造车,但小米在汽车领域动作频频。

早在2012年,雷军就前往美国硅谷的特斯拉工厂试驾,同年,小米投资木仓科技,后者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领域的实用应用开发商。2013年,雷军多次前往硅谷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彼时他就盯上了智能电动汽车这块蛋糕。

拜访完马斯克后,小米以及雷军开始了有关智能汽车的一系列投资。

2014年,小米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和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在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有一份来自雷军的顺为资本;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其中在小鹏汽车2019年11月进行的4亿美元C轮融资中,小米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 Fast Pace Limited公司投资了5000万美元;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具体业务方面,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AMG F1车队合作推出特别版小米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同时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将携手梅赛德斯—奔驰SUV,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彼时,雷军强调这是一个“自己十分期待的合作”。同年8月,小米MIUI负责人公开表示,小米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此外,小米也正发挥其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研发,并踏入智能汽车领域。去年年初,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的专利,公开号为CN106476952B,分类为无轨陆用车辆。同年6月,小米注册申请了一个叫“小米车联”的商标。2021年2月19日,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又公开了一项名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的发明专利,其专利摘要显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应用于共享交通工具,可实现共享交通工具的自主调度,提升共享交通工具的智能化。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中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目前小米已经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多个发明专利。

造车比卖手机挣钱?

在汽车的行业境况展现越加明朗时,手机一度呈现出下行之态。当前,全球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国内手机市场也已经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2020年全年整体出货量约3.26亿台,同比下降11.2%,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与此同时,用户的换机周期不断拉长,进一步压缩了手机市场的增长空间。据IDC分析,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在2020年为33.6月,比2014年拉长了近10个月。也就是说2020年最后一批用了4G手机的用户在自然状态下用上5G手机也需等到2023年。

与手机市场趋近饱和相反,智能汽车正处爆发前夕。

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急速狂飙,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36%,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万,同比去年的120万增长13%,创下历史新高。

IHS Markit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5%,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中国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也将在未来持续增长,并在2025年超过75%。

智能汽车前景一片利好,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汽车也情绪高涨。

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涨了7倍,估值超过7000亿美元,登顶全球第一大市值汽车公司,该公司CEO马斯克也凭借大涨的股票,一度成为世界首富。2020年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在2019年跌入谷底的蔚来,2020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这对很多互联网巨头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

此外,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年底,并提前明确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幅度;7月,工信部等组织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11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有业内人士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遇瓶颈,智能汽车或可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流量入口。互联网巨头若不迎头赶上,就很可能失去尚未到来的自动驾驶军备赛的入场券。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

在新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之际,苹果、华为、三星等手机巨头纷纷入局。

2021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将向韩国起亚汽车投资4万亿韩元(36亿美元),作为与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一部分。此外,苹果还从特斯拉、福特等全球知名车企挖人。其中,苹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简称“SPG”)下已有多名员工来自特斯拉和福特,特斯拉原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更是公开将身份标记为苹果SPG的副总裁。今年1月份,三星也宣布将与一些顶级汽车制造商合作,使旗下新款手机支持汽车的数字钥匙功能。可以看出,苹果与三星的造车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公开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帮车企造好车。

2021年2月,在“你好,1000+”赛力斯SF5自由远征版最新的发布会上,华为与电动汽车研发企业赛力斯共同发布了以DriveONE为基础的智能平台。2 月 12 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种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专利,公开号为 CN212529295U,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

除手机巨头外,百度、阿里、腾讯等也相继进军汽车领域。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与吉利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成为百度电动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1月13日,阿里与上汽集团、张江高科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智己正式发布;1月19日,吉利汽车集团宣布已与腾讯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1月29日,吉利与贾跃亭创办的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并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持续升温,互联网巨头纷纷从智能科技供应商转型为整车制造商,在高科技和资本加持之下,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将迎来巨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