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印度文明真的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吗?

2021-02-22 2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嬉皮笑脸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古印度1个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嬉皮笑脸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49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为中国的众多邻国之一,印度与中国之间尽管在地理上距离不远,但是由于两国接壤的地带属于人口稀疏的藏区,两国之间实际的交流并不如其他亲密邻国频繁。

同时,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印度与中国之间近年频繁出现领土方面的纷争。

然而,尽管在国内网络上已经一口一“阿三”,我们对印度的实际了解仍然不足,“咖喱”,“肮脏的街道”,“强奸犯满地”,这几个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几乎在国内网络提及印度时就一定会伴随的。

无论是社会,国家层面还是历史,文化层面,我们对印度的印象都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而存在一些偏颇甚至偏激之处。

与新闻层面的大量负面报道相对应的,则是学术上我们在印度研究方面极大的空白,尤其是古印度的研究上,尽管当代中国民间的主流意识依然接受1923年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提出的“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

但中国大陆范围内至今尚无成体系的古印度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结论皆是采用印度方面的结论(其原因颇为复杂,将会在文章背后阐明),这就导向一个比较“广为人知”的观点,那就是古印度文明最终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受蛮族(雅利安人)入侵而灭亡,现在的印度与古印度之间并无联系。

尽管这一观点广泛为现在的印度和中国所接受,但从学术角度上,这一观点即使不算是谬误,也算是有待商榷的说法。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基于自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所做的古印度研究,分别讨论欧美的研究过程里所提出的几种有关古印度文明如何“衰亡”的解释。

|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古印度文明重要考古学遗址一览(英文) 图源:The archaeology of South Asia: from the Indus to Asoka, c. 6500 BCE–200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古印度文明主要发源于印度河河谷内,在公元前1900年之前,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主要是两座古城,哈拉帕城(Harappa)与摩亨佐达罗城(Mohenjo-Daro)。

然而,考古学证据显示,在公元前1900年后,这两座即使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也能称得上庞大的古城却被极快地废弃了。甚至有证据指出,摩亨佐达罗城内发生过一场屠杀。

因为在哈拉帕发现,堡垒的大门被封死。而在俾路支地区(Baluchistan),则发现了聚落被焚毁的痕迹。

|摩亨佐达罗的房屋遗迹中发现的人骨遗存,此照片也被广泛地用于证明摩亨佐达罗中曾发生过屠杀等暴力行为 图源: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University of Durham Oriental Museum)

作为早期研究南亚地区的学者,莫提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将这些考古学证据作为雅利安人入侵南亚的证明。同时也是惠勒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南亚导致古印度文明衰亡的理论,也就是我们在上文所提及的“外族入侵论”。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乔治·达尔斯(GeorgeDales)在重新整理了考古学证据后对“外族入侵论”提出了质疑。

达尔斯认为没有更多的证据显示成规模的暴力行为存在,比如被遗弃的武器,或者城址内被焚毁的房址。同时,达尔斯通过研究认为只有一部分暴力受害者属于被废弃的城市。

根据达尔斯的观点,摩亨佐达罗大屠杀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从俾路支山地地区来的一伙土匪强盗而非从西方来的雅利安人。

除了达尔斯,还有几个学者认为印欧语系所属的人种可能更早就到达了南亚,有的证据显示一些古印度城市中的习俗已经显示出一些和吠陀教相近的地方。

|对于农业,干旱无论什么时代都是无情且恐怖的敌人 图源于网络

除了反对入侵论,达尔斯还提出一个观点,“哈拉帕人真正的敌人是大自然”。而气候变化的结果是多样的,洪水,河流改道,海平面变化,降水减少,每一个对早期文明而言都是灾难性。

现在,气候变化在欧美学术界也被认为是引起古印度文明衰亡的主因之一。

在2014年,一支由亚马·迪克西特(Yama Dixit)带领的团队针对印度地区的古气候进行了一部分复原。

他们的结果显示,在印度地区西北部,也就是古印度文明城市集中的地区,在4100年前夏季季风有明显的减弱。夏季季风的减弱会直接导致夏季的降水减少,从而对农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失去了生存根基的农业,没有了食物,人就会自发地离开城市谋求生路,城市自然也就衰败了。

|曾经的新月沃土,在千年的小麦种植后也变得贫瘠 图源于网络

除了气候上的变化,土壤产生的变化对于古代文明的打击一样是毁灭性的。而土壤的退化主要与农作物有关。

在古印度文明早中期,以小麦为主要作物,而小麦作为一种旱地作物,对于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是对地力的消耗很高。长期种植小麦,即使定期休耕,依然会引起土壤板结等问题。

同样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文明,两河文明的衰落也被认为和过度种植有关。

沃尔特·费尔塞维斯(Walter Fairservis)认为在古印度文明晚期,一部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居民会从印度河谷迁至恒河下游和南印度地区,并且改种米而非小麦。

