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榜样的力量丨北师大第21届“十佳大学生”风采展示

2021-01-29 16: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他们是同学们身边的榜样

他们在师大执著追寻梦想

他们拥有静水深流的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北师大第21届“十佳大学生”

听听他们在评选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去感受青春的脉动 优秀的可能

第二十一届十佳大学生风采展示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段安清

# 生命科学学院

我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段安清。今天,我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公费师范生的北师四年。

17年夏天,我收到了师大录取通知书,摸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8个字,我不禁在想“何为人师”?带着这样的疑问。大一暑假,我参加了赴江西的支教,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个和我一样渴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农家孩子。一天,班上一个孩子告诉我,“我妈让我别上高中了,直接去县里读师专”,看得出她有一丝沮丧,我问她那你怎么想呢?她说,当老师挺好的,但是我想到外面看看。多么朴实的梦想,我想到外面看看,但是我除了倾听,似乎什么也做不了,心里突然有了份沉甸甸的愧疚,临别前的班会课,我和他们分享了自己一步步走出大山的人生历程,那个孩子塞给我一个纸条,写着:“老师,我决定了,我要上高中,以后到省外读师范,像您那样”。

从那时起,我便坚信“种子种在心上,总有一颗会发芽”。何为人师,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用温情做教育,以仁爱为人师。此后四年,赴4省6市开展10余项社会实践,从教的决心从未动摇,我渴望为孩子们播种那份属于他们的希望!

理想信念是动力,扎实学识是根本。作为一名未来的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我自己就必须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因而我主持了本基项目,获评校级优秀,研究成果被SCI期刊收录;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荣获银奖,在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中获奖4次。师大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平台,我的师大四年,都在朝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不断前行,深耕专业知识的同时,国家奖学金、优秀公费师范生等荣誉也幸运地眷顾了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从国家级贫困县走来,勿忘来时路,毕业后我将回到云南省滇池中学任教。能成为一名北师大公费师范生是我此生的骄傲!今后的日子里,必将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愿做云岭红烛,为教育事业守望一生!

姬雅洁

数学科学学院 #

大家好,我是来自数学科学学院的姬雅洁。

很多数学家用“美”来形容数学,初入大学的我虽不理解,却看得见老师们讲到精彩之处的兴奋。四年的时间,我慢慢读懂了老师们眼里的光芒,悟到了一点数学里浑然天成的美感,开始爱上这首用逻辑写成的诗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然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既醉心于巅峰的美景,就应当习惯旅途的风霜寂寞与山路的崎岖艰难。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每天十小时以上的有效学习时间,这不是我大学生活的某一天,几乎是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每一天。每一次冥思苦想后的灵光乍现都让我兴奋好久,我开始沉迷于在计算中一点点接近真相的快乐。连续两年专业、综测双第一,两年国家奖学金,大三学年总评103.4,我在书写数科院的奇迹。

数学中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开创领域、解决猜想的伟大英雄,但在自己的天赋之内,我总想再进一步,证出更漂亮的定理,解决更困难的问题。于是我主持一项北创,参与一项本基,入选牛津展望计划并前去访学交流,数学类竞赛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八项,论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从基础学科到前沿领域,我不断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

数学是科学的皇冠,当我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迫切想让更多人知道它的美。从团支书到团委副书记,每一个角色都竭尽所能,数学文化节更是一鸣惊人。我想做师大数学的一张名片,教育部发言、中科院报告、科普论文发表,山区支教、家乡调研、母校宣讲,我用行动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向世界传播数学之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师大四年,教会我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家国情怀,是用所学所识服务国计民生,是以数学为武器打造科技硬实力,捍卫祖国尊严。

我想,师大数学让我明白自己最向往的生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求索中用青春谱就数学的诗篇;苦心孤诣,兀兀穷年,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繁荣昌盛的道路上!

