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大券商看后市|春季躁动仍未结束,A股二月继续慢涨

澎湃新闻记者 田忠方
2021-02-01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开年首月,市场经历了一波连续上涨。不过,在一月份尾声,受短端市场利率上行影响,A股各大指数全面下跌,并引发了投资者对政策转向的担忧。进入二月份,市场将如何演化呢?

澎湃新闻搜集了10家券商的观点,大部分券商认为,A股上行趋势不改,春季行情仍在路上,且牛市格局未变。海通证券指出,虽然最近短端市场利率走高引起市场回调,但春节前短期利率走高是正常现象,春季行情仍未结束。同时,从基本面和情绪面这两大信号看,这一轮牛市尚未走完。

广发证券同时指出,虽然提前开始的春季躁动往往提前结束,且区间涨幅更低,但当下的“紧货币”并非常态,政策退出温和且“不急转弯”,因此2021年春季躁动尚未结束。

配置方面,顺周期板块仍是多家券商眼中的“香饽饽”。中银证券表示,随着盈利加速回暖,流动性边际缓和,低估值顺周期板块将迎来加速上行。广发证券同样建议投资者,春节躁动行情扩散下,可继续布局顺周期。

中信证券:二月慢涨延续

目前,央行对流动性的短期调节,并不等于全面转向,市场有些反应过度,一季度国内货币政策并不具备全面转向的条件。同时,央行有望于2月初进行万亿级净投放,料将快速修复市场预期。

展望后市,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机构端待入市资金规模庞大,南下资金分流较小,2月A股依然处于资金平稳流入驱动的轮动慢涨下半场。

具体来看,首先,央行的短期流动性调节不等于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其主要考量在于提高流动性波动预期,抑制债市加杠杆。同时,考虑国内散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春节临近的流动性需求,多因素约束下,一季度货币政策不具备全面转向的条件。同时,海外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不变,美联储至少在上半年不会停止扩表。

其次,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预计2月公募权益产品募集规模也将超2000亿元,机构端待入市资金规模达到历史高位。同时,投机性抱团瓦解后,市场进入估值与基本面的校准期,资金流入将更加平稳,市场进入资金驱动的慢涨阶段。

最后,市场对一季度经济及1月社融的预期将适度下修,但影响有限。同时,海外市场调整对国内的传导逐渐趋弱。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紧扣“五大安全”和业绩超预期两条主线,“五大安全”中,关注当前仍具性价比的品种,如半导体设备、信创、稀土、军工、饲料和种子等。业绩超预期和一季报弹性方面,关注各大板块细分主线的龙头品种。此外,可继续增配港股中内地机构偏好和估值“洼地”两条主线,如互联网龙头、电信运营商和在线教育。

中金公司:市场或进入暂时平淡期

最近开始的这一轮调整,可能是对去年3月份低点累计大幅反弹后,持续时间略长的一轮盘整。展望后市,虽然急跌之后会有反复,但情绪面可能会出现一定降温,估计转向谨慎的投资者比例会有所扩大。

因此,除非政策方向出现有利的短期变化,预计市场可能会进入暂时的平淡期,后续有关政策是松是紧、增长是否见顶等的争论将是焦点。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结构上关注四方面:一是消费全年或在低基数上继续复苏,确定性相对高,仍是自下而上选股的重点方向;二是逢低吸纳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高景气的领域;三是科技及产业自主领域,关注电子半导体等科技硬件自下而上、逢低吸纳机会;四是周期性行业中,关注部分金属原材料、原油产业链等。

中信建投:市场进入调整右侧状态

展望后市,基本面上,中美经济数趋弱。国内方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12月工业利润数据,整体仍在高增长区间,但相较9月至11月已出现下台阶特征,国内经济环比改善动量已重启下行。海外美国披露12月个人消费数据不及预期,预示中国出口上行不可持续。同时,外交关系再添变数。

技术面上,市场明确右侧技术破位。伴随着全球市场调整,A股跌破上证3500点关键支撑,市场正式进入调整右侧状态。

配置上,主板方面,基本面中期已见顶,在当前技术面也呈现右侧走弱趋势后,市场方向更明确转为谨慎,建议维持低仓位回避,等待调整企稳信号。

创业板方面,截止1月末,整体年报预告显示四季度再度呈现可观的商誉减值,但利空宣泄后一季报整体乐观,板块或有望早于主板结束调整。不过,短期创业板仍在跟跌状态,建议同样维持低仓位回避,等待或将更早出现的企稳信号。

海通证券:A股牛市格局未变,春季行情在路上

牛市结束一般有两大信号,基本面和情绪面见顶。当前,市场情绪仅接近70度,同时以ROE衡量基本面将于四季度才见顶,因此这轮牛市尚未走完。

同时,春季行情可能仍未结束。本轮春季行情启动较早,2020年11月已经开始,沪深300已上涨两个多月,但最大涨幅仅20%,与牛市期间平均最大涨幅仍有差距。虽然最近短端市场利率走高引起市场回调,但借鉴历史,春节前短期利率走高是正常现象。

