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让年味回来,这个春节我们仍然需要仪式
撰文/ 曾照轩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运营/ 杨晓
从古至今,新年是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节日。
在北方,人们在“初五”这天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吃的时候要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这样可以驱灾辟邪。在云南,吃年夜饭前要先祭祖。全国各地存在各式各样的春节习俗,例如,除夕贴门神,大鬼小鬼进不来,大年初五不串门,避开晦气新一年顺顺当当。
然而很多人都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从某种角度说,以往年味之所以浓厚,是因为人们在按习俗行事的过程中,制造了年味。因此,要找回年味,我们需要特殊的庆祝仪式,这些仪式让节日像节日。
图/unsplash
仪式是什么?有什么用?
仪式主要涵盖三个特征:流程式动作、象征意义和非功能性行为。前两个好理解,什么是非功能的行为呢?它是指组成仪式的动作通常不具备功能性目的。比如在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中,仪式的目的并非“洗”本身,“洗”代表信徒虔心接受宗教信仰。
仪式不仅存在于节日庆典中,人类学家阿劳德将所有仪式概括为“个人生命转折仪式”和“历年再现仪式”,前者包含出生、成年、结婚、死亡时的仪式,后者指代节日、生日中的仪式。当然,这种分类未涵盖所有,世上还有宗教仪式、政治活动中的仪式等。
“仪式”二字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意义,几乎人类的所有重大活动都包含仪式。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仪式是人类与自然沟通和对抗的方式。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历史漫长又黑暗,在反复无常的自然面前人类自觉渺小,为了克服在认识世界时的无助感,仪式孕育而生。例如,在新年之际用鞭炮烟火驱赶年兽这种仪式,折射出先祖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在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里,仪式的力量支撑着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的生存信念。
在个体心理层面,仪式也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仪式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积极影响。它能激活个体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从而给人带来情绪抚慰。研究表明,在吃东西前加入仪式,比如吃巧克力前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掰断巧克力,会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评价,让人更享受进食过程。Massa等人发现,在品尝葡萄酒前完成特殊的仪式带给品酒者激情体验。
仪式还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控能力。一项现场研究表明,进行连续五天的餐前仪式有助于提高自控力,帮助人们减少卡路里摄入。因此对广大“干饭人”来说,为了健康“干饭”,有必要进行餐前仪式行为。
图/unsplash
仪式的作用不止于此,它还能够缓解负面情绪,例如让失去爱人的人不那么悲痛。在电影《入殓师》中,入殓是与离世者告别的仪式,在为死者清洁化妆时,人们追忆逝者生前时光,内心的悲痛也得到宣泄和释放。仪式还可以缓解焦虑,让人在公开唱歌、参加数学测验时不那么焦虑。强迫症患者之所以反复作仪式化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情绪。因此,进行仪式行为也成为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不论从人类种族文化的宏观视角,还是个体心理的微观视角来看,仪式都具有积极意义,它因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仪式还是形式?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人们开始追求高效生活,拒绝浪费时间的形式,我们常常担忧仪式流于形式。
在恋人的生日为其准备蛋糕和礼物是仪式还是形式?主持人为访谈精心准备开场白和嘉宾介绍是仪式还是形式?在春节贴对联、拜访亲友是仪式还是形式?上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心态。
有人提倡简化仪式,提取并保留仪式的本质,将本质之外的东西视为形式并将其抛弃。春节庆典的本质是团聚和迎新,结婚纪念日的本质是爱和陪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晓并铭记事情的本质就足够了,形式都可以剔除。
殊不知,仪式的神圣感和象征意义正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形式之中升腾起来的,正如年味是在精心准备每一道可能吃不完的菜肴、挂上“没用”的灯笼对联的过程中才酝酿而出的。当我们把那些非功能性的部分从仪式中剥离时,也在破坏仪式本身。
仪式的背后,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在世俗的洪流裹挟下滚滚向前时的自制力,一种能够让自己停下来的姿态。生活节奏再快,我们仍然需要时常停下来,从容优雅地完成生活的仪式。
疫情下的春节仪式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有疫情,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但今年春节的仪式并没有消失。我们访谈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留校同学,问他们为今年春节作了哪些准备。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春节“仪式”:
“把除夕夜录成视频,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新年。”
“参加学校组织的线上活动,感受热热闹闹的气氛。”
“把新年档的所有电影都看个遍。”
“买很多零食,铺满寝室的桌子。”
“一边吃火锅,一边和朋友看聊天看剧。”
……
尽管严格来说,有些行为并非仪式,但它们背后的仪式感真切存在。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春节的仪式,寻找并制造年味。
图/unsplash
《小王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仪式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起来,我们不该遗忘它。新春已在眼前,赶紧寻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仪式”,让这个特殊时刻真正特殊起来吧!
从古至今,新年是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节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