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鉴赏|看这些形神兼备的牛:历代名迹中的五牛图牧牛图

叶榕 整理
2021-02-12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今年是牛年。牛除了大量出现在工艺美术和木刻版画中,呈现或神秘威严、或拙朴可爱的形象之外,在文人的笔墨下,唐代韩滉《五牛图》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宋代李唐《乳牛图》将子母牛舐犊清深的画面描绘的栩栩如生,明人《牧牛图》则一反宋画写实的风貌,以文人写意淡墨晕染,书画合一。

辛丑牛年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恭祝读者朋友新年安康、牛年吉祥!

戴进《画纨牛》中不似稚犊,反类灵兽的纨牛。

形神兼备的五牛图

唐代《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唐代 韩滉 《五牛图》(局部)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评韩滉说:“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议者谓驴牛虽目前之畜,状最难图也,惟晋公于此工之,能绝其妙。”南宋陆游《渭南文集》“跋韩晋公牛”中说:“韩晋公画牛云,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自奉诏䌷史,逾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元代赵孟评道:“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清代金农题跋:“愈见愈妙,真神品也。”清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九日宋中丞招集沧浪亭观韩滉《五牛图》复成二十四韵”题诗:“示客《五牛图》,真气豁我眸。晋公谙燮理,体物固能优。郭椒丁栎辈,饮降各自由。宣和购遗迹,已诧不可求。何期白石烂,此图翻得留。”知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评:“故宫收藏,以《五牛图》为第一。”

唐 韩滉《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

韩滉《五牛图》的流传沿革,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汴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 

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薪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 

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舐犊清深的子母牛

《乳牛图》绘一位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小牛紧随在后,引颈低呼,母牛摇尾相应,亲子间孺慕之情,借由小牛眼嘴神态的传达,表露无遗。幅中二牛体,皆先用墨笔钩出轮廓,再以细劲的墨笔丝出呈涡纹状走向的牛毛,而后再于牛的下腹等处加以烘染,二牛形体神韵描绘具佳。田野的竹丛以及芦苇,亦敷色清雅,层次分明,是幅为一件很好的牛画作品。

李唐 《乳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并无作者款印,裱绫有清代鉴赏家梁清标所书之题签,云:“李晞古乳牛图”。李唐,字晞古。河南孟县人。擅山水、人物,也长于画牛。徽宗朝进入画院,高宗建炎年间,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不过本幅牛体、皴石之用笔皆与李唐(西元1049-1130年)画风有别,或属明代早期之作。

宋人 《画子母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幅宋人《画子母牛》所画题材与《乳牛图》相似,表现的是牧童坐在柳树下,旁边的鸟笼空着,桑鸤已经架在牧童的左手上了,眼神正全力的贯注在桑鸤鸟上,左手拿着芋头正要逗弄牠。母牛低着头吃小草,小牛摇步前来。一只鸜鸲正停在母牛背上。画家为了表现舐犊清深,特地在柳阴下画出代表母亲的萱草来衬托。 这一幅画宽六尺高五尺,牧童、柳树、子母牛,分置在画面的上下左右,取景颇为稳重。

宋人 《画子母牛》(局部)

反类灵兽的画牛图

周臣(约1460-1535),明代画家,字舜卿,别号东村,今江苏苏州人。能诗,擅画山水,得宋人法。兼工人物,古貌奇姿,无论工笔或写意,均能各具意态。春秋时卫人宁戚,因家贫为人拉车,来到齐国,夜宿城外。时齐桓公郊外迎客,宁戚喂牛于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认为此人非平常之人,召见后举为丞相。

周臣《宁戚饭牛图》轴所绘就是手持树枝的宁戚正在饲牛之景,牛轭置靠在山岩边,暗示牛车在石背后。通幅画家用笔劲利,表现树石质感的皴纹、垂挂的藤蔓,皆为飞动的笔墨线条,带有十五世纪浙派的风致。在唐寅、仇英,甚至较早的杜菫作品中,亦不乏类此的泼辣线条,据此,可略见当时不同画派间交互影响的情形。幅中牛身先略加丝画牛毛,再局部淡墨晕染,和宋人牛画相较,已是文人写意的形貌了。

明 周臣《宁戚饭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张路 《画老子骑牛》主题是老子出关的故事。据说老子因感周代衰亡,决定西出函谷关。当时,守关的尹喜发现东方出现一片紫气,推测将有圣人到来。不久,骑着牛的老子果然出现了,并应尹喜的请求,写下《道德经》后才离开。这个故事因此在民间成为吉祥的象征。

此画中劲利粗放的线条是承自浙派的画法。张路,号平山,河南祥符人。他曾为太学生,后来放弃仕途,而以画艺闻名。张路的人物画,本是学吴伟的,但后人的批评,认为他祇能得到吴伟的力,而不能得到他雅秀高逸的趣味。这幅画衣纹用笔快速有力,但笔的转折处还相当从容,并不是一味粗野的画所能比拟。面部、手、书帙、牛眼等处,都用胶调赭,胶太重而变了色,稍微有点呆滞。

张路  《画老子骑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画纨牛》轴图似绘卜卢国献纨牛之事。驭者发须卷曲,凸额大鼻,貌类胡戎。其身穿华服,腰配弯刀,帛鱼与海螺,左手执鞭,右手握糜以控牛,精神专注。纨牛浅毛骊色,羊角犬面,不似稚犊,反类灵兽。背后巨树垂藤,远处烟霭,景色恬静。

戴进,浙江钱塘人,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幼师叶澄,及长又远傚马远、夏圭,故其画山水多有马夏笔趣。其又工人物、花鸟、走兽,后人推为明代浙派祖师。  

戴进 《画纨牛》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牧牛图》轴画牧童披头散发,坐在地上,对着匍伏在地的水牛,若有所言,画中人物用笔筒捷而有力。牛身上毛被笔干擦来表现。一童一牛,两情相牵,题诗占去画幅之半,为书画合一,文人画表现方式。

明人 《牧牛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原书签题明人。据画中题字,知为白下(今南京)人所画,钤印为“屡空道人”,生世待考。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