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阳刚就不配做男的?“男性女性化”又是什么?

2021-02-04 14: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奕斐 奕斐有话说 

前几天,“阳刚之气”忽然成为了一个热词,关于性别的讨论再一次激起千层浪。

教育部在官网回复了一份《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并提出要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主要内容是加强体育锻炼和教师配置。

 

回复内容节选

很多调查也显示:大家希望男性有“阳刚之气”。

其实我自己没有看到原来的提案到底是在讲什么,单单看过教育部的回复,我觉得把那个标题拿掉,只看倡导体育活动,我还是非常支持的。 

仅仅从内容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体育活动真是实在太少了,其实身体健康,体育活动,社交跟学业成绩是一样重要的。

但我也想说,男性需要体育活动,难道女性就不需要吗?我们女性也需要体育活动,也需要健康啊。 

不过这个提案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给孩子更多到户外跑跑去运动的机会,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

01

什么是“男性女性化”?

但是回到这个提案和标题本身,我就一直觉得这个事情是个倒退。 

都进入21世纪了,怎么还有人讨论这样的话题?

我们在做社会学研究的时候,首先要做概念界定,什么是女性化呢?

要防止,说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他给的解决方案就是提升阳刚之气。

这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就是:“女性化”是不好的。这让我是极其不舒服的。

让男孩子变得更擅长情感表达(这长期来看是女性比较擅长的),这不好吗? 

让男孩子放下拳头更温柔,更和平,这不好吗? 

让男孩子能够也更细致点,能够更有同理心,能照顾到更多的人,这不好吗? 

你讲的“女性化”是什么呢?

我相信很多人在想象女性化的时候,可能是有个男孩子,他比较矮小瘦弱,有些行为相对来讲比较软弱。

可是你要知道,矮小瘦弱又不是他的错了,又不是体育运动能解决的,这是基因决定的呀。 

也有人跟我讲说是因为他比较爱哭。

可是你也要知道,男性学会哭是非常重要的,学会情绪的表达是提高男性寿命很重要的步骤,这是个进步,有什么不好的? 

还有人跟我讲说什么男孩子翘兰花指,现在男孩子现在都化妆了。

可是我们在研究里没有看到这种现象,我们没有看到很多的男孩子化妆,也没有看到男孩子都翘兰花指,这些群体一直有但是一直比较少。  

如果你是指媒体上出现的小鲜肉,他们看上去脸型更小一点,都化妆的情况。

之前被一些网友吐槽“娘”的某流量新星

那是商业文化的问题,跟体育活动也没什么关系,跟教育也没什么关系。

而对青少年来讲,其实我们没有看到青少年觉得男性化妆是个常规的,大家都要去化妆,我们都还没看到这种情况呢。 

何况,我们经常去嫌弃男性大大咧咧或者很油腻,让他们稍微注重一下仪表。难道这不是一种进步吗? 

所以我这里一连串问题都是在追问,我都不知道这个“男性女性化”到底是指什么?02

什么是“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我们脑海里还依然会有“男性化”,“女性化”这样的概念,在学术上讲“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这两个气质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理论流派就认为,整个社会有两种带来生活生存的必需的文化 

第一个,我们称之为采集文化,比如说去找一些能吃的果子,做一些基本的耕种,种些东西出来。

还有一种,叫狩猎文化,就是出去打猎,能够把肉给带回来的。

由于过去男性相对来讲在体力上是具有优势的,所以更多的女性负责采集,男性是负责狩猎。

我们今天想象中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其实跟这两个分工是紧密相关的。 

大家想象一个阳刚的男性,是不是身材比较壮硕,比较有力量,然后也比较勇敢,因为狩猎就需要有这些特征。

能够出去打猎,能够和动物搏斗,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阳刚之气和男性气质。

女性主要负责采集,所以女性比较细致,还需要分工。

她还要负责照顾者的角色,对他人比较有同理心,注重情感的联结。

这就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女性气质。 

你会发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最早的时候只是因为体力的不同,它其实跟我们在后面想象的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没有关联的。 

女性就是比较感性,比较温柔,比较会照顾人,更加和平;男性就是更加理性,更加勇敢,更加主动。

这都是我们后面想象的刻板印象。

我们在研究里都没有找到任何的依据,去证明的确两性有这么大的分别。 

也有人跟我讲说,男女脑部结构也不一样。 

有本书叫《粉色大脑,蓝色大脑》,它就做了很多大脑相关的研究。

原名《pink brain,blue brain》

在研究里只能看到,如果你是女性,你更多地从事家务劳动,那你大脑的这个区域会更活跃。

如果你是男性,你更多地从事男性所崇尚的活动,这个对应的区域也会更加活跃。 

但如果你们两个人做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事情,你们的脑部是没有差异的。

所以两性之间的差异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甚至女性和女性内部的差异,男性和男性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差异。

03

传统的“男性气质”走向式微

但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你整个现代社会其实是按照采集文化的逻辑体系前进的。 

我们的社会分工是不是越来越精细?我们是不是越来越需要做事情很细致? 

