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千年前的年味儿:宋代人过除夕的十四种“姿势”

2021-02-10 0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传统节日27#传统文化43#宋朝历史43

马上就要大年三十啦!最近,随着《知否》等电视剧的热播,宋代成了咱们观众心目中继清代之后的又一个热门朝代。今天呢,就请大家和咱一起回到宋代,领略一下这跨越千年的年味儿,看看宋人们是如何过除夕的吧!

除夕,宋代人又称作岁除、除夜、除日等,既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也是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一、除夕前的准备

宋代,临近岁末,人们就开始着手除夕的各项准备活动了。主要就是各种食品、用品的购置。《东京梦华录》关于除夕前的礼俗,有如下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除了用品外,市上还售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 及干瓜瓠,马牙菜、胶牙糖等各种时蔬、坚果,生意火爆。

南宋的礼俗与北宋大致相仿。《梦梁录》关于南宋首都临安除夕前的礼俗,有如下记载:“元夕岁旦在迩,铺席有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充满驱瘟避邪及祝福之意。“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大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增补武林旧事》也记载,阴历十月以后,节日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各种节日物品的售卖异常火爆:“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采缕花、春帖、滔胜之类,为市甚盛。”街道两边的店铺叫卖苍术、小枣声不绝耳,还有卖爆杖、成架烟火类的物品。

二、“馈岁”

除夕日前数日,或除夕当日,君臣之间,寺观僧道与施主之间,商人、医者与主顾之间,亲友之间,都要互相馈赠年节礼物。《苏轼诗集》:“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

宋神宗时,命画工摹拓钟馗像,雕版印刷,精心裱装后,于除夕日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

道士,道观熬仙术汤,送给施主家;医士或以屠苏袋,或以五色线编结四金鱼、同心结子、百事结子,加以各种汤剂,送与主顾;《梦梁录》:“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更以苍术、山枣、避瘟丹相遗。”

《增补武林旧事》则记载,亲友间“馈岁盘合、酒担、羊腔,充斥道路”。除点心酒肉类礼品的馈赠外,民间还有送门神、钟馗等节物的风俗。苏轼《馈岁》诗曰:“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三、除夕日、夜的活动

除夕当天及晚上,宋代人安排了虽比较繁忙、紧凑,但也不失欢乐、谐趣的各项节日活动。包括:

(一)清洁卫生

《梦梁录》:“士庶家不以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二)换门神,钉桃符等

《梦梁录》:“十二月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春牌。”陆游《岁首书事》诗说“犁明人起换钟馗”。有人写诗曰:“秉烛题桃符,登梯挂钟馗。”

宋代门神的形象,袁褧《枫窗小记》记载,靖康以前,开封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王公之门,多以浑金饰之。北宋末,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画像取代。

宋代 甘肃临洮 砖雕 甲胄门神

陈元靓《岁时广记》对宋人制作桃符的方法有详细的记录:“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悬挂门旁,有镇邪之效。

王安石《除日》诗反映了这一礼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打“捶丸”

忙碌了半上午的人们,主要是男性,将洗涮烹煮的事务交给女眷们后,相约着外出打“捶丸”(或称“步击”)。这是一种是以球杖击球入穴的运动,可能由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演变而来,是一种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

(四)午宴

大致相当于现代中午12点左右,人们和朋友相约到酒楼吃午饭。落座之后,按宋朝的饮食习俗,首先要点一份开口汤,几碟按酒的果子。略吃点果子,喝点汤,就开始饮酒吃菜,觥筹交错了。

(五)斗茶

大概到现代下午2点左右,酒醉饭饱的人们开始喝茶。就象喝酒时划拳酒令可助酒兴一样,喝茶时,人们也热衷于斗茶(或谓之“茗战”)。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盛赞斗茶是“盛世之清尚”。唐庚撰作《斗茶记》,对斗茶的方式,有详细的记载。

(六)亲自或名刺拜年

大致下午5点左右,男主人要去朋友们家拜年。若朋友数量众多,不暇一一拜年,就列一份名单,命仆人到朋友家送名刺(名片),算作拜年。

(七)祭祀祖先,迎神供佛

“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人们用丰盛的祭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梦梁录》:“祭祀祖宗,遇夜时,备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岁之安。”

(八)宴饮

大概晚上六点左右,家人们团聚一堂,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宋代除夕年夜饭中,有一特色小吃馎飥(bó tuō面片汤)。陆游《岁首书事》:“中夕祭余分馎飥。”自注曰:“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除夕夜宴饮不仅局限于家人,友人、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苏轼诗集》:“酒食相邀呼,为别岁。” 他写的《别岁》诗中也说:“东邻酒初热,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九)放爆竹、点灯烛

除夕夜晚宴结束后,人们或在家中,或到夜市,放爆竹、点灯烛,“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爆杖声震如雷”,除夕灯烛照耀“如同白日”。

宋朝时,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制造技艺也很复杂,《增补武林旧事》记载,内廷殿司呈进的屏风炮杖,外面画有钟馗捉鬼之类的图画,内藏引线。点燃引线后,一连几百个炮劈啪作响不绝。还有的炮杖制成果子、人物等形状。

(十)驱傩

驱傩,即驱逐疫鬼。古人以为,疾病、不幸都是疫鬼作祟,要通过“傩”礼,加以驱逐。

《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日,宫中有“大傩仪”: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身材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镇殿将军二人,穿戴介胄,装门神;再选丑恶魁肥者,装判官;还有装扮钟馗、小妹、土地、灶神者,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梦梁录》所载南宋禁中驱傩礼,与北宋大致相同。

(十一)烧松盆,焚苍术

烧松盆,宋代亦谓之“烧籸(shēn同“糁”)盆”,盆中盛麻籸(芝麻榨油后的渣滓)为燃料,故名。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风俗。南宋时盛行,周密《武林旧事》:“至(除夕)夜,蔶烛籸盆,红映霄汉。”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宋代除夕夜,很多人焚烧苍术,以辟瘟祛湿,祈求健康。《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此处指北宋)之遗风焉。”

(十二)守岁

又称分岁。此夜灯烛不能熄灭,民间称作“守岁烛”、“照年”、“上灯”。《苏轼诗集》:“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其《守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守岁的风俗,并非蜀地仅有。《东京梦华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守岁时,人们会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十般糖、澄沙团、蜜姜豉、蜜酥等,及玉杯宝器,珠翠花朵各种用具,和赌博戏玩之具。

有的地方还有以赌博的方式,来预测新的一年运气如何的风俗,谓之“试年庚”。陆游《剑南诗稿》曰:“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

南宋时,守岁的风俗,逐渐衰歇。袁文《瓮牖闲评》曰:“此事不知废自何时,前此四五十年,小儿尚去理会,今并不闻矣。”

(十三)小儿卖痴呆

除夕夜天将亮前,孩子们要跑到街上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谓之“小儿卖痴呆”。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的心愿。

(十四)打灰堆

也称“击/打如愿”。宋代,除夕夜将尽,天将亮鸡鸣时,要拿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同时祷告神灵,诉说心愿。据说“打灰堆”后,会逢凶化吉,实现心愿。

文史君说

宋代的除夕礼俗,既有沿袭周汉唐春节礼俗者,如贴门神,挂桃符,傩礼驱疫等;也有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者,如北宋末,门神的形象,由钟馗、番将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等。有的礼俗后来虽逐渐衰微,但也有延续至今日的若干礼俗。很多礼俗,都蕴含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祈求平安、健康、聪明、如意的涵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徐吉军、方建新等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千年前的年味儿:宋代人过除夕的十四种“姿势”,比现在热闹多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