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味长三角|祭灶的起源与江南祭灶食物

徐春伟
2021-02-11 11: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农历腊月二十三,江南人家大多忙着抓住晴天“掸尘”,进行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另一方面,与全国各地一样,长三角一带都有送灶神的习俗,以“祭灶”揭开过年的序幕。各地祭灶的食品虽然五花八门,但基本是以甜食为主。

 清代灶神年画(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可敬可惧的司命灶神

灶神,又名灶王爷或灶君爷,道教称作“司命真君”,是中国神话中主掌厨房和饮食的神。他虽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等级较低的神仙之一,却是对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神仙。坐镇厨房(灶台)的他,还负责监督家家户户老小的善恶功过,是掌管一家福运的家神,因而广受崇拜。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或二十四晚,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该户人家的言行,然后在正月初四返回人间。玉皇大帝依据灶神的报告来做决定,或降祸或降福于这家人。

灶君向玉帝奏事

灶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著名民俗学家杨堃在他的《灶神考》中最先指出,火神说融合图腾说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种说法认为,先民依靠火将生食煮成可口且卫生的熟食。火成了崇拜对象后,灶成了火的延续。“灶”原先写作“竈”,我国最早分析汉字起源的字典《说文解字》解释为“竈,炊穴也。”“竈”由“穴”“土”“黽”组成,“黽”即蛙类。杨堃认为这可能在地上挖土建灶时,容易挖出蛙有关;灶的发明者恐属于以蛙为图腾之氏族。 

金文、小篆“灶”字

民以食为天,且灶君司命。祭灶神因而很早就成了先秦国家七种祀典之一,《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庶人不能进行其他祭祀,唯有祭祀灶神是法定允许的,可见我国民间祭灶传统的源远流长。 

灶属火,祭灶理所当然也是夏祭,先秦自汉初一直是夏季祭灶。汉初班固《白虎通·五祀》有明证:“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不过,由于东汉外戚的影响,逐渐变成了腊月祭灶。东汉应劭《风俗通》写道:“南阳阴子方(光烈皇后阴丽华及其兄阴识的曾祖)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现。”

魏晋以后,腊月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晋代,宜兴人周处在他的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南宋杭州风物志《武林旧事》显示:“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如今不少地区过腊月二十三,是清乾隆以后才出现的。清代祀灶有“官三、民四”的说法,《清史稿·礼三》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受朝廷影响,民间也开始提前。之后,嘉庆、道光以后自北而南变为二十三日祭灶。这个变化在宁波地区的方志记录也可以佐证,《雍正宁波府志》记载清初宁波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而据民国《鄞县通志》,已经变成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目前,在江南一带,绍兴、宁波、舟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嘉兴、温州等地仍是腊月二十四祭灶。

方志反映了宁波祭灶时间的变化

又醉又堵的封嘴手段

《风俗通》并没有道明祭灶的食物,《后汉书·阴识传》有了明确的记载,“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祭灶神,福泽惠及子孙。受其影响,祭灶的祭品也从动物的肺肝、五谷的黍改为“黄羊”。这个传统在民国时期的江南仍存,1902年2月1日(腊月二十三),从南京回到绍兴的鲁迅,写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后两句提到“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有意思的是,古人也是“挂羊头卖狗肉”,这个黄羊其实是黄狗。南梁《荆楚岁时记》载:“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 

对灶神又敬又惧的人们,用肉食讨好灶神的同时,也想尽办法让他不在玉帝面前开口,或者是不容易开口。《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北朝时用美酒醺灶神的办法,“其日,并以豚(猪)、酒祭灶神。”成于北宋末年的《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酒和糖是祭灶首选供品 

宋朝开始,除了用酒醺醉灶神之外,又出现了用甜食来粘堵灶神嘴巴的方法。苏州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习俗和祭灶食物作了生动且详细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一种用豆沙作的米粉团。《武林旧事》显示,当时已经出现了祭灶食物麦芽糖。“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作糖豆粥”,花饧就是半凝固的麦芽糖。