刘明新

# 法学院瀚德实验班

大家好!我是来自法学院瀚德实验班的刘明新。得益于瀚德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在学习法律的同时学习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成长为一名通晓国际法规则、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涉外法律人才。

从进入大学伊始,我就在导师的指引下,通过研究真实的国际争端积累国际法知识、培养国际法思维、提升国际法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我参加了两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这项英文赛事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刷新北师大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两届比赛分别夺得中国区第4名和亚军,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赛,这也是北师大历史上首次进入国际赛。这段比赛经历,让我感受到国际法对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探索国际法这条道路。

此后,我通过参加伦敦大学学院的国际商事诉讼暑期项目,学习解决跨国民商事纠纷的国际法规则;通过参加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撰写8万余字的案例分析,探索世界贸易领域的国际法规则。今年,我有幸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法学院,继续攻读国际法。

除了具备扎实的国际法素养,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涉外法律人才来说也至关重要。在瀚德实验班,我们享受到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由来自西班牙和古巴的外教教授西班牙语。经过三年的专业训练,一千多个小时的语言学习,我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西班牙语沟通交流,还可以阅读文献、撰写论文。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大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平台,以及瀚德学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铭记母校的这份恩情,我将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国际法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贸易提供法律保障,为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驾护航。

感谢这次评选活动让我们重温四年来的奋斗历程,为最美好的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是刘明新,我愿做一名通晓国际法规则、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涉外法律人才。谢谢大家!

沐乐

社会学院 #

大家好!我是沐乐。2017年,初入校园的我,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本科新生发言,当时,我发言的主题是“如何塑造北师大人的气质”,三年中,面对18岁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不断寻找着属于我的“师大气质”。

三年的青春,是一段定位气质的旅程。在追梦的路途上,“思政”可能是我最合适的限定词。大二时,我闯入全国高校思政课大赛决赛,赛前我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准备过程,老师们说,我的课理论比较深刻、例子也很鲜活,可就是很难打动他们,我也发现自己并不会讲故事,于是,主楼地下废弃的校史馆成为我最忠实的听众,我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如何讲好故事。决赛现场和今天很像,也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可当我看到台下和我对视的目光,看到有人点头鼓掌,我终于意识到,思政课不是自说自话和自我陶醉,而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对话、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碰撞,这个全国第一名最大的意义,是让我在自我教育中领略到了思政的气质。

如今,我保研到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想续约我的“思政梦”,为立德树人积蓄力量。

三年的青春,是一场彰显气质的演出。大三后,我将更多时间投入在学生工作中,目前我担任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以往我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等8个职务。在“硬核”书记、“全能”主席背后,其实是以群众路线、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思政能力”,在给予我工作的方法论。我重视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融合,培养成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多想多做多沟通”的实干精神;我深入群众,将心比心地开展活动;同学眼中那个永远不知道累的我,其实是用“表格化”工作方法,让看似枯燥繁琐的事务,在时间轨道上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总之,在思政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工作成为了一门鲜活的艺术。

三年的青春,也是一次充实气质的挑战。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三年来,我收获了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15项荣誉,而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机会不仅留给有准备的人,更留给勇敢的人。

今天,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我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汇报自己的青春成果。我知道,十佳评选活动的“初心”,也是在鼓励十种“优秀的可能性”,所以无论如何,我都会继续坚定地追求属于我的那份“无限可能”,做有时代感、有精气神的“思政人”,让我的青春永葆气质、无限续航!

史天翔

# 物理学系

大家好!我是物理学系的史天翔,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我的大学。

和很多物理人一样,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追寻着梦想,我来到师大物理系。可是,该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呢?我们师大黄祖洽院士的事迹,给我很大启发。

黄祖洽爷爷少年时,专注夯实基础。于是,我也更加勤奋刻苦。连续三年,专业第一;计算机考试,全校第一;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等九项奖学金。

黄爷爷青年时,热爱学术交流。于是,我也更加注重讨论切磋、团队合作。我七次主讲课程讲座,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我六次担任队长,带领团队取得冠军。在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当选校队队长,带领十几人的团队,开展近二十项科研课题,近千次试验,上万行代码,奋战一年!在全国决赛,我们与五十余所顶尖高校交流切磋,取得佳绩,为我们师大赢得了直通下一届决赛的资格,更是助力我们师大拿下比赛承办权!

黄爷爷八十高龄站在讲台上,这全仰仗他强健的体魄。于是,我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三年来,我两天一次十公里长跑。疫情期间,我更是每天早上六点,长跑上万米!我的体重,从近两百斤,减到一百三十斤!

