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时评:破解“丧偶式育儿”,“爸爸接送日”只是开始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1-02-03 08:54
教育家 >
字号

近日,湖北一小学校长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以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称爸爸接送对孩子的独立、理性、坚强、探索、创造等品格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参加学校家长会,绝大多数是妈妈;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多半还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这样的描述很写实。

不过,对于“爸爸接送日”的建议,网友却没有一面倒的支持。有人认为,建议不切实际,人为制造麻烦,有形式主义之嫌。如果原本就是爸爸接送,是否还要设置妈妈接送日。有人表示,学校硬性要求不合理,爸爸不到场的,就要叔叔、伯伯、舅舅等男性来接送。单亲家庭怎么办?难道还要雇个快递小哥接孩子?还有的爸爸在评论区大诉苦水,孩子三点就放学,自己天天加班到深夜,时间根本对不上……

说到底,“爸爸接送日”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重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希望男性群体认识到,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不做甩手掌柜,才能更好地尽到当父亲的责任。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家庭里父亲普遍参与教育率低,有意无意缺席了儿女的成长。“不缺席”的爸爸成了奢侈品,“丧偶式育儿”,成了很多中国妈妈生活的真实写照。

欧美的全职奶爸更普遍,公共场合和社交平台随处可见抱着孩子的年轻父亲。他们选择和妻子平分产假,分担抚养任务,轮流照顾孩子。反观国内,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坚冰正被悄然打破,但性别偏见仍然存在,家庭煮夫仍是凤毛麟角。还有不少父亲,以工作忙为借口,推卸责任,在婚姻和家庭教育中冷眼旁观。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位列全球第 55 位,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大型经济体相比都处于高位。然而,中国女性的高就业率,更反衬出家庭结构性的不平衡。她们一面貌美如花,一面赚钱养家,还要完成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独自承担育儿重担。

如果从经济义务对等的角度出发,中国女性同样要在职场打拼,却被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拖拽,无法公平分配育儿责任。“男人就不该带孩子做家务,女人陪伴和教育孩子是份内的事,女人做家务是她的天职……”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父亲拿性别偏见当借口,让配偶承受“丧偶式育儿”、严峻职场的双重压力。

前段时间,《奇葩说》设置了一期辩题,“老婆年薪百万要不要当全职爸爸”。辩手冉高鸣的发言引发很多共鸣,“父爱和母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工作,缺失的母爱,父亲怎么补?”婚姻中,两个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谁赚钱多谁就不用做家务不用带孩子”,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不该适用于家庭,没有人应该做兼职的父母。

破解“丧偶式育儿”,“爸爸接送日”只是开始。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需要更多实质大于形式的举动,创造条件让更多父亲参与其中,共同体会育儿甘苦。亟待家庭观念的更新迭代,打破母职育儿的观念桎梏,为女性群体松绑减压。

(原题为:《光明时评:破解“丧偶式育儿”,“爸爸接送日”只是开始》)

    责任编辑:徐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