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冬奥倒计时|科技绿色环保节俭,北京冬奥场馆彰显中国智慧

澎湃新闻记者 宋承良
2021-02-04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20年12月29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完工。

可以说,在送别2020年之际,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就在2月4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冬奥场馆科技、绿色、节俭、环保的底色,更是彰显着中国智慧。

在北京赛区,多座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如今转型为“双奥场馆”,科技为场馆注入新活力;在延庆赛区,冬奥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山林映场馆”成为现实图景;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创下多项世界第一……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完工。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兑现承诺,准点完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分布在3个赛区,分别是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

据《北京日报》此前报道,延庆赛区位于小海陀山区域,海拔最高点2198米,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赛道,这里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

延庆赛区前期则在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通讯的“四无”条件下建设——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风雪严寒中,更砺北京冬奥建设者“铁军”风采。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赛道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于去年11月通过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附属建筑、道路系统、索道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造雪引水系统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北京赛区,则共有6个竞赛场馆,为各赛区最多,但在积极推进下,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北京冬奥会首个完工的新建竞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北京冬奥会首个完工的改造场馆,五棵松体育馆实现“当年开工并完工”的改造提升目标。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3个竞赛场馆所开展的体育比赛,都是中国开展较晚的项目,场馆建设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打开局面。

2020年11月,国际雪联专家对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进行场地预认证时,赞叹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跳台滑雪场馆,跳台助滑道建设也是世界最好。

新华社对此撰文称,冬奥场馆建设克服了新冠疫情这个巨大考验——2020年初,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难度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克服沟通不畅、时差颠倒等困难,在“战疫”中与外籍专家远程连线推进建设,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唯一不停工的建设工程。

2020年末,国家游泳中心外方制冰师因疫情不能到场,中方团队坚决启动第二次“水冰转换”并自主制出冰壶赛道,效率较首次提升4倍。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点亮效果。新华社发

科技奥运,智慧办赛

据《人民日报》报道,对于冬奥会场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

张家口崇礼,新建成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依山而卧,气势恢宏。作为张家口赛区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的建成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国外的跳台滑雪赛道大多建在土石方等填充物之上,‘雪如意’则另辟蹊径,将168米长的赛道架在空中。从侧面看去,由87根支柱支撑的赛道,宛如一座身形柔美的高架桥。”张家口奥体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龙介绍说。

冬奥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在令人惊叹的建设成果背后,科技创新更发挥出重要作用。

“大到国家速滑馆8500吨钢结构,小到国家体育馆扩建工程的一块幕墙玻璃,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完成精准设计、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捷装配。”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说。

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实现新能源大功率输出,增加北京新能源电力消费,满足冬奥会低碳绿色用电需要。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依托“智慧建造”技术,国家速滑馆在设计施工阶段大胆创新,无论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场馆建设向前迈出“一小步”,背后很可能是增强自主能力的“一大步”。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则放弃了高薪聘请国外团队的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主创新之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一次性通过国际组织认证。

随着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正式亮相,该项工程已申请专利133件,获得受理、授权105件。

冬奥筹办的高标准、新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铺就基石,其影响远远超出体育范畴,投射到城市升级发展的脉络中。

“这些工程赛时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赛后将成为提升民生保障和城市管理能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留下丰厚遗产,使举办地长期受益。”于德泉表示。

2019年12月10日,北京史家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冰立方”体验冰壶。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世界首创,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在冬奥场馆改造建设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和“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引人关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场馆,就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创造性的“水冰转换”方案变身成“冰立方”,成为冬奥会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

经过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和近一年时间的改造,国家游泳中心在场馆内打造出了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的转换基础、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体育照明系统和控制系统。

2019年12月,国家游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奥运标准”冰面的制冰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冰立方”首场高规格冰壶赛事,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

2020年5月,“冰立方”又变回“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第一次完成了双奥模式的全周期转换。

“水冰转换”方案以冬奥改造为契机,以科研创新和新型科技运用为手段,形成一套融合场地功能转换、场馆经营模式转换,乃至奥运场馆可持续运营发展思维转换的全新、全方位解决方案。

2019年底,国际奥委会将“体育和可持续建筑”奖杯颁发给“水立方”,充分体现了国际认可。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而据《科技日报》报道,水立方转成冰立方,传统场馆也转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场馆。

北京国资公司所属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水冰转换”要求场馆后台机器设备、控制系统都有能力随场馆功能需求转换,期间还要承办商业活动。这给场馆设备智能化水平,甚至物业管理水平带来巨大挑战。

为保障“冰立方”的室内环境条件符合冰壶比赛的要求,场馆设置了由4000多个传感器领衔的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可以监测和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等的变化。

在这套系统的精准调控下,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零下8.5摄氏度的要求,冰面上1.5米高处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看台观众区温度则恒定在16至18摄氏度,真正做到“同室不同天”。

在环绕冰场的观众台下方,可以看到直径1米的蓝色长条“布袋”——这种“布风管”是一个除湿送风系统,除湿系统处理完的低温低湿空气经过它,被均匀地吹送到场地上空。

场馆的地下,藏着一间60平方米的控制室,墙上大屏就是水立方智能建筑运维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制冰系统、除湿系统、能源系统、票务系统等的运行情况,对场馆各设备系统实行智能调控,可视化的能源管控还能有效控制场馆能耗和碳排放。

可以说,依托办奥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展现发展成果,广大冬奥建设者只争朝夕,用奋斗实现一项项突破,而这些奥运场馆也将为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