黄祖洽院士前半生攻坚两弹一星,扛起家国兴亡;后半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我被深深感动:原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但要深挖专业技术,更要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这几年来,西方的封锁日渐严峻。从封杀中兴,到打压华为,再到量子霸权。我看到,我国的芯片产业日渐成熟;我看到,我国的量子技术奋起直追!

我想,或许我能做些什么。

于是,我们申请了国家级项目,研究量子强关联系统,帮助理解高温超导等现象从而提高国产芯片效能,获得启发性成果。我还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纠正经典教材二十年来的错误。另外,我的作品还获得京师杯一等奖。

今年疫情,让紧张的国际局势更加恶化,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我国的5G芯片,被西方全面围剿!我不禁思考:我们这一代物理人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此刻,我终于能体会到,黄祖洽院士那一代老科学家们,筚路蓝缕,攻坚两弹一星,扛起家国兴亡的责任与担当!

于是,我选择留在国内,在清华攻读博士,研究被美国垄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助力国产芯片打破所谓的“制裁”!感谢师大,让我找到物理人真正的使命。我要带着师大教我的知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助力国产芯片发展,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孙蕴轩

教育学部 #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的孙蕴轩。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不断追寻成为“有温度、有能力、有担当的特教人”的成长故事。

我和特教的缘分呀,始于大一见习时的感动。当时,一个哆哆嗦嗦走向我的脑瘫女孩,咧开嘴,露出一排不齐的门牙,磕磕巴巴地喊了声“姐姐好~”。那一瞬间的感动,让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特殊教育。他们明明吃药困得不行,但还是坚持大喊“上课不能睡!”;他们笑着和我说“明年,我就要像姐姐一样上大学了哦”。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使我更加坚定了用爱为他们铺路,用心为他们搭桥。三年来,十余所特教学校、400多公里的来回奔波,200余小时的140余节课程,让我见证了他们超乎常人的努力与执着,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收获成长与快乐。

但困难也未曾缺席。老师说“孙蕴轩,你要用知识捍卫你的热爱呀!”那一刻我是振奋的,也是迷茫的:大二下才专业分流的我,能学好这个专业吗?行动是驱散迷茫的良药,专业课绩点94.42分,位列专业第一,两年获国家奖学金。我不断思考如何保证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学习,如何帮助聋哑人解决手语学习困境,如何在新时代下完善特教教师培养体系并展开系列研究。这些思考的结果,不仅让我见证了孩子学习正确率从0%到100%的巨大进步,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两部专业书稿撰写,获得北京市创业比赛一等奖等成果,更教会了我如何用科学探索和脚踏实地去呵护心中最原始的热爱。

同时,我还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特教。在疫情期间组织的面向1400余名学生的教育援助活动中,在主持的两项国家级创业项目中,在组织的教育学部全国中学生教育学夏令营中,在带队参与的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在北师大二附中的手语选修课中呀,都有我积极宣传特教的身影。实践地的孩子曾仰起脸对我说:“谢谢你老师,你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我无比感恩能够与师大、与无数良师益友相识,与一生的热爱相遇。当我参与国庆七十周年群众游行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更加坚定日后继续留在师大特教专业学习、回馈师大培养的决心,也愈发明白了要将个人发展不断融入国家需要、时代潮流中,贡献青年力量!

Education for all. 为了那群有特殊需要的天使,我始终在努力的路上不断前行。你,愿意和我一起吗?

钟馥蔓

# 文学院

老师、同学们好,我是17号钟馥蔓。我来自号称“百年师大,中文当先”的文学院,也是来自“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人。我即将要分享的大学生活,就和“文院”“客家”这两个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曾在疫情期间背着小电脑和手写板,走访田野三个多月,完成方言调查。我曾经到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家里,她不会讲普通话,我就在她家里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很多我从没见过的农事工具,在这样的一来一回中我记下了很多即将消失的民间俗语:在这个存留着客家族群独特思维方式的语言里,“眼镜蛇”被很可爱地称为“饭勺蛇”,“彩虹”被形象地譬喻为“天弓”,“夏天”被诗意地称为“六月天光”,六月的天,早早地就亮了。当然,在走访田野的路上,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经忘记了方言如何说出口,随之而流失的,是对故园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地域文化濒危的时代,作为文学院的学生,作为承载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祖训的客家人,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证明,中国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文明。当我们用普通话已经难以理解中国诗词中平上去入带来的铿锵曲折时,我们去听听方言的声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当我们用中国声调最多的方言——粤语去读这首李白的《将进酒》,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而唯有镕古,方能铸今。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我的课题成功结项,获得了国创优秀项目,京师杯一等奖。