配置方面,目前金融估值仍偏低,其中非银金融涨幅落后,春季行情中仍可能补涨。

安信证券:不宜过度担忧流动性收紧

展望后市,投资者不宜过度担忧流动性收紧。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不急转弯”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前期过于乐观的流动性预期修正之后,政策面应不会继续收紧。同时,微观流动性将对A股产生更直接的影响,1月权益类新基金的发行预计达5000亿元,2月待发明星基金产品同样不少,这些增量资金的建仓需求将对市场提供支持。

不过,由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季节效应,历史上A股在春节前往往较为弱势,节后则经常出现“开门红”行情。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节前积极布局三大方向:一是年报业绩呈现高景气的行业,二是业绩优秀、逻辑清晰、估值合理,适合新基金建仓的白马龙头股,三是有望受益于疫情好转迎来复苏的行业。因此,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食品饮料、医药、家电、军工、化工、银行等。

兴业证券:看好两会前做多窗口期

展望后市,随着流动性扰动,市场波动加大,春节前落袋为安情绪较浓,多方面因素或加速市场调整。不过,整体上仍看好两会前做多窗口期。一方面,基本面当下依然处于国内和全球共振向上的阶段。另一方面,股市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居民理财资金和全球配置资金持续入市。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2条投资主线:一是国内经济与全球复苏共振,PPI上行,可关注中上游周期制造,如化工、有色、机械、家电。二是成长股景气扩散,可关注计算机、通信、传媒、智能驾驶、电子等扩散方向。

广发证券:春季躁动尚未结束

虽然提前开始的春季躁动往往提前结束,且区间涨幅更低,但2021年的春季躁动至今,无论是持续交易日还是区间涨幅,均低于历史均值,同时处于可比年份的偏低区间下沿。由于当下“紧货币”并非常态,政策退出温和且“不急转弯”,因此2021年春季躁动尚未结束。

展望后市,2021年的货币信用组合“稳货币、紧信用”大概率是2019年“稳货币、宽信用”倒的镜像,因此,维持春季躁动波动加剧、行情扩散的判断。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继续布局顺周期及科技,兼顾疫情受益的部分“居家”消费:一是出口链和“内需”共振的可选消费,如汽车、家电等;二是“涨价”主线的顺周期及科技,如有色金属、半导体、面板、新能源等;三是疫情反复受益的必需消费,如医药检测、小食品、游戏等。

中银证券:上行趋势不改

展望后市,随着盈利加速回暖,流动性边际缓和,低估值顺周期板块将迎来加速上行。首先,盈利方面,疫情反复难改复苏趋势,一季度国内基本面强势延续。其次,流动性方面,资金面波动有望趋缓,流动性环境难有大幅紧缩。再次,风险偏好方面,随着盈利预期回暖,市场风险偏好中枢仍将波动上行。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布局低估值周期板块。整体来看,市场不会出现因流动性环境的超预期紧缩带来的系统性下跌,更多将会体现为结构性的行情,高估值板块面临业绩兑现出现的估值分化,而低估值板块将迎来盈利预期改善带来的估值提升。同时,资金抱团趋势下,大市值行业龙头的优势将会不断得到增强。因此,继续看好有色、化工、航运、银行等低估值板块的配置机会。

粤开证券:市场下方空间有限

展望后市,市场连续上涨之后,估值压力需要逐步消化,叠加春节临近,部分投资者出于避险考虑可能会兑现收益,降低仓位,选择持币过年,市场短期面临一定震荡整固的压力。

不过,流动性趋紧虽然对短期市场形成扰动,但随着二月来临,跨月资金需求回落,同时随着春节的临近,后续央行有望采取措施平抑节前的流动性波动,对于资金面无需过度担忧。因此,尽管指数短期或将以震荡整固为主,但预计下方空间较为有限。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有望受益于估值及业绩双重催化的顺周期行业,如有色、机械、钢铁、化工等;二是滞涨金融股有望迎来补涨;三是“就地过年”相关板块有望受益,可关注纺织、电子、采掘、快递、电商、传媒、软件等。

新时代证券:调整已经充分

对比历史上政策紧对股市的影响,目前市场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一方面,利率回升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5月至10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如果政策目标利率不调整,很难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短期的利率上行空间应该不会很大。

另一方面,2021年A股的增量资金强于2010和2017年,弱于2006至2007年,因此市场这一轮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应该会小于2010年上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

配置方面,由于短期利率扰动,股市增量资金可能会有放缓,板块核心差异将会变为对年报和一季报的关注。因此,从风格上周期和成长两个大类板块,更容易出现业绩超预期,可关注新能源车、有色、化工、电子等。

    责任编辑:是冬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