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人日报:黑恶势力拿未成年人当“棋子”的动向,应高度警惕

吴迪/工人日报
2021-02-03 08:00
舆论场 >
字号

工人日报2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的涉黑涉恶案件中,犯罪组织成员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而且呈现出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发案率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年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数分别为84人、428人、552人,2018年、2019年比上年分别增长了410%和29%。一些在案发地社会影响较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竟有满脸稚气的孩子参与其中。

暴力、抢劫、盗窃、胁迫……这些“歧途少年”的行为让人心惊、心痛。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存在对校园安全乃至一方安宁来说,就是一枚枚“定时炸弹”。及时“拆弹”,无疑是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且着力解决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率走高,从数字上看,与打击力度持续加大有关。2018年全国掀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的涉黑恶团伙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多,与之相应,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比2017年增加410%;2019年专项斗争持续推进,相关数据较上年度的涨幅回落到两位数。

一些未成年人参与涉黑恶组织及犯罪活动,有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比如涉嫌犯罪的孩子“普遍存在辍学”“多是单亲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等,或者家长对于青春期、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健康疏于关注;有学校教育欠缺、发现异常及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些黑恶势力专门挑选“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学生渗透;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比如网游及视听产品中诸如“江湖”“帮派”等不良信息的蔓延,潜移默化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交际取向,容易使其受到黑恶势力的教唆。

遏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和行动,尤其要研究当下相关案件的共性趋势。比如,黑恶势力专挑未成年人发展成员,甚至教唆其担任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的主力,因为某些情形下未成年人可以有“免刑”的保护衣,为背后的操纵者当“挡箭牌”“替罪羊”。再如,当下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黑社会地下文化”,对一些“网络原住民”的未成年人造成认知错乱——江西赣州一起黑社会组织性质案件中,涉案未成年人就是通过短视频APP扩大影响力并吸收成员。这表明,一些社交软件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的温床。

黑恶势力拿孩子当“棋子”的动向,特别值得警惕。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为此,有关方面应全方位加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堡垒。比如,扎实推进普法进校园等活动,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从相关案件中梳理分析共性问题和趋势,及早拿出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治患于早期;净化网络空间,剔除不良文化浸染,打造真正的互联网“青少年模式”。

近年来,相关地方和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去年4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依法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9种情形从重处罚;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父母应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各地依据实际,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高发领域,实施重点监管,等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黑恶势力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我们必须有决绝的态度和霹雳的手段,坚决遏制这种趋势的发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护一方平安。

(原题为《黑恶势力拿未成年人当“棋子”,值得高度警惕》)

    责任编辑:伍智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