文化之所以可以产生更为广泛的精神震动,在于它能够平民化、大众化。在未来教师素质大赛校际赛上,我通过将古诗中的语言文字生活化,以耳熟能详的《滁州西涧》中一个“横”字为翘板,讲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获得了冠军。在担任文学院院刊契阔文学杂志社社长期间,我筹办了多场文学活动,例如“文院人的名中意”,我们向老师同学征集自己姓名的由来,请相关研究的老师做专访,推送获得了广大关注和转发,让更多人对于中国的取名文化有所自觉和自省,在认识中真正热爱。

我们今日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自觉和自信到底从何而来?我认为它从“文化自知”而来。什么是文化自知,就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要了解和参透。我以自己的名字举个例子,谁能想到寥寥“钟馥蔓”三个字,就包含着古代汉语“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浊音清化”三条规律?现代汉语“f”在古代读为“b”,而“馥”在我的方言就读成“bu”。了解是传承的基础,而我们对自身承载的文化还有太多的盲区。

作为一名文学院学生和未来的文化工作者,我即将前往北京大学继续研究方言,在未来的奔赴中,我想让更多人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担文化传承使命,纵情人间大地,留住乡野余音,我想这才是“百年师大,中文当先”的真正内涵!

郑菁卉

化学学院 #

我是化学学院郑菁卉。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

刚进入大学时,我总是显得有些笨拙,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去与新的世界相处。从那时起,我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低下头去走自己的路,却不知道该如何抬起头来。一路走来,专业第一,两次国奖,三次三好,四校offer,外在在成长,我却始终不能找到,在我的内心里,能让普通人自信起来的能力,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前段时间,书记老师和我聊天时,问起是不是要被未来的导师喊去做实验了,当时我是“嗯……”(沮丧),去实验室短短几天后,老师再问起来,我已经是“嗯!”这样开心的样子了。当时老师笑着说:“菁卉,我发现你很容易喜欢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让我想起自己走向化学的过程。从初中起就抢着做化学课代表,第一志愿填上化学,海外交流时,第一次接触果蝇,从有点害怕虫子到发自内心觉得,果蝇真是可爱又好看,好像也只用了短短几天。

自从老师鼓励我参加十佳评选开始,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能力,能让普通的我站在这里,自信地和别人竞争呢?那次谈话让我明白,原来喜欢就是普通人最棒的能力了。

原来是因为普通又喜欢,所以我才可以老老实实地努力,乐此不疲地笨鸟先飞。笨鸟就是要先飞,我就是想要在化学的路上走下去。做不了科学家,也要做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想在化学里扎根,改变世界一点点。

面对学业是这样,面对世界也是这样。怀抱着改变世界一点点的期望,我也努力为身边的人发光。为同学答疑解惑,为留守儿童讲课,为百岁老奶奶陪床做饭,为保护环境回收旧药,为家乡两次返乡调研,为支部主持党员答疑坊。三年来,我深知每一项荣誉都并非理所当然,这也让我更加想去感恩回报。

这次十佳人气奖投票,朋友热情为我拉票,最终以一票之差错失人气奖第一名,朋友觉得有点遗憾,我却已经深感幸运。因为,最终的票数2333票,在网络语言里是欢笑的意思,也正是我对自己人生的期望,而也正是每一票背后的深情厚谊,造就了我像2333一样快乐的人生。

回顾大学三年,我想说,喜欢是普通人最优秀的能力,而感恩是快乐的源泉。我将永远怀抱着这两样珍宝,走向更远的远方。

张乾志

# 环境学院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好,我是环境学院的张乾志。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与环境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坚定同行的故事。

