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海就: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
经常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即“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张是之在《经济学入门50讲》的前言中已经做了回答,这里我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经济学是人类的智慧财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运行也是有法则的,经济学揭示的便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这些法则可以被称为“道”。人类如果违背了这些法则,就要受惩罚。世界的和平繁荣是遵循“道”的结果。经济学是使人类更自由、更繁荣的科学,一些基础性的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的。
经济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透析事物的真相。对社会现象来说,真相往往不是被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通过对本质的理解“认识”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原理的认识先于对世界的观察。一个人,只有当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错误的。经济学知识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原理,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举个例子,我们通过学习哈耶克的学说,知道在自然秩序和建构的秩序之外,还存在自发演化的秩序,文明的演进主要是通过自发演化的方式实现的。假如我们没有接触到哈耶克的学说,我们就极有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样就有可能把人为的建构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从而阻碍了文明的进步。
哈耶克
正如哈耶克所强调的,人的理性无法建构出使社会得以良好运行的规则,或者说,这些规则是无数个体行动的“非意图结果”。但是,承认无知并不意味着接受盲目。人们必须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避免因为盲目而导致的悲剧,而这些原理正是经济学所揭示的。显然,当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这些规则时,一个社会的进步就会更快。相反,如果人们不理解这些规则,只知道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的行为就很有可能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
在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中,你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正如《铅笔的故事》所揭示的,我们所需要的每一种商品都是无数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这个分工合作的体系运行得越有效率,每个个体的利益就增进得越多,也越快。因此,对每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来说,他必须关心这个分工合作体系,不能让这个体系遭受人为的破坏,也不能只关心他自己眼前的利益,因为这个体系决定了他的利益。经济学告诉人们的正是这个体系如何才能维持和有效运转的奥秘,这也是人们必须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掌握经济学原理很重要。假如一个社会的繁荣不是建立在对原理的认识之上,而是建立在某些偶然因素之上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已经取得的繁荣很可能会消失。比如,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对我们很重要,但是,假如我们不知道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我们就有可能出现破坏市场经济而不自知的情况。所以,对原理的认识是一个社会走向持续繁荣的前提条件。
当体现经济学原理的一般性规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的时候,一个社会就越有可能走向文明。除了诚信外,一般性规则还包括私有产权和限制政府权力等更为“高级”的一般性规则。之所以它们被称为高级的规则,是因为它们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和平下的合作,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当遵循“诚信”等基本规则时,一个社会也就有了基本的文明。如果社会保护了私有产权,并限制了政府权力,社会就会走向更为高级的文明社会。对于“高级”规则的重要性,我们往往需要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才能得知。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众多个体来说,当他们习得和遵循更为高级的规则时,这个社会就会从初级文明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可见,经济学的学习会加快一个社会文明的进程。
经济学有很多流派,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学科,有的学说是误导性的或者说是有害的。显然,“好”的经济学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世界的经济学。经济现象是人的行动的产物,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在这方面,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在所有的经济学流派中最为坚定地坚持上述原则的,它把经济学视为人的行动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米塞斯在“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一公设之上建立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大厦,对人的行动所构成的社会做了深刻的揭示。
相比之下,主流经济学中没有人的行动,它建立在服务于均衡目标最大化(理性人)的假设之上。主流经济学用最大化来解释经济现象,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虽然这种解释也会给人一些启发,但意义不大,因为重要的是“理解秩序”,而不是“解释某种现象”,和公众利益有关的是秩序,而非特定的某种现象。良好的秩序类似空气,构成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秩序也是每个个体的利益所在。不仅如此,用约束条件去解释现象也是有偏差的,因为任何现象都是秩序背景下的产物,而非某些约束条件的产物。只有把现象放到一个大的秩序背景下,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
严格地说,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因为它没有提供一套可靠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只是用“最大化”来解释现象,而“最大化”不构成经济学本身。人的行动不由约束条件决定,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的目标。约束条件不是由经济学家确定的,而是取决于当事人的目标。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我们不满足于既有的秩序,帮助我们“想象”更好的秩序。这种想象能力也是“好”的秩序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这种秩序的想象能力是中国目前非常欠缺的,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种想象出来的秩序可能在当下无法实现,但在未来是有可能实现的。它不是乌托邦,因为它是建立在可靠经济学知识之上的。
早期奥地利学派成员之一欧根·博姆-巴维克
众所周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学”,会把一个社会往市场经济的方向“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市场经济的反动力量。因此,对于一个决心走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它的理念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超前的,且这种超前是有必要的,“欲求其中,必求其上”。如果没有超前一点,社会就不会前进一点,所以这种超前实际上是“前瞻”。正如自然科学领域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推动技术进步,人类行动构成的社会领域也需要前瞻性的思想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思想。
普遍的错误认识会造成时代的悲剧。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灾难是人祸,是错误的认识导致的,比如战争和20世纪很多国家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人祸,是因为没有遵循经济学的教诲,采取了背离经济学的政策或制度。我们不能认为这样的人祸今后就不会发生了。如果一个社会违背了经济学的教诲,那么大的危机便已经潜伏在那里了。实际上,当经济学的原则没有得到遵循时,即便没有出现大的灾难,各种看不见的危害也已经产生了。所以,经济学不是可有可无的,那种认为只要有科技的进步就会带来繁荣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核心,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学问。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经济学。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就是从事有价值的生产性活动;传播正确的经济学,就是做善事。
张是之很勤奋,写了很多文章,这本书精选了其中的50篇,包括方法论、基本原理和现象解释三个部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读这本书,对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大有裨益。我很荣幸能够为张是之的这本书写序,我也郑重地把它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本文为《经济学入门50讲》(张是之/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2月版 )一书序言,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摘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