同时在印度河谷中,小米的种植比例在晚期有明显的增加。小米作为农作物,对于地力的要求相比于小麦更低,更易种植。种植小米的比例提高从侧面也能显出地力的退化。

|刚果的孩子在水管旁用水。爆发鼠疫的关键要素,就是卫生条件不足的用水网 图源于网络

除了粮食,一场瘟疫同样能让一个发达的古代文明走向衰亡。

在2002年,简·麦金托什(Jane McIntosh)认为摩亨佐达罗的人口减少有可能与鼠疫或者类似的传染病有关。作为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之一,鼠疫的主要传播手段是地下水网,确切来说,是地下水网里的老鼠。

在并不在意地下水卫生的古代,老鼠会经常活动于下水道中,同时由于排污水和饮用水源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离手段,被污染的水混入了日常饮用的井水或者河水中,从而导致传染病暴发。

麦金托什认为,在摩亨佐达罗的发展末期,城市的维护和规划呈现出混乱的局面,这能作为印证传染病的一项例证。

然而,并没有人类遗存能够印证鼠疫的存在。除此以外,鼠疫虽然可怕,但是为何是在古印度文明的城市已经建成超过700年后才爆发?

所以,传染病导致崩溃的学说依然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求证之处。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大约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 图源于网络

除了以上自然原因,罗宾·科宁汉(Robin Coningham)认为贸易体系的崩溃或许也是古印度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古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维持着长期的贸易关系,然而,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考古学证据显示两者之间的贸易有了显著的减少,这一时间非常贴近古印度文明城市的衰落时间。

然而,目前尚缺乏证据来论证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孰为因孰为果尚且不明,有可能是贸易崩溃引起的物资匮乏导致城市无法维持运转,也有可能是城市的崩溃导致缺少可供交易的商品,从而减少了双方的贸易量。

就结论来看,尽管具体古印度文明衰落的原因尚且不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古印度文明至少现在来看并不是单纯地遭受了雅利安人的入侵而灭亡,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每一项学术观点的赞同与反对背后都有着复杂的逻辑和论证,本文以科普为目的,仅把表面的逻辑因果呈现于此。

同时,作为一个文明,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灭绝”一词,因为通过考古学证据,我们是从物质层面在论证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兴盛和衰落,无论一种物质面貌被如何评价,其本质都只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物质性反映而不是直接的,具象化的人类社会反映。

物质面貌上的衰退,对应的是人类活动的减少,而人类活动减少与人群绝对数量上的减少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联,现在就有考古学者认为,古印度文明因某些原因衰落后,对应的人群应该是向南迁徙,并逐渐分化成不同的地方性考古学文化。

|哈拉帕文明遗迹 图源于网络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还提及一个问题,为何“入侵论”会成为现在印度,乃至现在国内认知下古印度文明衰落的主因?

这背后则是民族主义在作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真正的“优等民族”。尽管后世多聚焦于希特勒本人以及他提出的这一理论,但值得指出的是,希特勒只不过是那个时代无数民族主义者中的一个。

尽管这种思潮在二战后被欧美否定,但是在远东和南亚地区,却缺少对于民族主义的反思,人们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依然在这些地域根深蒂固。

那么,如何论证自己的民族优秀呢?答案很简单,给自己的祖宗贴金就可以了。

印度的主流观点选择“入侵论”的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承认“入侵论”,那么现在的印度人就可以骄傲的宣称自己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耳曼人一样,同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并且是“自古以来”。

从宣传来说,这种话术无可厚非,民众并不会去考虑背后复杂的原因和逻辑,但是从学术层面,这种充斥着民族主义的说法会造成许多障碍和困难,学者会带着既定的立场与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然不仅是印度,国内也需要反思民族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一则故事,在一次中东的海外联合发掘中,中方的考古人员在发现青花瓷的残片后当场断言:“这是郑和带来的瓷器残片。”令现场的英方考古人员无比费解,为何在没有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前提下就当场断定此瓷器便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瓷器?

很明显,这就是经典的预设了立场,中方考古人员水平当然不会差到只知道郑和,但是他在发掘之前已经预设了一个角度,那就是只有郑和才能在明朝将瓷器带出中国,而不去考虑诸如赏赐,走私,民窑产出,乃至于本土原产的可能性。

|位于马六甲市的郑和像,尽管郑和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但郑和并不完整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的涉外贸易状态,我们依然要考虑很多其他不起眼的可能 图源:维基百科

当然,尽管反对民族主义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民族意识,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民族意识,我们需要认识到,作为全世界人类的一员,我们所属民族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是一种特征化的表现,但是独特性绝不等于优劣性,从民族的角度,我们并不优于非洲里游牧的部落,也不劣于欧美高楼大厦中的白人。

独特性应是超越优劣而存在的一种标签,拿去和人比孰优孰劣属实要不得。

参考文献

Dales, G. F. (1966). The decline of the Harappans. Scientific American, 214(5), 92-101.

Dixit, Y., Hodell, D. A., & Petrie, C. A. (2014). Abrupt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northwest India~ 4100 yr ago. Geology, 42(4), 339-342.

McIntosh, J. (2002). A peaceful real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dus Civilization. Westview Press.

Coningham, R., & Young, R. (2015). The archaeology of South Asia: from the Indus to Asoka, c. 6500 BCE–200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D)

原标题:《古印度文明真的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吗?|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