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人全盘接受手机对现实的定义,让我很担心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受骗,老一辈还可能被手机里的娱乐“骗”走了时间和精力,无营养的信息侵占着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暇以其他的方式充实精神世界。以我外公为例,在接触智能手机之前,他闲暇时总会读书看报、做做手工活、下楼散步、画国画或写书法;而如今,他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献给了两块屏幕——电视和手机,且花在后者上的时间远远超过前者。大学生返乡日记,今天推出洪凯雯和曹旭晨两位同学的同题观察,欢迎大学生投稿,有薄酬,作品请发到2098317491@qq.com
老人全盘接受手机对现实的定义,让我很担心
洪凯雯(中国人民大学)
寒假一个普通的早上,我走出卧室,听到客厅传来音乐,每隔几秒就换一首歌,旋律吵闹——不用看也知道,是外公又在刷短视频了。自打几年前妈妈给外公换了智能手机起,在晚辈们的指导下,现在外公用起手机已经如鱼得水,互联网俨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老一辈中,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幸运的,自身有一定文化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不错,晚辈们又耐心孝顺,这些条件让他们得以顺利融入新媒体时代,看新闻、刷短视频、发微信、电商购物样样精通。但,每逢假期回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意识到,来到数字鸿沟这一端的老人,同样面临着不少麻烦。
近来在读波兹曼的书,他在书中忧心忡忡地写道:“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一代的我们虽受技术变革影响,但仍具有基础的判断能力,不至完全在拟态环境中迷失自我。而老一辈在数字世界里初来乍到,面对庞杂的信息无所适从。他们无从考证一则新闻的真假,无力分辨隐匿在信息流中的广告,无法判断短视频的内容究竟是真实记录还是人为策划。
初入新媒体时代的他们,就像波兹曼书中初入电视时代的人们一样,对以新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深信不疑,将拟态环境等同于现实,在这样的前提下,骗局便有了可乘之机。诱使老人下载垃圾软件、在家庭群中传播谣言仍算事小,更惧不怀好意的信息被包裹在娱乐的糖衣之中,诈取老人的钱财和隐私。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受骗,老一辈还可能被手机里的娱乐“骗”走了时间和精力,无营养的信息侵占着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暇以其他的方式充实精神世界。
以我外公为例,在接触智能手机之前,他闲暇时总会读书看报、做做手工活、下楼散步、画国画或写书法;而如今,他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献给了两块屏幕——电视和手机,且花在后者上的时间远远超过前者。桌上的颜料盘已经落灰,书本杂志被翻阅的次数寥寥,我假期里最常见到的景象,便是外公戴着老花镜、靠在沙发上一下一下地刷着真假参半、配音嘈杂的短视频。
以我外公为代表的老一辈几乎全盘接受了手机媒体对现实的定义,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浪费在缺乏功能性的信息上。更不妙的是,外公形成了长时间使用手机和关灯后仍看手机的坏习惯,家人担心他原本就不好使的眼睛受到伤害,固执的他却不太听劝。退休后闲暇时间不少,老一辈用手机丰富娱乐方式无可厚非,唯恐他们付出时间、精力和健康的代价而不自知。
假期在家时,我成了老人们在信息世界中去伪存真的依靠,时常耐心地反复为他们解释,所谓“免费领红包”是app增加下载量的骗局,电商的某些优惠活动是先涨价后降价的“虚晃一枪”,短视频里狗血的剧情是表演而非确有其事,某则耸人听闻的新闻在一周前就已经被打假,云云。我会帮他们删除垃圾广告和应用,教他们如何辨别无用的信息,在手机使用时间太长时提醒他们休息。在“信息原住民”的陪伴下畅游数字世界固然相对安全,但这样的陪伴毕竟不能如影随形,当晚辈纷纷忙于工作和学业、甚至离乡千里时,老一辈的利益又由谁来保护?
波兹曼在书中对电视时代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时代,我们处于一个“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很难找到有用的信息”的环境,而正在信息世界中“蹒跚学步”的老人们极可能深受其害。作为晚辈,我会尽力负起协助家中老人使用新技术的责任,同时也期待智能手机、平台和应用能对老一辈更友好些,保护这些“数字移民”的利益。
迭代的是技术不是情感,爷爷不需要变潮
曹旭晨(华中科技大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年过六旬的爷爷也学会了发微信红包,有时会用小程序给我们做电子相册,也会刷刷短视频听人唱曲儿讲笑话。爷爷总是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用一只手指点着屏幕。记得爷爷刚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时候,点错按键还得思考好一会才能想起来怎么返回上一界面,有时也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加微信好友给爸爸打电话。经过几个月的“练习”,爷爷已经成功打入互联网圈,跟上了时代进步的列车。
我们总是夸爷爷学得快,却忽略了爷爷为什么要学使用智能机。还记得之前每年春晚,大家坐在一起抢红包,爷爷只能坐在一旁默默的看着。爷爷想和孩子们多一些接触、多一些联系、多一些沟通,所以选择去学这些对于他来说有些困难、甚至有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我们以为是爷爷“变潮了”,却不知道其实是爷爷习惯了以孩子们为中心,我们以为是我们陪爷爷进步,却不知是爷爷习惯了为了我们改变。爷爷不需要“变潮”,也没有必要生硬的走进互联网。
技术总是在迭代,但是人与人的情感从来不曾迭代。以前爷爷对我们的爱,藏在红纸包裹着的压岁钱里,现在爷爷对我们的爱藏在微信红包里。红包在变化,爷爷对我们的爱却从来没有变过。红包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媒介,它所承载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包容和付出,这些祝福和爱是会跨越红包的形式、跨越手机这种载体,成为最真、最纯、最长久的情感,陪伴着我们。
人和人之间就是这样,在媒介更替和技术迭代浪潮的洗刷之下,被打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对人的真心。人和人的沟通方式还有很多,年夜饭把天南海北的一家人聚到了一起,这是一个家族的归属感;小区的微信群把邻居和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和邻居们熟络起来,并且更加了解彼此,这是一个社区的联系与沟通;还有最近很火的“红包地图”,其实这和“美食地图”、“美景地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不同沟通方式的缩影。
在生活中,联系着我们的媒介有很多,也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但是这些媒介所联系的人和情从来不曾变过,爷爷以孩子们为中心的付出和包容不曾变过,同在一个家族的归属感不曾变过,整个社会的紧紧依存和相互依赖也从来不曾变过。技术只是用来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却从来不是占据我们生活的主角,有时我们颠倒了主次,让媒介操控着我们的情感,忘记了我们使用媒介的初衷。
或许再过几年,手机会被技术的更迭所淘汰,微信红包也会被其他形式所替代,但是老一辈以孩子们为中心的情感不会改变,亲人们之间的爱不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不会迭代。我们也该从媒介技术的樊笼里走出来,珍惜我们和亲人的感情,正视我们和外界的沟通,把握我们和其他人的联系,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我们骨子里不变的家国情怀。
用文字和视频记录家乡的变化和身边的年味,“大学生返乡日记”专栏欢迎大学生投稿,避免无病呻吟的抒情,多点儿深度和质感,以小见大。作品发表后有薄酬,投稿请发到2098317491@qq.com
原标题:《老人全盘接受手机对现实的定义,让我很担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