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刷爆的信用卡,50万都不够还”

2021-02-11 10: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收录于话题#社会大学7个

“24岁负债70多万。”

“负债13.5W,超前消费害人!”

“靠工资上岸遥遥无期。”

“怎样抵抗被催收的煎熬?”

“坦白后,家人非要卖房怎么办……”

2021年的新年愿望,有一群年轻人的呼声是——努力还债,早日上岸。

这些有着共同目标的伙伴,在网络上自发形成了一个叫“负债者联盟”的组织。根据网易数读的调查统计,该团体人均负债数额高达36.7万元。

身背十多万、甚至几十万贷款的年轻人,至今仍在不断加入。

他们叙述自己的负债经历;分享如何抵抗不良催收;探讨还款的协商方案;互相监督打卡式还款;一同期盼早日上岸……

借下一份钱,还上一份债

众多深陷“以贷还贷”的组员中,阿飞是数额较大的一个。他“养卡”五年,负债总额50万。

阿飞到深圳做网购和餐饮生意时,不断开办信用卡,同时申请提额。起初他具备底气,认为“前期只有十几万的负债,根据那时候(生意)的收入和负债率,不用担心什么”。

在负债随着提额渐渐扩大的过程中,他始终觉得,安排好信用卡借款、心理有数的话,就能为自己的生意提供后备资金。

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日常的消费习惯。阿飞的诸项用度都在抬高档次,他给女友购置包包和首饰,一起去昂贵的餐厅吃饭,这些花销占据支出的比例也不少。

现在阿飞已经和女友分手,他觉得从前的消费“都是虚的”,但自愿的付出却需要承担代价。/ 豆瓣

阿飞的第一张信用卡只有3000元额度。后来,七张信用卡的持续提额在疫情前接近顶峰——负债总数达到了40万。

2020年生意的收入一度锐减,原有的还款平衡被打破,纯粹以卡养卡、填补欠款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5万的本金利息能达到9000多……用卡(借款还债)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阿飞说。

利息和养卡的钱,加起来的数额让人吃惊,他只等着银行找上门来,好做下一步协商。

阿飞有时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觉得额度里的钱是自己的,还以为这样高的消费就是属于自己的生活。

“没钱,你还怎么享受浪漫?” /《华丽转身》

根据时代数据(Datagoo)的统计,像阿飞一样生意受创直接导致债务危机的,在小组内占到了十分之一,而因险重疾病、求职失败或电信诈骗等原因负债的组员也不在少数。

刚毕业不久的茉清,用“年少无知”、“没有见识”定义负债经历。

将茉清拖拽进借贷循环泥沼的,正是她入职的保险公司。

面对500元的入职押金和劳动协议中“责任底薪制”的说法,茉清甚至没想太多。

以为找了份工作,原来入坑了。/《半泽直树》

入职不到三个月,她被灌输了诸如“保险比收入更重要”“没钱更要买保险”的理念,主管领导说服她刷信用卡给自己投保,并承诺以每张保单的提成和回报作为薪资。

在没有底薪的情况下,初涉职场的茉清尽管已经入不敷出,但还是花费1.5万元买了三份保险。

公司承诺的回报迟迟收不回来,她只好继续开卡,并更改信用卡的还款分期。“大半年申请了五张信用卡,分3期还起来越来越吃力,开始申请6期。” 茉清说。

一直到离职,茉清花在保险上的钱有2.5万。在小组发帖时,信用卡和各网贷平台的本利加在一起的债务额度已经达到了4万。

没想到是背负着债务离职。/《哦!我的老板》

茉清从保险公司离职后,入职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疫情期间,机构招生困难,2500元的月收入还远达不到每月的最低还款总额。

在她的计划中,日常用度被一再压缩至不到200元。新年想送家人一点礼物,价钱就赶上了自己每月的生活开支,“年底这个月花超支了,我给姥姥买了一条围巾,217(元)”。

在债务和还款之间挣扎的小组成员中,有人力求压缩生活成本,为自己制定一份涉及各项费用支出的表格,规定伙食费、交通费,甚至详细到每一块钱。

“债务还清之前,

时间不属于自己”

联盟小组“以上岸为始、上岸为终”。但上岸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阿飞手中的七张信用卡已经全面逾期,接受事实的那天晚上,他感受到的打击甚至比负债带来的情绪影响更为强烈。

“征信逾期那天,我还在想着以后怎么在深圳买房,一晚上都在流泪。”

