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书品鉴 ▏​赤耳《大河人家》电子书品读收藏

2021-02-14 14: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长篇小说

|

作者简介

作者赤耳,本名郝泽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380余首、散文11篇、中短篇小说8部、长篇小说1部,出版文学作品《月亮的诉说》《太阳吟》2部。多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文学奖项。

《大河人家》书评品鉴

作品时间跨度七十余年,通过父辈逃荒、新建家园、呵护家园的情感与人生经历,纵情讴歌了新中国;通过下一辈求学、成长、治理沙漠的经历,反省沙化与人祸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自然界的沙漠治理固然急迫,人心的沙漠治理更加刻不容缓。文本中闪耀着朴实、善良、真诚和豁达的人性底色,是一部深具家国情怀的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对《大河人家》的授奖辞

这是一部朴素的乡土小说。以平实的叙述见长,其话语带有乡土气息,但明白晓畅,没有吊文袋之陋习,淳真如一坛老酒,可资品味。作家对内蒙古西部区的生活很熟悉,生活细节、风土人情都描述生动,生活气息很浓。读之如徜徉黄河岸边,听二胡、马头琴悠扬伴河水喧哗,不啻是一卷塞外风情画。

——斑斓/草原文艺论坛

《大河人家》中村庄的变迁,柳、白、黄三家的命运浮沉构成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通过历史的变动与人物命运的交融,再现了一种民族经历和情感。黑格尔认为,史诗描写的是“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在史诗隐退的时代,小说是“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一方面像史诗叙事一样,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同时“在事迹生动性方面和人物及其命运方面,力图恢复诗已丧失的权利”。因此现代小说无疑更为重视表现日常性、普通人,《大河人家》也正致力于此。

——王秀涛/民间的史诗—读赤耳的《大河人家》

与一般的思乡小说不同,《大河人家》中作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故乡的人文、环境,及风貌进行过多地描述。从开篇背井离乡的逃难,到后来回乡找寻失散的亲人,故乡从没以正面的姿态出现,柳家湾仿佛只是作为一个记忆符号而存在,默默承载着告别、回望与找寻。

“柳保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大,想起窑洞前的那颗老柳树。上次他回老家寻找柳如海,从老柳树上砍下几根不粗不细的枝,带回井子湾就插在了茅屋的东南角——现在新房的院子里,没想到还真成活了。”在第二次搬家的时候,柳保华再一次砍下几根柳树枝带到了新的家园“只有看到院子里那几棵长出新叶的柳树,他才觉得自己还存活在世界上,心里还记着柳家湾。”作者仅以几根“柳枝”便寄托了人物对家乡、对故园的所有情感和依恋,全文没有刻意说乡愁,但故乡却又早已渗透进一辈辈离乡人的血液当中,比如陕北特有的方言、称呼、习惯,以及不时穿插的信天游。

——陈萱/地理意义上的精神坐标—小说《大河人家》中的家园意识

原标题:《好书品鉴 ▏​赤耳《大河人家》电子书品读收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