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城第一居委”的旧改之路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李菁 实习生 费心懿
2021-02-10 09:0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市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旧址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红旗,到哪里就要红一片,我岁数大了,红一片红不了,但是可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上海市黄浦区宝兴里旧改临时党支部的“编外人员”,今年73岁的老党员樊人瑞这样说。

2020年底,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完成搬离,宝兴里旧改项目圆满收官。这片旧式里弄,首次在区级层面构建以党建引领旧改的组织架构,以354天内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零执行”的成绩,创造了上海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的新纪录。

作为上海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宝兴居委成为上海市第一个拥有“特别法人身份证”的居委会

为旧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1987年,柏龙妹一家三口搬到了宝兴里,那时她的女儿只有六岁,一家人在11.9平方米“豆干大”的房子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现年69岁的柏龙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回忆,老房子的居住密度高,每家每户的阳台窗户几乎都相互连着,“这里叫一声,那里就会有人应。”8号楼、9号楼因为楼底是以前的生产组,两栋房子只有一扇门出入。一扇门有几十口人进进出出,楼梯狭窄,大家不得不“你让我,我让你”。此外,生活设施也比较简陋,“住着这个房子,讲难听话叫‘熬’。”柏龙妹说。

位于金陵东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宁海东路之间的宝兴里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困难人群多、房屋老旧,辖区内居民住宅以二级旧里为主,户均居住面积仅12.6平方米,不到全市户均居住面积的1/7,居住条件比较困难。

宝兴里居民在楼顶搭的鸽棚

随着黄浦全区旧改工作提速,宝兴里所属的金陵东路北侧旧改项目也加快了进程。2020年初,宝兴里“旧改临时党支部”成立。这是黄浦区首次在区级层面构建旧改项目“党建联席会议 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组织架构。通过设立政策咨询小组、矛盾调解小组、问题解决小组等6个小组,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

宝兴里还发扬居民自治,依靠群众解决群众问题,通过邻里之间的政策宣传、谈心沟通,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历史积怨。事实上,在动迁问题上,每家每户有本难念的经,有些人家甚至需要对簿公堂。

樊人瑞是一名老党员,在宝兴里住了37年。作为“旧改临时党支部”的“编外人员”,她常常协助大家了解旧改政策,把居民碰到的问题汇总,得到回复后再向居民反馈。碰到有人对旧改有意见时,她就推心置腹地与对方谈话,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问题、化解矛盾。

樊人瑞觉得,自己作为党员,遇到困难要自己解决,不给党组织添麻烦。事实上,在旧改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家务事”。家里一户四口人,丈夫的妹妹现年70岁仍未婚,她也在其中,拆迁款怎么分?

“我和我先生,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工作,她(妹妹)一个人没结婚,工资也低一点。”樊人瑞直言,“因为我对我婆婆有个承诺,只要我在,我一定照顾好妹妹,所以我说话算数。”最终,她和丈夫商量决定把一半的拆迁款分给妹妹,让这位孤老在拆迁后也能够买房。

“钱是身外之物,情是永远隔断不了的。”樊人瑞说,如今,他们老两口和妹妹都把房子买在了一条路上,“有什么事情联系很方便的,相互之间也有个照顾。”

宝兴里对征收过程中传播甚广的谣言进行辟谣

老居民住进新公房

动迁后,柏龙妹搬到了浦东新区浦江镇,因老伴去世了,如今,她和女儿一起住在80平方米的房子里。柏龙妹坦言,虽然新房的地段没有宝兴里那么好,但是生活条件变好了,生活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我晚上睡得晚了,早上也起得晚。地方大了,事情就多,家务也多了。”

而樊人瑞夫妇俩搬到了静安区彭浦新村。搬进新家以后,樊人瑞每天“自得其乐”,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生活作息规律,早上五点半起床,下午去公园散步,晚上吃完饭后看两集电视剧,九点半睡觉。

彭浦新村周边有市北医院、第十人民医院;新家离菜场步行只有十分钟。樊人瑞最大的感受是“舒服多了,生活设施方便多了”,58平方米的新家里有了卫生间、厨房,以前烧饭的时候每天要在3楼4楼之间来回跑。而现在,所有事情在一个平面就能完成。

另外,新建的彭浦四季公园离樊人瑞的新家很近,她常常去。“那里生态环境好,小桥流水。我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去那边并不是为了锻炼,是那些小动物吸引我,去喂喂它们。”她说。

虽然过上了新生活,老居民们对宝兴里总归有很多不舍,“对金陵东路,我确实还有很大的不舍和留恋。因为这个地方太好了,所以我们当时在动迁的时候都说这里是黄金宝地。”樊人瑞说。

2021年1月下旬,因为宝兴里党总支改选,老居民们又回到了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上,带着“回娘家”的心情,他们亲切地唠着家常、聊聊近况。依依惜别时,宝兴里仍回荡着“回去以后微信常联系啊”的话语。

宝兴里居民自治打造的内容

附:上海市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宝兴里

其实,宝兴里的居民自治和党建氛围颇有历史渊源。

解放前,这里环境脏乱差,房屋破损,经常停电断水,居民生活困难重重。

1949年7月初,黄浦区开展户籍核对,对宝兴里作了重点了解和核对。9月中旬,当时在区职能部门任职的两位共产党员动员了一批积极分子,把宝兴里无组织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12月,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成立,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居民委员会。

彼时,里弄干部流行一句话:“自吃饭,无工钿,倒贴鞋袜钿。”没有办公用品,他们就自掏腰包,或由热心人士捐助;没有办公场所,首任居委会主任单粲宝家的客堂就成了工作室、会议室。

居委会成立后,里弄面貌焕然一新。干部、民警一起帮助居民打扫卫生、疏通阴沟、维修旧房。冬天,居委会组织东防队,开展防火、防盗、防特活动,社会治安大为好转。居委会还推选出妇女代表,组织妇女和失学儿童开办识字班,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多年以来,居委干部努力调节各类纠纷,秉持“恒心、耐心、决心、虚心、雄心”的“五心”精神,深得群众拥护。宝兴里居委会也赢得了“申城第一居委”的美誉。

70多年后,这片旧式里弄迎来了旧改征收。“五心”精神被继续发扬和深化,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总结下,形成了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并在黄浦全区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成为推进全区旧改工作的“法宝”。

比如,为了做好一户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居民工作,居委、物业、征收所、旧改办、房管部门等多部门联勤联动,追溯到了几经易手、几乎遗失的数十年前的房屋资料证据,让居民心悦诚服地签约。

2020年底,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完成搬离,金陵东路北侧(宝兴里)旧改项目圆满收官。这片涉及2119证居民、143证单位的旧式里弄,以“354天”“零执行”的成绩,创造了上海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的新纪录。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