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晋剧皇后王爱爱(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 ,作者王芳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王嘎嘎
爱
爱
个人档案
王爱爱出生于戏曲世家,7岁学艺,9岁登台,16岁唱红晋中。1950到1960年初,在晋中地区晋剧团工作,1960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院工作直至退休,始终在演出中担任主要角色。现任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山西省戏剧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教育部晋剧艺术文化传承基地研究员、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第四、五次全国妇女大会代表,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山西省十大女杰”称号,两次获山西省优秀专家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文艺工作者。2008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团传承人,同年8月被评为山西省十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入选2019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级领军人才。
●1995年10月,获得中国金唱片奖
●2014年6月,获得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艺术成就
王爱爱艺术上的最大贡献,应该是留下了不可复制的“爱爱腔”。
1940年6月,王爱爱出生于山西榆次南关村。榆次也就是现在的晋中市榆次区。可以说整个晋中地区,都是晋剧的发源地和兴盛地。王爱爱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她的爷爷叫王金奎,一生爱戏如命。王爱爱自己说,她唱戏,是爷爷奶奶的心愿,也是奶奶打出来的。
为了练好嗓子,每天早晨,不管风霜雨雪,奶奶都把王爱爱带出去,面对着墙,喊嗓子,奶奶站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听,一句一句地听,一字一字地听,有一个音不准,奶奶的鞭子就挥过来,有时候打脸,左右开弓地打。打完了,掂起孩子扔好远,她还必须继续唱。一直唱到每一个字,在很远的地方听起来都是一清二楚。
唱过了关,身上功夫也必须过关。为了达到这一点,奶奶采取的几乎是不人道的做法,晚上睡觉不能枕枕头,要把两只脚当作枕头垫在脑袋下面;跑圆场的时候,用一条带子把双腿绑住,她在前面跑,奶奶在后面跑,跑慢了,奶奶会踩到她的脚,跑步子大了,又会摔倒。严格的训练让她有了扎实的腰腿功夫和稳健的跑圆场台步。
这样练功,很苦,可奶奶说,苦也得练!
半夜被奶奶叫起来喊嗓子去,上午一上午学唱,跟着琴师鼓师,下午一下午练功,到了四五点钟,奶奶要口对口传戏,晚上还要学道白,好在她记台词特别快,因而少挨了一些打。晚上睡觉都是跟奶奶一起睡,奶奶随时会教戏。
练功一年后,8岁时,王爱爱加入了榆次市新生晋剧团。当年,她就迎来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凤仪亭》中的“拜月”,她扮演貂蝉,这是她的开蒙戏。一出场,榆次就轰动了,都知道了舞台上出了个小爱爱。
之后,她又转入榆次专区晋剧团,相继演出了《教子》《明公断》《樊梨花》《回龙阁》等等传统剧目。她既有小旦的身上功夫,又有青衣清亮的嗓子,所到之处都能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喝彩。
在这期间,王爱爱碰到了她的第二位老师(如果奶奶是她第一位老师的话),程玉英。程玉英是晋剧程派创始人,主攻青衣。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练出了一种清亮婉转、以气托腔、嗨嗨不绝、跌宕起伏、爽朗脆气、旋律和节奏千变万化的“嗨嗨腔”。代表剧目是《教子》。在程玉英指导下,王爱爱的《算粮》《教子》远远超过了她初登舞台时演出的这两个折子戏,具有了王爱爱演唱与表演的鲜明个性。1957年在山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演出《游西湖》,1959年在山西省戏曲现代戏调演中演出《朝阳烈火》,均获奖。王爱爱逐渐在山西省名声鹊起。
1960年,20岁的王爱爱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这是全省最富代表性的晋剧表演艺术团体。她在这里遇到了她的第三位老师——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牛桂英是晋剧牛派艺术的创始人。
王爱爱聪明,她认真汲取了牛派艺术的长处,仔细分析程、牛两位老师的演唱艺术,根据自身的条件,巧妙地化牛腔入程腔,把二者的艺术精髓融会贯通,加以创新,既保持了程派热情、奔放、刚劲、挺拔的特点,又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的风格,同时还借鉴了郭兰英喷口有力的民歌唱法与戏曲唱法巧妙结合的宝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唱腔。“爱爱腔”呼之欲出。
1961年,王爱爱随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进京演出,以《含嫣》《见皇姑》《算粮》等剧目,赢得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曾九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受到称赞。她的名气也随之飞出了娘子关。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保存有王爱爱当年在《含嫣》中扮演刘雪梅时的一段精彩录音,题目叫“四月里”。当年一曲《四月里》面世,响彻了省城,轰动了京城。这段美妙的唱段,也就成了王爱爱的成名之作,也是“爱爱腔”形成的重要标志。
进入1980年代,传统戏恢复,她不仅先后恢复了《打金枝》《算粮》《金水桥》等传统剧目,还排演了《出水青莲》《春江月》等新编剧目。这一时期,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荣获全国第三届“金唱片” 奖(丁果仙曾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还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女杰”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表演艺术更加娴熟。也是在这个阶段,观众喊出了“爱爱腔”这个说法,这一喊就是四十年。
说到“爱爱腔”的形成,曲润海先生是这样说的:一个流派代表的形成,除师承关系外,都有一个高水平的合作默契的创作班子,特别是编、导、音乐创作人才。这也正是当时“爱爱腔”“爱珍腔”“俊英腔”形成的原因。王爱爱身边有这样的班子。
都知道,王爱爱有个称号“晋剧皇后”,这个称号的来历却很简单。
有一次去北京参加中老年戏曲调演,当时演出很火爆,省外的人首先叫出了“晋剧皇后”的称号,墙内开花首先是墙外香,随后传回省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称号,获得了从城市到乡村、从领导到媒体的普遍认可,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真是不可思议。
不论“爱爱腔”还是“晋剧皇后”,都是观众喊出来的,观众在对晋剧表演艺术的饥渴中用真心真情呼唤自己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呼声表达对“晋剧皇后”的真心崇拜。
直到现在,王爱爱都感激老师在她身上下的功夫。中华戏曲就是这样,没有现成的尺度和标准,一切来自言传身教,一切来源于前辈的无私,也来源于自己在实践中对艺术的真切领悟。只遵循写出来的教育程式,往往难以抵达真正的艺术之精髓。只有先传承下来,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再转益多师,总数家之长,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还得几十年如一日地去演去唱去琢磨去规范去领悟去化艺于戏。王爱爱从未懈怠自己每一场演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是一样的,风里来雨里去,一场一场地演,一句一句地琢磨,一板一板地唱。她的苦功下在平时,这才把所有的从老师们身上学来的,以及在北京学习时领悟到的,还有自己琢磨到的,融会贯通,唱到潇洒自如,演到游刃有余,活到让所有人喜欢。以至在已经八十高龄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听到她甜美的嗓音。
她和她那一代人,把晋剧送上了又一个高峰。
她艺术至上,观众至上,低调谦卑,心态平和,不争不抢,百姓爱怜,是真正的“德艺双馨”。“晋剧皇后”不是虚名,那是喜爱戏曲的人自愿给她的加冕。
作品欣赏
1
《打金枝》剧照 荣清华提供
2
《算粮》剧照 荣清华提供
3
王爱爱在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现场
4
王爱爱在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现场
5
王爱爱作品音配像录制现场
6
王爱爱作品音配像录制现场
原标题:《晋剧皇后王爱爱(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