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甭管男性化还是女性化,最终都要中性化
原创 白鹿 张昕 Dr昕理学
张老师,鹿老师:
有空讲讲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这个话题吧。以前不觉得教育部这样的回复有什么不妥,后来看了台湾“玫瑰少年之死”,又觉得“培养阳刚之气”这其中问题很多,希望老师能讲讲,谢谢!首先,那位政协委员提出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说法让我感受到不舒服。这样说好像女性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才需要去“防止”。
其次,这种语境中,这个“女性化”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此怎样去“防止”,也是没有具体操作标准的。如果“女性化”指的是温柔,细心,富有同情心等等,那这是优点,不用防止;如果“女性化”指的是胆小,慌张,嫉妒,情绪化,那这些缺点,不仅是男性青少年需要“防止”,女性青少年也需要(而且我不觉得上述这些优点和缺点是女性特有的)。
再次,如果这里所说的要防止的“女性化”,是指一个男生长相细皮嫩肉,说话声音尖细,言谈举止阴柔,那这是人家天生的,也“防止”不了啊。
当然人们也会看不惯一个“男性化”的女人,但这其中的情绪是不同的——对男性化的女人的厌恶,心态大多是憎其不安,“不安分守己做女人的分内事,非要跟男人争”;而对女性化的男人的厌恶,心态则是怒其不争,“放着男人不做,自甘堕落学女人”。这种心态还是认为男性是优于女性的性别,所以会让我感受到冒犯。
我特意到教育部官网去看了一下,他们的回应是要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说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来说,就有点不妥了。加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男女青少年都更加阳光,而不只是让男性更阳刚。
这里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在起作用。它简单地用所谓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去概括所有男生和所有女生“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和行为风格,而忽略了个体差异,这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观念。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说法就很微妙。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暗指“阴柔”的男性是心理不健康的,所以要教育他们变得“阳刚”起来,心理“健康”起来。像提问读者提到的那位台湾“玫瑰少年”,就是因为举止阴柔,则被同学视为“不健康”的怪胎,继而遭校园暴力致死,这到底是谁心理不健康呢?谁给了霸凌者私刑制裁他人的权利呢?
所以我说这种刻板印象是一个危险的观念。“男权”的关键在于“权”而不在于“男”,这个“权”是一种强权,一种霸权,这其中就包括了极端崇尚“阳刚之气”的审美霸权。在这种霸权的刻板印象框定下,不仅女性的个性发展是受到制约的,阴柔的男性也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因此,与其说提议去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倒不如教育所有青少年不要用自己的喜好去审判别人的人生,不要用暴力的方式去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
一个举止阴柔的男青年,和一个用语言或武力霸凌他人的人(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老年是青年),到底哪个对社会危害更大呢?
不过,我了解到有些人讨厌的男性“女性化”,不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情况,不是要欺负天生阴柔的男孩,他们是对现在流行的“小鲜肉”,在“韩流明星”影响之下兴起的“花样美男”之风看不惯。
曾经有位读者说,他本身很尊重跨性别者,但是看到“流量明星”涂脂抹粉,搔首弄姿地去迎合别人的趣味,总感觉他们是在自我物化。他对他们的看不惯,就和女生看不惯自我物化的女性一样。
其实这种男性被物化的情况,也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后慢慢出现的,这体现的正是科技进步之后女性地位的提升。因为过去很多只有男人能做的工作,现在女性通过技术手段、机器操作也可以做了;男劳力在过去就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生产力,但现在不是了,至少在发达地区不是了。当女性掌握资本,掌握话语权的时候,男性作为客体被凝视,被物化的情况,可能也可以说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诞生的自然产物,是市场决定的。
我记得我和闺蜜早年曾经在澳门观赏过男模热舞(当然,是合法的!不是色情表演!而且,我们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的!),我和闺蜜都说,有些瞬间,甚至理解了直男癌物化女性的快乐……
……
感到不舒服是吧?不舒服就对了。因为女生在被男人物化和凝视的时候,感觉到的也是这种不爽……
在公众舆论领域,我们反对物化;但在私人情境中,如果一个人是自愿的自我物化,这可能是市场规律下的个体选择,只要他们没有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你就是看不惯,也只能憋着……
你刚才说到科技发展使得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升,我想起来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人们对男性的审美还是更崇尚力量感,喜欢的都是那种“跑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但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是不是就更喜欢这种温和、柔顺、精致的“花美男”呢?
准确地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审美并不是更“阴柔”,而是更“多元”。你可以是阳刚的,也可以是阴柔的,可以是粗犷的,也可以是精致的。只要你符合我的审美,你就是美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容忍这种“多元”呢?似乎“韩流”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是一种侮辱,威胁了男性地位,践踏了男性尊严。
因为在男权文化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中——比如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男子气概是非常被value的一种特质。
Hofstede在文化心理学中曾经做过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差异,其中有一项就是对男性特质的看重程度(masculinity)。他们的结果发现确实在东亚国家,人们对于男性气质是非常尊崇的,男性特质是优于女性特质的;相比之下,美国、欧洲地区的得分就是比较平衡的(人们觉得男子气概和女性特质都是同样值得尊崇的),北欧得分最低。
▲来源:https://geerthofstede.com/culture-geert-hofstede-gert-jan-hofstede/6d-model-of-national-culture/
在尊崇男子气概的东亚国家中,又以日本得分最高,而韩国得分则较低,这也和我们观察到的“花美男审美是从韩国流行起来”的现象是一致的。
而且在男权文化中,不仅男人被要求具备男子气概,女性具备男子气概,也会被视作是好的,高于其他女性的。
所以,“女中丈夫”“巾帼不让须眉”是夸人的话。就没人夸男人是“男中媳妇”的。
其实吧,人格发展的理论当中有这么一个观点,是荣格提出的,就是说随着一个人的阅历增长和年龄增长,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性别特质最终都是会趋于平衡。就拿男性化和女性化来说,管你是谁,你最终都会中性化的,而且这种中性化的人格是越发趋于稳定的。即所谓“完美的人格都是雌雄同体的”。
比如你看我,你不觉得我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就越发兼具了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吗?
老都老了,谁还管你那个去。
管好生活就够难的了。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原标题:《甭管男性化还是女性化,最终都要中性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