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抑郁症群主:网络与现实的界限与交融

2021-02-02 1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围炉weiluflame 围炉

前言

2020年,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的7%。网络上不断有人宣称自己是抑郁症,各种自杀宣言与自杀新闻层出不穷。而也不断有人“骂”抑郁症,给他们贴上矫情,做作,博关注的标签。网络是个神奇的集聚地,线上抑郁症群成了一个小社会与生态圈。我们这次的采访人是线上抑郁症群的群主与一位群里的抑郁症患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来了解互联网时代对精神疾病的交互影响,以及脱离互联网的作用后抑郁症患者又有怎样的表现。

图为WHO报告截图,从人群特征上,抑郁症的发作基本遵循着女多男少、发病率随年纪上升的特点

这个抑郁症群名为“解忧杂货铺”,以交流病情为主,讨论治疗方法为辅。群里的基本活动是讨论病情以及进行抑郁症患者现状的简单测试,收集数据,督促患者吃药。进群需要出示确诊病历以及吃药记录。群主是一位90后普通青年,武汉人,2017年由于抑郁症爆发,查阅了许多书籍和资料,萌发了组织抑郁症群,在网络患者互助活动。

群内聊天记录截图

对话抑郁症群主 浪矢

方青惠 = 方

浪矢 = 浪

方 | 您组织了这个群后对抑郁症有了什么新的认知?

浪 | 我意识到抑郁症在国内并没有得到重视。许多父母和同学对抑郁症患者没有正确的认知,把患者妖魔化,或者认为凡是网络宣称自己是抑郁症的人都是博取关注与同情,应抨击这种行为。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是由于大脑中的神经介质传递出了问题才使患者的情绪与正常人不同,而并不是妖魔附身。我们群中的许多网友都是因为现实的压力无法与身边家人同学坦白,所以加入抑郁症群。而大部分患者在群内其实都很正常,大家互相交流病情,克制或抒发负面情绪,而不是一群妖魔鬼怪在跳舞。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网络和现实,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在这个群里都得到了体现,关于这个我们一会再聊。

方 | 群里的患者大多数是什么年龄阶段?什么样的社会身份?

浪 | 大部分是90后及00后,通过知乎微博上的文章进群。有少量80后,已经成家了,以及一位70后,是抑郁症患者的家长,进群来寻求帮助,我也很开心“解忧杂货铺”(群名)可以给予无助的学生家长一些来自患者的实用建议。

方 | 那么不同年龄的患者在现实中应对抑郁症又有什么不同?

浪 | 现实中的话,大部分00后,90后都没有向家里人坦白自己病情,他们尝试过旁敲侧击,但家人并不正视抑郁症,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也由于担心同学的偏见,没有和朋友坦白。情绪不断积压,只能将“解忧杂货铺”当作情绪的抒发口,也在其中找到了同类与认同感,发现自己只是生病了,而不是异类。至于80后,大部分是已经成家立业,一位80后老大哥,一边要赚钱养家,一边要自己支付费用治疗抑郁症,实际上早已入不敷出,他现实生活只能是苦苦支撑,抑郁症群只能给予精神支撑,由于担心网络诈骗,我们群没有举行捐款活动。

方 | 的确,网络是个两面性的地方,有正能量就有负面影响,那请问您会担心这么多负面情绪的人聚集会造成负面影响吗?

浪 | 这也是我的担心之一。因此我规定了群规,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但是说完自己的感受后要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在群里吐苦水,从而对其他病人产生负面影响。而大多数的患者也是遵守群规的,大家互相鼓励;那类“负面人群”也不在少数,我们理解抑郁症患者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我们首先会进行疏导和劝告,一对一私聊,如果反复交流沟通无果,我会将这类人移出群。且我们会有第三类人的介入,类似心理志愿者,心理治疗师,在其中调节和压制。

方 | 您觉得抑郁症群起到了什么作用?网络和现实哪个方面对治愈抑郁症有更大作用?

浪 | 抑郁症群是患者们走出封闭世界的一个突破口。很多患者选择走上绝路就是因为没有人理解和支持他们,一个人苦撑,最后撑不过去了,走上了绝路。而网络世界,大家隐藏身份,不会受到异样的眼光,且群里都是同类,最大的作用就是一个精神出口,得到慰藉,理解,和交流的地方。而我认为交流对于患者来说很重要,所以在现实封闭的情况下,抑郁症群是类似一线光明的存在。

还有这个群是团体治疗。在国外,团体治疗是很常见的治治疗抑郁症的方式,但国内却很罕见,如果有,心理咨询师或此类团体治疗费用昂贵,一般人无法支撑。

但当然,现实的作用是大于网络的。很多时候千言万语不如一个拥抱管用,也正因为此,我一直鼓励患者增加线下活动,多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联系,而不是困于网络,逃避现实。也有患者听从了大家的劝告,鼓起勇气和家人朋友坦白了病情,也很幸运地获得了支持,通过药物治疗痊愈了,或者病情有所好转。所以现实中家人朋友的支持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方 | 的确,但是其实我身边也有一些抑郁症患者,作为同学,我们其实并没有歧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特殊化他们,这是我看到的情况,但经过和您的畅聊,才发现这个社会的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现状仍旧艰难。

