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沈奕斐:我看《傅雷家书》,不求回报的父母真的存在吗?
原创 奕斐 奕斐有话说
《傅雷家书》是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成为很多父母的教育启蒙,这本书记录了傅雷对于教育珍贵的反思和总结。
上周我和先生就在播客中从《傅雷家书》入手,聊了聊家庭教育那些事。
我们讨论了:傅雷是如何从一个暴戾的父亲转变成了一个慈父的,他对家庭教育有过哪些反思。
也结合我们的成长经验来谈怎样惩罚才是有效的,孩子对父母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
为什么“严父”变成了“慈父”?
我看《傅雷家书》的时候,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我之前了解了一些傅雷的故事,他完全不是一个慈父,而是非常严厉的父亲。
《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楼适夷曾经说,傅雷的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大声笑闹。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一走调,傅雷就会大骂,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他还喜欢随时的暴怒,抓到东西就砸人。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就往他脸上砸,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傅聪不听话的时候,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
而这么一个严厉,甚至是有些不近人情的父亲,到了四十六岁的时候,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形象,这让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
他四十六岁后的书信给出了答案:他的亲子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需要孩子。
比如在1955年4月3号,傅雷就说“我坐不住了,腰里疼痛难忍,只希望你来封长信安慰安慰我们。”
以及非常有名的“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
我在这里面看见了依恋这种情感的倒转,在孩子早期的时候,往往是孩子依赖父母,依恋父母,慢慢随着孩子长大,就变成了父母依恋孩子。
小的时候是,父母对孩子很好,孩子很高兴,而我们老了之后,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孩子带给我们这些东西。
这其实也是孩子对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是我很想和大家讨论的。
2
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傅雷家书》也让我看到了很多感动的点。
傅雷其实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非常平等,他有很多向孩子求助的,就比如说在艺术上面,跟孩子讲说,你要分享给我们你的想法。
可是有些艺术问题非要你自己谈不可。你不谈,你我在精神上艺术上的沟通就要中断,而在我这个孤独的环境中更要感到孤独。
除了你,没有人再和我交换音乐方面的意见。而我虽一天天的衰老,还是想多吹吹外面的风。
你小时候我们指导你,到了今日,你也不能坐视爸爸在艺术的某一部门中落后!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觉得特别感动,因为这提到了孩子的第二个意义——孩子是带着我前进的人。
我一直说的“后喻时代”就是这样,我自己在跟女儿跟儿子相处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所处的世界跟我截然不同。
但他们会带着我走到他们的世界里,如果我没有孩子,其实我没有办法往走到那。
包括女儿告诉我怎么去欣赏弹幕,包括我做追星研究,也都是女儿带着我进去的。
他们让我更好地认识这个新时代,否则的话,我是没有机会更切实地走进这个新时代的。
3
父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傅雷在写这个家书的时候,一直有两条线。
每一次讨论艺术,他们就特别平等,但是讨论日常事务,傅雷就变成了爸爸,他会教育孩子。
比如说书里面也有关于他们谈恋爱的,傅雷每次都要关照傅聪,你这个恋爱应该怎么谈,你吃饭应该怎么吃。
在《傅雷家书》里面,他们的关系是在平等的朋友跟家长之间不断转换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关系。
其实我们父母是永远没有办法跟孩子成为完全平等的朋友,这很难,但《傅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
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你在做人方面,其实你还是会有一个父母的想法,想要告诉孩子事实是怎么样,分享生活的经验。
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方面,在一些孩子所擅长的方面,我们愿意倾听他的想法。愿意变成一个朋友,甚至向他请教,这也是很值得今天的父母学习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他从来没有要求过回报。
他从来没说过“因为我们对你付出很多,从小是怎么培养你,让你获得今天的成就的”。
他的回忆是“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的一部分罪过”,他是在反省自己的过错。
而这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其实很难,我们常常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要有回报的,我们没那么伟大。
很多父母打孩子了,可能会说的是,“要不是当时打了你,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
即使是我有的时候还会跟孩子讲说,“妈妈也很不容易啊,我为你做了很多事情,难道你在这个时候不应该稍微听我一点吗?你觉得我就是应该这么做吗?”
我们做父母的时候,其实很难去跳出这个框架的,在理念上我知道它不对,但是内心有时候还是想这么说。
但是我很吃惊的发现,整个《傅雷家书》里面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能够跳出这个框架,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
4
父亲在育儿中的意义
严格地讲,傅雷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甚至在现代是会被大家批评的。
但是在傅聪的生命中,他其实还是扮演了给你教导的,给你社会规则的角色,而他的妈妈更多的扮演了这种无条件的爱。
在今天,其实我们也特别鼓励父亲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育儿里去。
因为你只有一直参与在育儿,你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到了46岁,你要跟孩子学习新东西,孩子才会来理睬你。
如果你一直是缺位的状态,你突然想给孩子写信,其实孩子是没办法跟你沟通的。
所以即使是在傅聪小的时候,可能傅雷对他很严格啊,他很怕爸爸,但其实这个爸爸并没有缺位。
我们自己在很多研究里也发现,最可怕的爸爸不是那个很严格的爸爸,而是一直不出现的爸爸。
那种爸爸对孩子来讲就很绝望,因为我再怎么做都不能引起你的关注,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我在最后的时候其实也是鼓励更多的父亲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间来,和孩子有一些共同的记忆,哪怕中间有一些不好的记忆。
在漫长的岁月里面,我们所谓的链接,就是依靠这些记忆去串起来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