你会发现孔武有力的体力劳动,在现在社会中是慢慢走向边缘的,那些最挣钱的工作都跟体力劳动没什么相关。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原来崇尚的那些男性气质,在现代社会中的用武之处是越来越少的。 

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少地通过体力和武力去解决问题,这是时代的进步。 

当我们不再用体力和武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质”自然而然会有些式微。

而这不是所谓“男性女性化”的问题。一个时代发展的时候,我们对人的需求是产生变化的。 

同样的,对女性来讲,我们也没有女性说要还是回到原来那种文化,今天的女性也需要拥有所谓过去的“男性气质”。

比如说你需要有决断力,你要去做判断,你不是只是个照顾者,你也需要去做公共领域的事情。

今天这个时代,男女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在变小的。 

每个人要在社会上发展的好,那些美好的品质,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讲到这里其实是特别想告诉大家说,其实我们没有出现所谓“男性女性化”的特征。 

只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希望男性也能主外和主内,也希望女性也能主外和主内。

我们希望大家都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

当有人提出“防止男性青年女性化”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过去刻板印象的怀念,也就是说很多人还是想回到过去的分工体系。 

首先,这是回不过去的,今天我们回不到过去狩猎,采集时代了。

我们也不能像过去一样用孔武有力来解决问题了,甚至暴力本身都是让我们很警觉的。 

过去的粗犷,我们现在会说是粗鲁,这种气质也不再是我们今天所喜欢的。

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也恰恰是文明的进步。

04

“男性女性化”问题在哪?

但我特别担心的是,当我们不断去强调“男性不能女性化”的时候,它其实是会加剧性别歧视。 

这个性别歧视不只是针对女性的,更多的是针对男性的,是针对那些跟所谓的阳刚之气站在对立面的男性。 

比如说,你会发现有些男孩子可能天生性格就比较的内向,比较文静,长相也比较瘦弱,皮肤又比较白净。

可是呢,当你把他冠以所谓“女性化”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他贬低,甚至对他进行歧视。 

我们在过去做男性欺凌研究的时候,发现特别容易被霸凌的男性常常就是这一类型。

如果官方的成人的声音告诉他“你看这些是有问题的,你就是‘女性化’了”。

它是会加剧这种霸凌,这才是我们更值得重视的问题。

同时,如果我们公开宣扬“防止男性女性化”,实际上会进一步加剧性别对立。

当我们不断的告诉大家:

“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男性就应该拥有男性气质,女性就应该拥有女性气质”

“如果你们互相有对方的特征体系哦,那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这恰恰是加剧了性别对立的。

 

最后回到这个提案,其实我自己是非常支持加强体育活动的,但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本身是个伪命题。 

我觉得从男性来讲,我们希望他能够勇敢,能够体贴他人,有一定的坚毅性,也能够有一些情绪表达。 

反过来讲,我们对女性也是这样的,今天的女性也要勇敢,也要有判断力的,也要有同理心,也要学会情感表达。

这些所有的美好品质,其实我们都需要拥有。

所谓的性别教育,是希望每个个体能不被自己性别本质属性局限,根据他的特质,能够走出他自己想要的发展的方向。

比如说我们女性,我们也可以选择做拳击手,因为我特别热爱这个运动;你是男性,你也可以选择去读幼儿园老师,因为你很喜欢孩子。

每个个体,都不因为性别的局限性,影响到你的选择,只要你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就可以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性别教育。

我们需要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拥有那些你喜欢的美好品质,美好品质从来不分性别,也不分等级。

我希望男性和女性在未来是能够发展的的时候能更忠于自我,更忠于自身不同的特点,这才是我们想要推进的。 

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被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所局限,每个人都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人生。

我们也希望公共机构能更有性别敏感意识,这不是说“男人有男人样,女人有女人样”。

而是要更敏感的意识到,时代在变化,这种过去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对群体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点才是我们要强调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