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阅读在上海|跨界的“艺术之桥”,重新定义的书店空间
互联网时代,实体出版和书店似乎都在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探索一些新的方向?澎湃新闻获悉,位于上海宝山智慧湾科创园的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的“艺术之桥空间”,以600平方米的空间打破了传统“书店”概念,成为一个交织书店、展厅、艺术作品的综合艺术空间。一家出版社为何打造艺术空间?
空间设计师在设计中,并未把它仅仅定义为书店和艺术品商店,而是从‘桥’的意念出发,让它成为跨越障碍的通道,连接彼此的平台,包括创作者与读者之间,艺术与日常之间。
毗邻蕴藻浜、沿线南北高架,上海宝山智慧湾科创园虽然地处偏远,却孕育了一道文化的风景线。在工业风、科技感的风格中,除了引入艺术家工作室、剧场入驻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艺术之桥空间”也为其作出了美学注解。其建筑打破传统思维中“书店”概念的空间,除了书店必须配有的书架外,一方铺开的网状的竹编,整体如同缎带一样浓密地覆盖缠绕在入口外侧,并绵延到店内,书店、展厅、艺术作品,也在此处交织。
“艺术之桥空间”入口之一
书店亦是艺术空间
走入空间,集装箱的外表被室内重重的艺术氛围包裹,延伸至天花板的竹编来自于四川青神的传统手艺人刘前兴,应着建筑结构,刘师傅等4人在地编织了20多天,将坚韧的竹拢成柔软而包容的弧状。这种传统工艺带来了自然的质朴感,与书店建筑本身的后现代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艺术之桥空间”内部,传统手艺人刘前兴的竹编和设计师杨明洁的艺术装置“Y架虚山水”的结合
来自自然的竹与设计师杨明洁的艺术装置“Y架虚山水”又构成了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对话,一个个拼接穿插的“Y”字,搭建出一个重重复构的是视觉空间,再延伸到中庭生长的树,似乎讲述着来自自然、模仿自然、回到自然的过程,同时出生在杭州的杨明洁,也把西湖之上朦胧阴雨的虚幻感带到空间中。
杨明洁的艺术装置“Y架虚山水”
对于“自然”的理解,也构成了“艺术之桥空间”设计的主旨。具体到空间中的回收混凝土的桌椅展台,来自设计师许刚在2011年创立的产品设计品牌“本土创造”,在过去近8年的时间中,他对混凝土这一传统建造材料重新审视、研发和创新,以回收混凝土与纤维混合,营造出一种类似清水混凝土的材质。同时,“本土创造”还带来了“农造+治愈所”,除了“农造”饮品的原材料对接乡村,饱含农耕温度外,就连所使用的饮品杯都传达了“农造”一贯的可持续理念——将制糖剩余的甘蔗渣回收,作为木材的替代原料生产甘蔗纸杯。
书店内的咖啡区域“农造+治愈所”
书店本身从集装箱园区的后现代工业的产物,到建筑内部墙壁与地面青砖,再到喷涂的天花、回收混凝土的桌椅展台,冷色调的美学实践遍布空间的每个角落,却又因为竹编手艺显得柔软。由传统手工艺、艺术装置、工业废料再造构成的书店内部,如同一个个不同面向的艺术作品,虽然看似本无关系,却结合成为一种有序的、软硬兼具的空间。
把这些元素结合到一起的是设计师王晓文,虚虚实实的空间,让两件艺术装置并不显得突兀和孤立,而与整个艺术空间中的众多艺术品和图书等,构成了相互交融的整体。
除了大型四川手艺人非遗民艺竹编装置、杨明洁“Y”架装置以外,3.6米长、1.2米宽的大型多功能混凝土桌,以及用回收海绵制成的陈列台,可标准化拼装的设计,让整个空间布局灵活多变。在王晓文看来,这些可持续观念下创作的产品,是对环境的思考及设计理念的延展,让不同的材质回归它的本质,制造成更符合日常生活需求的产品。
夜幕下的竹编
艺术家、读者与书
在艺术之桥另一侧入口上方,还有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传统即是挑战——四代田边竹云斋”“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徐冰”“还有别的可能吗?——张永和”……这些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见解将被制成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安装在艺术之桥另一侧入口上方。
“艺术之桥空间”内与书结合的小展厅,朱赢椿、徐冰等书籍和隈器餐具是如今的陈列,未来将随着主题变化陈设。
与艺术家的合作也是“艺术之桥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艺术之桥空间”处于试营业阶段,待正式开业后,还将推出“上海制造中的设计”展览,展览同样基于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出版物。展览将以上海近百年来的工业制造为背景,介绍在民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阶段设计的特点,讲述设计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上海制造中的设计》书籍
虽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属于中国传统出版行业,但其收购了英国ACC Art Book等海外公司,立足国际出版与国际发行。因此,ACC的出版也可以在“艺术之桥”找到,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艺术研究院(RA)连排的展览画册;尤其其中一些摄影书,出版社还拥有照片版权,未来书中的照片也将在“艺术之桥”出售。同时也通过出版将中国艺术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之桥空间”的书架上,成排的国外展览画册
尽管“艺术之桥”本身所处的宝山智慧湾已有不少文化类业态入驻,但尚未积聚起人气。书店的空间能为园区带来什么?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实体出版和书店面临同一种困境,在实体书店面对运营模式是否需要更迭的当下,出版社及其书店的意义和价值为何?
对于到来的读者,书店并非只是存在于室内空间,在书店外的园区,还有几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和由他发起的DADA带来的3D打印建筑。作为中国数字建筑设计的开拓者,除了已经完成了一座“艺术之桥”外,一处“阅读小屋”在正在生成中,并会形成庭院,提供一个室外阅读的空间。未来也许还可以配合城市大型展览,做一些卫星展,带动该地区的人气。
“艺术之桥”外正在建造的“阅读小屋”
谈及出版和阅读,这间书店的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刘广汉认为,如果把纸质出版放到历史、代际的尺度中,那么纸质出版必然还会存在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期,就如同蔡伦当年发明造纸术,但真正用纸替代简帛,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书和书店还是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而且出版行业一直对面的核心群体是传统的读书人,他们散落于各行各业,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特别增加或减少,他们作为“艺术之桥”最初也是最忠实的读者,将阅读的习惯传播开去,逐步吸引新的爱好者,无论如何“跨界”,书永远是书店的底色。
“艺术之桥空间”书架
“艺术之桥空间”内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