与环境相识,是在我来到师大的那天,环境用他交叉学科思维吸引了我。从那以后,日复一日的课堂生活和扎实的投入教会了我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带给了我排名第一和国家奖学金的成绩。对那时的我来说,“环境”是课本上错综复杂的知识。

对环境学科的进一步了解,是在科研中。针对总书记所提的“中国要在2030年达到碳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大二期间,我加入课题组,进行碳减排政策方面研究。在研究中我发现,想要实现碳减排,关键不仅在生产,更在消费。就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水瓶,看似小小一个,但他们的消费背后其实驱动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能源消耗,我针对碳足迹等问题进行研究,先后投稿两篇一区TOP SCI,为实现碳减排、切实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言献策。未来,或许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比如买这一瓶水,不仅能知道他的价格,还能知道他产生的碳排放是多少,用直观的数字实现整个社会对于碳减排、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对那时的我来说,“环境”是中国对世界郑重的减排承诺。

愿在环境学科继续前行的信念,在实践里扎根。四次社会实践、三年专业实习,让我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探究环境的现实意义。还记得去廊坊癌症村的调研,虽然当地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村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还是不敢使用管网提供的洁净的自来水。这让我体会到了总书记所说的“环境就是民生”的深刻含义。受此触动,我们成立了环育蔚蓝工作室,进行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发并进行教育实践,用师大教给我们的知识,去哺育那些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水是安全的、什么样的空气是洁净的、什么样的产品是绿色的,用正确的环保意识指引他们的行为,再让孩子们来带动父母家人,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环境教育的坚实基础!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让我时刻铭记作为师大环境人的初心,小到我手中的水瓶,大到祖国的绿水青山,都是我眼中的“环境”。在今后的求学生涯中我将不负母校,肩负起师大环境人的责任,支持减排政策、发展环境教育,带动社会走向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张伟鑫

体育与运动学院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张伟鑫,来自体育与运动学院,非常荣幸能够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

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小时候妈妈就常跟我说:你是农村的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自力更生。一直以来,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来到大学后,学校的征兵宣传点燃了我的军旅梦,我想,可以去部队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记得到达军营已经是晚上,道路两旁站着两排笔直的士兵鼓掌欢迎我们。这是部队不变的仪式,新兵从老兵温暖的掌声中获取力量与期盼,老兵用挺拔的身姿向新兵诉说军人的坚定与荣光。

在部队两年,觉睡得最少,活儿干得最多,训练令人筋疲力尽,演习更是叫人死里求生。老班长常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便把苦当作饭吃,把累当作水饮。从两会安保每天执勤时间超10小时,到单位转隶持续工作五天五夜,我没有丝毫退缩,正是由于在关键时刻我站了出来,顶住压力,组织上一致同意我在转隶期间火线入党。

2018年我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活,退出现役。回到学校后,我始终铭记退伍当天的宣誓:回到地方,我要充分发挥老兵的作用,自始至终做到退伍不褪色。于是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我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中,累计开展宣讲活动十余场,连续两年帮助学校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在去年的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群众游行方阵的学生教官,带领两个中队的队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训练任务,在国庆当天以最好的状态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一路的磨练与成长,让我对“自强”和“自立”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部队的历练,也让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我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前进道路,研究生即将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从小地方来、回到小地方去,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学校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正是因为师大的平台足够大、足够好,我才能施展抱负、发挥才能。我将继续努力,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我的诺言。

如果你瞄准月亮

即使迷失

也是落在璀璨星辰之间

加油,北师大人!

点击图片了解:寻找身边的榜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评选大会暨颁奖典礼

*十佳大学生评选秉承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理念,旨在激发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2000年首届北师大十佳大学生评选启动以来,已有210名同学获此殊荣。他们身上体现着北师大学子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学刻苦的为学态度、开拓创新的求知精神,也展现了北师大学子崇德乐育、博学向上的独特气质和真诚坦荡、锐意图强的胸怀抱负,获得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bnuweixin-

来源:京师学工

原标题:《榜样的力量丨北师大第21届“十佳大学生”风采展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