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坚强地返工?拯救打工人的片子都在这了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假期对人的修复力越来越弱,像一只疲软的,有几处细小破洞的气球,被吹进几口气后,终究还是会慢慢地泄下来。
我们知道到处是无形的枷锁,在工作制度里,也在我们的精神和身体里,并不存在一个真实可靠的出口。
过去的这一年多,疫情的挤压让围绕工作的种种问题浮上水面,部分存在已久的“脓疮”被挤破,被短暂地严肃讨论。
内卷、过劳猝死、困在系统里......即便其中一些仍然沦为自嘲自娱的字眼,但它们的广泛传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问题的急迫性和切身性。
同时,也正是在疫情的压力之下,我们意识到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所牵涉的连带效应,那些冷酷的,硬邦邦的事实;也意识到当制度不够完善,没有被及时调整修缮,那么当危机来袭,脆弱的不仅是个人,企业和行业也都是脆弱的。所谓买方和卖方,“剥削者”和“卖命者”,都会在一个漩涡里。
我们整理了一些和“打工人”有关的影视作品,从三个感受较为直接的角度:时间、身体和人际入手,来轻松但仍严肃地聊聊工作。
01.
争夺公私模糊的时间点
卖时间的劳动者
有点悲哀的是,这句台词的广为流传
也从侧面反应了只是“准时下班”
竟成了稀缺的勇气
但准时下班也不该成为
“出人头地”和”升职”的阻力
时间成本和工作质量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
可即便知道这个道理
在时间饥荒症蔓延的职场里
谁也不敢慢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只被要求生活里有工作
却不被鼓励工作里有生活
一个人不应该是“工作的你”+“生活的你”
而是你=工作×生活×......
充分享用工作之外的生活
(当然,是指真正的生活)
也会反过来滋养工作
“老子已经打卡了,还要我怎样?”
(李诞)
02.
守护身体的主权
“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
在大脑飞速运转的节奏中
身体似乎丧失了主权
逐渐工具化
要把自己塞进另一种“形状”里
柔顺的头发、固定的坐姿
无瑕的妆容里
(爱美无罪,但素颜示人的基本勇气不能没有)
从语气、眼神到走路方式
都会无意识地产生微妙的变化
有时候,连空气都是紧绷的
像一面横亘在人们之间的落地玻璃窗
既无形,又有形
身体被规训、程序化
即便被叫停,也很难摆脱一些惯性
某些器官被留下了明显的工作痕迹
办公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气声
是过于紧绷的身体在偷偷吐气
就像一道道疲倦的海浪
你压我,我压你,大家都还在海里
那用力敲击键盘的声音像是在说
“我们活着!我们用力地活着呢!”
要如何在局限的环境里
找回精神和身体的平衡呢
要去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
及时调整
它比大脑诚实
“累丑”是不值得的
生活和工作要美丽
人,也要美丽
03.
平衡微妙的人际关系
认识他人,也理解自己
嗯......
不能太敏感,但也不能完全不敏感
如何处理他人和自我的关系
看待集体中的我和属于自我的我
建立自己的职业道德
都需要慢慢磨练
认识他人,也理解自己
是修罗场,也是社会大学
把不同的人当作你所没有的切面
有假意,也会有真心
都是人性
每个人的“累点”都不相同
在努力达到同一标准的过程中
需要留点空间给个体的差异性
劳模,也不是只有一种“模”
工作已经很苦了
给彼此一些甜吧
杨照老师在看理想音频节目中提到过,虽然在当前中国的现实环境下,无法实现像一些国家那样人性的工作制度,比如法国会补助无工作人士,工时的上限也在不断下降,但它不是impossible的,而是improbable的。(在杨照老师看来,这两个单词虽然看似都是“不可能的意思”,但后者的可能性还是要高于前者。)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往这个方向think hard,work hard。也许我们就能够一步一步,从个人到集体,我们得到了一种力量,我们设计出那样的社会制度改造人。”
▼
插图来源:
《我,到点下班》《凪的新生活》《摩登时代》《浪漫的体质》《爱哭鬼的奇迹》《未生》《重版出来》《编辑部的故事》《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半泽直树》《悠长假期》
原标题:《如何坚强地走进返工的第一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