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生智库 | 牛年春节,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上)

2021-02-07 1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市场监管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 收录于话题#智库观点42个

新春将至,中国人民马上就要迎来农历牛年。牛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它们吃苦耐劳,与勤劳的农民一起,默默地耕耘在中华大地上,为大家带来丰收的果实。“吃水不忘挖井人”,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不负耕耘,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今日推出《牛年春节,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上篇。

01

城市餐饮每年浪费粮食数量巨大

有研究数据表明,每年我国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量约为700亿斤,城市餐饮每年浪费量约在340-360亿斤,这还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假定每个成年人一天需要消耗2斤粮食,那么仅城市餐饮每年浪费掉的粮食,就相当于4600万人一年的口粮了。与此同时,全世界76亿人口中,每9人就有1人在挨饿。

02

餐饮浪费对粮食安全、资源和环境均有较大影响

首先,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一美德正受到挑战。粮食的生产绝非易事,需要农民朋友辛勤的耕种和养护,也需要国家在育种、农机、化肥、土壤、气象等环节投入大量心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妇孺皆知,然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一些浪费行为却与新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商务宴请讲排场、爱面子,亲朋聚会“不差钱”,自助消费总想“吃回本”。甚至有一些餐厅,为了多赚钱,设置最低消费,对消费者铺张浪费的行为置若罔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对“能吃多少就点多少”都觉得“失面子”了呢?

其次,虽然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但我国仍然存在巨大的粮食缺口。“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去年8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发布的报告称,到“十四五”末,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是粮食进口大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要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吃饭问题,除了增加产能、调整结构性供应、多渠道进口以外,减少各环节的损失和消费中的浪费也是重要的措施。如果只依赖靠进口,就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受制于人。

再次,餐饮浪费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带来的不仅是粮食的无谓消耗,对环境和其他资源也形成了巨大而负面的外部效应。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前几年所做的分析,餐饮浪费不仅是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食物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中投入的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因为浪费而多出来的餐厨垃圾,处理起来也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并且无论是采取资源化处理,还是进行焚烧和填埋,都会产生污染物,增加环境负担。

03

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学习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倡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并且采取了多种手段。

制定法律约束餐饮浪费行为

很多国家通过立法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约束,不管是公民个人,还是国家职能机构,一旦违法法律,都将受到严惩。如日本制定的《食品浪费削减推进法》,德国的《减少粮食浪费国家战略》,法国的《反粮食浪费法草案》等。

多渠道宣传教育,树立节约意识

例如,德国政府一方面将食品浪费的知识纳入儿童学校和日托中心教材,以提高儿童节约粮食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网站传播有关防止食物浪费的知识,食品经营者也将制止食品浪费的主题纳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和顾客对于食品浪费的认识。在新加坡,政府大力宣传餐饮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餐饮浪费予以重罚。

以公众为主制定社会行动计划

通过社会治理层面的探索,制定了各种行动计划,以公众为主体减少餐饮浪费。如,韩国的“食品垃圾计量制”,用收取餐厨垃圾费的方式减少餐饮浪费,原理是通过垃圾箱对各食品垃圾进行自动称重,并将数据自动传至中央服务器,服务器根据信息向投放主体发放缴费通知书,以征收相应费用。又如,日本、意大利和韩国推行的“食品银行”,将餐饮节约与社会福利相结合,原理是将剩余的可继续食用的食品统一送至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再分发给其他需要的人。

作者:民生智库市场监管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王东华编辑

原标题:《民生智库 | 牛年春节,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