苏州松花团

《康熙(绍兴)会稽志》称:“绍俗,祭灶品用糖糕。”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前两句便是甜食:“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这种糖在他的散文《送灶日漫笔》也有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用甜食来粘堵灶神嘴巴的习俗不止南方。明代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曾提及“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谓灶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这说明,明代北京祭灶的食物也是以甜食为主。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十二月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杄,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

北京糖瓜

五花八门的祭灶美食

在城市化的今天,即使灶台已经消失,祭灶的习俗也有变化。许多江南地区每逢祭灶吃甜食的风俗流传至今。鲁迅提到的那种糖是收破烂的人用来兑换鸡毛、破布的糖。旧时,在浙江宁波、绍兴一带,这种营生多数由堕民担任,故有“堕民糖”的说法。因为是兑换用,在宁波则称作“兑糖”。

英国汉学家哥播伯义在《中国人的自画像,1860》绘制了宁波兑糖的场面(作者供图)

上海、苏州、常州、嘉兴等太湖平原地区过腊月二十四夜,都吃团子。上海金山枫泾有二十四夜圆团二十五夜饭的说法。苏州的谢灶团,又作廿四团,以糯米粉裹制成,馅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苏州人还把饴糖做成元宝状,称为祭灶糖元宝,家家用糖元宝供奉灶神。这里面有种说法,灶神吃了这样的食品后,讲出来的话也会比较甜。

苏州廿四团

常州过年习俗从二十四始,每夜的食品都不一样,童谣:“二十四夜个团子、二十五夜个饭,二十六二十七烧泡饭,二十八二十九肉汤饭,三十夜个馄饨吃嘞就滚蛋,大年初一个圆团只能瞭瞭眼。”

湖州、余杭大部以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还要烧南瓜糯米饭。灶神吃了糯米饭,就会封口。 杭州亦在腊月二十三日家家送灶神。杭人送灶神时,祀之以三果(福桔、黄菱肉、荸荠)、三素(香菇、木耳、千层)与灶糖。杭州人吴存楷《咏灶糖》诗,自注道:“醉司命日,皆以糖祀灶,或分染五色售之。”

南瓜糯米饭 

同样在腊月二十三过节的宁波,祭灶食物比杭州还要复杂。该地的传统油炸产品——祭灶果是江南地区花色最多的祭灶食品。祭灶果包装旧时为纸袋,如今改塑料袋,但上面笑眉舒展的灶神一直没改。祭灶果是由各色点心拼凑而成,袋子里面最少有六种食品,多至十种。里面食品主要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枣、黑白交均糖、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豆酥糖等,每样成双不成单。红球、白球、麻球是祭灶果的招牌食品。红球、白球由糯米粉油炸而成,状个头挺大,里面是空心,呈蜂窝状,外面用色素染成红白色,取“金银满堂”寓意;麻球则是外面裹有芝麻。其他食品也有寓意。藕丝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白芝麻,形似黄澄澄的金条,寓意“财源滚滚”。黑白交切糖俗称“脚骨糖”,常被赋予“脚骨健健过”(腿脚健康)的寓意。铜钱饼是裹满白芝麻的黄色小饼干,形似一枚枚铜钱,清甜香脆,意含财源广进。祭灶果花色繁多,为了吸引儿童吃也是主因之一。宁波人认为儿童吃了祭灶果会聪明,“廿三夜祭灶果,吃嘞儇儇(乖,聪明)过”。

宁波祭灶果

除给灶君祭甜食塞嘴外,上海、宁波等地还有替灶神送灶马,讨好灶神的习俗。此外,江南各地,尤其是吴语区内,其实没有过小年的概念。当地一般直接将腊月廿三(四)日称作“祭灶日”或“祭灶神”,没有北方这种“小年”或“小年夜”的说法。个别如苏沪嘉等地,会将腊月廿九称作“小年夜”,与除夕作为“大年夜”相对应。

(作者徐春伟系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员、宁波市地方志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