按照目前的征信管理规定,所有款项还完五年之后失信记录才会消除,但他还是关注着深圳的楼市新闻。

看到某个新开的楼盘接近40万一平米的价格时,他仍然止不住失落,自己债务境况算下来却“不过是一平米多的房价而已”。

凭自己的能力买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卖房子的女人》

如果情况已经严峻到面临网贷催收,上岸之路就远比承担逾期失信的后果更为艰难。

临静回忆起前两年还债最艰辛的时刻。因为接触了规模较小的高利息平台,在债务崩盘后,他和亲戚朋友都不同程度地接到过催收电话。

“一天最多上百个电话打来,只能设置接听通讯录来电。”临静说。

组内管理员的精华帖里,整理了大家群策群力总结的经验,这里可以了解到如何合理协商还款,以及如何举报恶意催收、保护自己免遭暴力侵害。/ 小组主页截图

当“职业”催收人横行负债者的通讯录,散布的侮辱、谩骂也足够让被催收的人反复经受社会性死亡。

临静将可能面临催收的情况提前告知亲友,这已经是历经挣扎后做出的决定。在意料之中,部分家人对他避而远之。/ 豆瓣

作为需要照顾女儿的年轻爸爸,目前临静已经还上7万元债务,剩余的13.5万元债务来自朋友借款。

寻求上岸的这一年半内,他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兼职手绘或替公众号写文章。

每幅手绘300-400元的价格,需要画上两三天,这样下来他每月有近一半的日子睡眠不足四小时。

同样为兼职劳神的,还有落入炒币陷阱、负债72万元的陈西安。

除了维修行业的本职工作,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滴滴司机。受到组内成员的启发,他正在申请另一份代驾的工作,目前还正打算去争取一份拍照采集数据的新兼职。

这样下来,他就能赚到四份的工资。在他看来,债务还清之前,“时间不属于自己”。

努力打工、争取上岸。/《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陈西安的父母鼓励他把所有债务一次性和盘托出,彻底分担解决。除夕将近,他们已经备好年货,准备在腊月二十九赶到他的城市团聚。

但陈西安却说,凑够的60万还债钱,已经动用了爸妈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许多,尽管没有人跟他详述凑钱的始末,他怕见到赶来的父母,愧疚得想自己一个人过年。

年纪轻轻,

怎么就负债累累?

2019年,清华大学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表明,消费信贷客户年轻化的趋势。

当中指出,全国超过1.7亿90后当中,接触或使用过信贷产品的群体占比达到了86.6%。

社交软件开机屏的信用卡服务广告;电商平台付款时跳出的分期、消费贷选项;地铁站里投资理财APP的灯箱……

眼花缭乱的信贷产品广告,持续出现在年轻人眼前。“一时刷卡一时爽,临到还款火葬场。”有人为了还清这些借款,陷入以贷养贷的僵局。

小组管理员@呀哈哈 在2020年11月对发言帖进行抽样统计,发现有四成成员正处于以贷养贷的失控困局中。

想要什么债务都不带地生活。/《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网易数读根据尼尔森《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2019)》进行整理后发现,在所有信贷产品当中,信用卡和互联网分期消费是国内年轻人最常用的两种,他们月可支配收入的30.6% 都要用来偿还这些借款。

网络信贷服务的端口和渠道,广泛地向年轻人以“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的形态开放着。

同样值得思考和警醒的,还有银行主动向持卡人提出的“信用许可”或“额度升级”。

手机、pad、衣服鞋子的使用期限甚至被人为缩短,持续消费的需求源源不断。/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一边是信贷产品向年轻人热情招手,另一边是年轻人膨胀的消费欲望。

年轻人对自身收入能力和消费水平产生的判断误差,也给了这些平台的洗脑式宣传以可乘之机。

每年双十一,狂欢节的氛围神迹般地创造出许多非必要的剁手需求。优衣库kaws联名衫遭“打劫式”疯抢的视频还历历在目,盲盒那种略带博彩性质的致命诱惑,又引得我们乖乖掏出钱包……

消费主义似乎总会完胜的今天,也少有人会深究,购买欲怎么就始终膨胀个不停?

“大家都知道成由节俭败由奢啊!”/《炊事班的故事》

当即时消费、超前消费的需求,遇上信贷制这一强大的推手,年轻人们暂时忘记了消费行为和付款之间的紧密联系,支付的痛苦被忘却和缓解,但“想买”的即时愿望一刻也忍耐不了。

“年纪轻轻负债累累”,年轻人们自身、星罗棋布的商家、各类贷款发放机构,或许每一方都难辞其咎。

参考资料

[1]郑艺阳 / 腾讯网 / 《负债者联盟:人均负债30万,近4成负债者以贷养贷》

[2]好兵帅克 / 网易数读 /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越挣钱越穷》

[3]樊成 / 澎湃马上评 / 《谁来拯救“负债者联盟”?》

[4]杨臻 沈文迪 / 澎湃人物 /《90后“负债者联盟”:从幻觉中醒来》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待,

联盟小组抱团还债?

撰稿 | 张麦冲

原标题:《“我刷爆的信用卡,50万都不够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