方 | 这个群发生过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这些事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浪 | 自杀,线上求救,患者恋爱但却被骗婚,好的坏的都有。这些事其实一方面群友们感慨生命无常,一方面大家也加强了警惕,网络交友需谨慎。这些事也反映了网络世界的一个无根性,大家见不到面,互相不了解,通过网络来交谈,很容易对正在交谈的人产生认知偏差,而一些诈骗犯或者有心之人就可以得到隐藏。即使我们群进群是需要确诊病历,吃药记录的,也很难提防这类人,而也因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无法通过表面的病理表现来判断,所以也很难界定对方是不是真正的抑郁症患者。

方 | 网络世界迷人眼,判断力至关重要,也希望大家在网上倾诉的同时留一线,不要完全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托付于网络和虚拟社交。

对话抑郁症患者 高博

方青惠 = 方

高博 = 高

方 | 讲讲你在群里的经历?

高 | 我是2017年进群的,2018年退群的。当时也是通过知乎来加群。2017年时,我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复杂情况,个人情绪处理不了,所以抑郁症爆发了。进群后,我感觉情绪有了出口,很多在现实世界难以启齿的事,在抑郁症群可以畅所欲言。我会在深夜一个人在群里“自言自语”,因为怕影响到大家,但出乎我意料的事,大家都很包容,甚至安慰我,倾听我的故事。但后面也因为和某些群友有私人恩怨,最后退群了。

方 | 这个群对你的抑郁症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 | 这个群是我了解抑郁症的一个契机吧。虽然我本身是患者,但其实我自己也不了解抑郁症,一开始甚至不去医院,认为是情绪问题。而进群后,接受一些科普,才意识到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学会冷静看待自己的情绪,理智分析。但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且很容易变得依赖他人。我有一段时间,每当感觉犯病了就会固定找一个群友聊天,寻求帮助,刚开始很有用,但后面这个病友无暇顾及我,也就不理我了。我的病情反反复复,我也逐渐意识到,走出抑郁症的关键还是靠自己。在尝试”理智分析” 的这个过程里,我几次都选择放弃,甚至有轻生的举动。而在紧要关头,我还是在抑郁症群发布求助消息,而解忧杂货铺也成了我的镇定剂,一次次让我冷静和清醒。但是其实2018年我就退群了,退群时我仍在抑郁症中挣扎,说到底,我还是感谢这个群的,起码让我有了相对完整的认知,也为我痊愈打下了基础,让我明白交流的重要性。

方 | 固定找一个群友聊天的话很容易形成依赖性,或许多找现实中的朋友谈心是一个好的方式。

方 | 脱离这个群后你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高 | 我退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概半年吧,都没有出去工作,而是呆在家调养。即使解忧杂货铺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在那段时间我仍没有勇气,也没有兴趣去进行社交,接触现实生活,而是和个别网友保持联系,互相交流。我闲着没事干,就看些关于抑郁症和心理治疗的书。我的求生意识还是很强的,且我很有求知欲,所以即使我几次仍挣扎着走极端,这个断断续续的过程里,我还是看了很多书。虽然之后我生活里发生了一件打击性的事让我的抑郁症更加严重了,甚至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但这些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认知,让我没有真正走向毁灭。

方 | 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群的存在有利有弊,但这个尺度的把握其实是在个人。很开心你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抒发情绪的方法,书籍从某一层面来说确实是解药,因为每一本书都是智者智慧的浓缩。

方 | 你认为走出抑郁症的关键是什么?

高 | 重建认知。抑郁症其实就是患者的个人认知和现实世界产生了偏差,所以内心期待和现实世界不一致,由此就产生了挫败情绪,且有些人会把一切归因于自己,所以就得了抑郁症。当然,药物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能觉得自己病情有所好转就停药,停药会对病情产生反噬,让抑郁症更严重。我走出抑郁症主要就是靠不断地思考,读书,最重要的也是走向现实世界,去接受挫折,然后重建认知。抑郁症患者不管看见了什么,都只会把一切套到自己旧的认知里,所以像是一个闭环,不断重复,走不出去。而书籍就是传递新观念,能否接受新观念则要看个人的领悟力了。因为一个新观念其实是不够的,你要重建的是几乎一整个认知体系,一步一步改变认知,首先接受新的认知,然后去观察,去实践,然后认同,最后才是痊愈。但我觉得认同和理解这些新认知是我痊愈的关键,当我想通了的那一刻,感觉自己不再寄希望于他人,而是相信自己的力量了。不过这个东西因人而异,我只是讲我个人经历。

方 | 抑郁症是个神奇的疾病,好像在每个人身上的解药都不一样。有人说跑步运动可以缓解抑郁情绪,有人说自己在家做了半年针织就好了,但也有人是通过药物治疗康复的。但相信只要不放弃希望,总有最适合自己的解药,光明的一天也总会到来。

方 | 男性抑郁症患者是否更耻于向外界求助,以及社会是否对男性抑郁症患者有偏见,认为男性应该坚强?

