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柳叶刀子刊文章:应考虑感染者新冠病毒载量,以采取分级管控

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实习生 黄心雅
2021-02-03 19:19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月2日,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称,基于目前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共识——病毒进行二次传播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指示病例(注:系指一起暴发疫情中最早发现和报告的病例)的病毒载量,而非症状或其他因素——除了目前大规模使用的核酸定性检测技术之外,还应考虑病例的病毒载量,进一步协助判断病例传染性的大小,并对其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对应的分级管控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隔离。

文章称,在症状发作前后时间段内,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可达到峰值,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改变,并与病毒的感染性直接相关。

文章举例介绍,对于艾滋病毒来说,将病毒载量降低到无法检测的水平,已被成功作为防止病毒二次传播的有效策略。相较而言,尽管人们目前还无法像对付艾滋病病毒一样,主动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载量,但仍然可以在制定分级风险管控时,考虑到病毒载量对其的影响。

具体来说,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感染者在感染期后,核酸检测仍然可以长时间保持阳性,这是因为部分不具备传染性的病毒RNA脱落而被检测到,如果仅仅以核酸检测阳性为唯一的管控依据,可能会给病例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带来不必要的隔离风险。反之,量身定制的防范措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确保防范措施的积极和精准落实。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文章的两名作者都来自比利时,其中一名是公共卫生专家,另一名专注研究微生物学。他们援引了一项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的作者来自英国伦敦和西班牙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涵盖了314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报告症状发作后的天数,以及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鼻炎和失眠症等主要临床特征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研究发现,当初始病毒载量低于1ⅹ107copies /ml时,大约38%的接触者会出现症状,当初始病毒载量高于1ⅹ1010copies/ml,出现症状的接触者则会超过66%。此外,病毒在发生二次传播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载量与其“发烧”症状呈现正相关,与“嗅觉丧失”呈现负相关,至于年龄、性别、咳嗽和呼吸困难情况,并没有发现病毒载量与其的相关性。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2020年8月曾梳理多项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1周之内,上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载量达到峰值,随后的1~3周缓慢下降;其下呼吸道痰液样本中的病毒载量留存时间更长,通常在发病后2周内达到高峰,且载量高于上呼吸道样本;留存时间普遍最长的是粪便样本,其中的病毒载量一般在发病后2~3周达到峰值。

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得出病毒载量可成为预测疾病进展的指标,原因是多项研究表明,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性成正比,重症患者鼻咽拭子的病毒载量甚至可达到轻症患者的60倍;而当病毒载量足够低时,科研人员认为其传染性也在随之降低,这也是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具有传染性可能性极低的原因。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