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尔斯基作品赏析:肉眼无法捕捉的当代图景

2021-02-14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9 Cent, 1999

© Andreas Gursky

《99美分》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广为人知的照片之一。1999年,他在洛杉矶的一家商店了拍了这张作品的素材照片,拼接后,商品排成一排,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被拍下的购物者。图片里的商品看似无穷无尽,视线就像是在消费的海洋里游走。它惊人的细节让人看到摄影临摹现实的魅力,而画面整体又将细节转化成了色彩,仿佛一张印象派绘画。观者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距离。

很多照片里,古尔斯基所在的角度往往都是纵览全局的有利位置,就像站在上帝视角,从远处冷静地看待世界。他经常被大型的人造空间所吸引,包括住宅、高楼、办公室大厅、证券交易所等。由于制作耗时很长,所以他一年只会做几张作品。

Paris, Montparnasse, 1993

© Andreas Gursky

《蒙帕纳斯》是古尔斯基于1993年所拍的一件作品,这张照片大小为210X395厘米,是1992年古尔斯基决定使用数码拼贴后最早的照片之一。他拍摄的是巴黎蒙帕纳斯地区附近的一处住宅楼,由让·杜比松(Jean Dubuisson)设计。在现实中,该楼两边的建筑会挡住人们的视线,所以,照片里所描绘的东西在现实中看不到,只能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得以出现。这幅照片让人想起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里的场景,显示了古尔斯基对建筑的兴趣。

Hong Kong Shanghai Bank, 1994

© Andreas Gursky

1994年,古尔斯基拍了香港的汇丰银行总部,并命名为《香港上海银行》。面对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这座高楼,古尔斯基并没有选择在白天拍下它,相反,他选择在晚上拍摄,如此,照片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大楼没有精确的外部细节,却依然具有如图腾般宏伟的感觉。与黑暗外衣相对立的是内部的灯火通明,无数仍在工作的人引领观众进入微观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开始重新评估空间与人的关系,个体就如同一台运作机器里的零件,去构建这个黑暗中的宏伟。

Kuwait Stock Exchange II, 2008

© Andreas Gursky

Amazon, 2016

© Andreas Gursky

他的主题与全球化、金融、人的工作、消费与商品等相关。照片里宏伟的大场景与细节往往在现实里无法直接拍下,但通过数字操纵,古尔斯基结合了两者,这样的表达提出了他对一些问题的本质看法。

Rhein II, 1999

© Andreas Gursky

他的作品《莱茵河II》曾创下过“世界最贵摄影作品”的记录。这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描绘了杜塞尔多夫郊外莱茵河的一段延伸。天空是灰色的,河流从中间穿过,它的质感看起来像流动的水银,下面修剪过的绿色草地中有条狭窄笔直的路。古尔斯基用中画幅相机拍下素材,然后在计算机上操作拼接,在这个过程中,他抹去了河边的建筑物,增强了图像的连续性。照片没有记录一个具体地点的意愿,而是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形象,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

Tokyo, 2017

© Andreas Gursky

在2017年所拍的作品《东京》里,古尔斯基在日本新干线上拍下的东京景色,城市的天际线向远处延伸,前景中的景物由于速度被模糊了,而远景则几乎没有影响。这张照片体现了快门速度在图像中是如何反映运动的,同时,结合整体来看,清晰的远景和模糊的近景仿佛让人构建出一次绕着远方核心运动的轨迹,视觉上的不同效果让人思考视觉体系中主体与对象间的距离。

Rhein III, 2018

© Andreas Gursky

古尔斯基时而也会重看他过去拍摄过的对象,比如创作于2018年的《莱茵河III》与2020年的《香港上海银行I-III》。在《莱茵河III》里,草地变成了黄色;而在《香港上海银行I-III》里,古尔斯基再次拍了三张汇丰银行的大楼照片,不同的是,他这次拍下了高楼外墙的LED灯,LED灯亮出的词与图案作为一种经过强调的文化形象以及政治观点,邀请观众思考历史和现实事件里的结构力量。

Hong Kong Shanghai Bank I, 2020

© Andreas Gursky

他的创作总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在2020的作品《游轮》里,古尔斯基呈现了一副壮观的景象,与这庞然大物相对的是每个窗户里空无一人的景象。在漆黑的背景前,游轮好像一座海上空城,令人心生恐惧。左上角带有日本绘画元素的装饰画,不免让人联想到疫情时期的“钻石公主号”。尽管作品本身没有坐实这个指代,但观众无疑会猜测古尔斯基在此所要表述的观点:它是否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Kreuzfahrt (Cruise),2020

© Andreas Gursky

古尔斯基曾说,他对个体不太感兴趣,而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古尔斯基的作品,如绘画般的体验、当代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或是纯粹在观看上体会到一种接近细节的乐趣和爽快感(这需要去他的个人网站点击放大原图观看,或是看展览现场)。他意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又对它的美好充满兴趣。他的作品是他提出的问题,但他对此并没有解决办法,这层思考将会在观众的眼里发展。

安德烈斯·古尔斯基

(Andreas Gursky)

古尔斯基生于1955年1月15日,是一位德国摄影师,也是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他以大尺幅的风景彩色照片闻名,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获得最高的价格,照片《莱茵河II》在2011年11月8日以433万8500美元的价格成交。

原标题:《SCôP Conversation | 古尔斯基作品赏析:肉眼无法捕捉的当代图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