高 | 我感觉社会对男性,有点工具人的意味。觉得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家庭的支撑,男人一定要坚强,会赚钱。在我看来,即使现在社会观念有所改变,但其实并没有普及,认为男人应该坚强还是传统的观念。但男性不把情绪外化或者抒发,也会崩溃。就比如之前有新闻写说外卖小哥当街痛哭。男人的情绪没有得到引导,大家应该多关注男性抑郁症患者。而且,男生和男生只会谈游戏,球类,或者谈女生,很少说自己的感受。女性患者就不同,虽然更加情绪化,却也更利于情绪的外表和抒发。不过这些仅是我个人想法。

方 | 的确,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女性,也存在于男性,这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方 | 您感受到的社会对于你的看法,以及家人朋友对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高 | 社会这方面还好,我去医院确诊,拿药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异样的眼光。除了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也没有透露过我患抑郁症的事,所以没有感受到什么负面的影响。家里人的话,其实我觉得有点冷漠。他们知道我得了抑郁症,也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不愿意接受,或者觉得这不是病,反向指责患者,我的父母基本也不怎么过问我的情况,让我自己去医院配药,自己看着办,因为觉得我是成年人了。我其实还是觉得挺孤独的,没有人理解我,好在当时有网络上面的支持,也算是救命稻草吧。至于朋友,我的朋友基本是男性,也不会多说什么,我也不会向他们倾诉情绪上的事,没有那种交心的朋友。

方 | 看来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啊。那关于这个群,其实我们想探讨的是网络和现实的平衡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也有关于此。

方 | 你会选择与网友见面吗?你认为网络和现实是什么样的关系?

高 | 会的。我觉得网络只是多了个认识朋友的机会。我有和一个患者谈恋爱过,也是网恋,大家抱着互相治愈的心态谈的,但最终证明,两个情绪不稳定的人还是不要在一起了,两根歪歪扭扭的火柴七倒八歪,碰到一起,最后把对方都烧了,残缺不堪。

至于网络和现实,我认为是互相影响的。现在是电子时代,网络的作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有些人光靠网上更新视频或者发表一些言论就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网络相当于免费的精神支持,现实则是一个实践的机会,你在网络得到精神支持,获得勇气,然后去现实勇敢尝试。当然,其实很容易失衡。所以要把握一个界限。很多人,或者抑郁症患者就沉迷网络世界,成了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害怕去面对真实的世界。还有一些人在网络冒充抑郁症患者来博取关注同情,有一些人发表过激的或者错误言论,没有判断力的人很容易被误导,所以我觉得网络世界,在抑郁症这一块,还是需要规范和引导,希望有更多的官方账号来发布一些权威的正确的信息,普及大家以及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

后记

通过采访浪矢老师和高博,我意识到在抑郁症患者痊愈的过程中,家庭和朋友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患者迫于舆论的压力和社会的异样的眼光不敢公开自己的病情,且得不到支持,这是一个普遍且真实的现实悲剧。而今网络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科普渠道,去除抑郁症妖魔化,针对一些传统的父母和家长“对症下药”,进行科普。而网络对抑郁症的影响其实有利有弊,一个抑郁症患者互助群,可以是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出口,却也可以是一些网络骗子的舞台。要完全依靠网络来治愈抑郁症是不现实的,但无助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在网络世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是独一无二的,且对回归现实生活是有帮助的。前提是大家互相鼓励,努力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更多朋友,做更多新的尝试,而不是依赖于网上交友。真正的治疗还是现实的沟通。

对待抑郁症患者,很多人无所适从,觉得抑郁症患者是一块易碎的玻璃,不能说重话,也不知道怎么对待他们。我的意见是,陪伴和理解。不需要给他们建议,让他们“要乐观,要积极”,告诉抑郁症患者乐观积极相当于让残疾人站起来走路。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多陪TA进行户外活动,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也不需要过分的安慰。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作为普通朋友的你,陪伴是最好的治疗。

而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情绪不等于行为,情绪本身是中立的,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一切只发生在头脑中 ,只要大家理智对待负面情绪,正确抒发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一切就没那么可怕。

最后,奉上这位群主的联系方式,大家如果有需要(确诊吃药,想就医)可以自取~

微信号:langshi1108

文 | 方青惠

图 | 来自网络

审核 | 迟欣宇

原标题:《对话抑郁症群主:网络与现实的界限与交融 | 围炉 · CityU》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