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海情》里的人物原型,曾在光明日报为你讲故事

2021-01-30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最近,一部23集电视剧《山海情》刷屏了

资料照片

它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

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

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

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

没有官腔官调,没有“主角光环”

干部也不是“程式化”的“干部样”

这个扶贫剧显出“反套路”的诚意

让观众嗅到了十分“不一样”的味道

《山海情》的故事来自生活

人物也大多有原型,

其中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的干部吴月娟、

菌草专家凌一农、

福建援宁干部陈金山

他们的人物原型是谁,真实经历怎样

请翻开2020年7月14日、15日的光明日报

光明视野版曾连续两天

用两个专版请他们口述故事

此前,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光明智库联合本报福建记者站、宁夏记者站推出系列报道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干部担当”——接力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

重温他们动人的讲述吧

原型:林月婵

剧中人物:吴月娟(饰演者:姚晨)

剧中姚晨饰演的吴月娟,原型人物

就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原主任林月婵

林月婵(前排左三)曾40多次往返闽宁之间宁夏日报资料图片

图为2020年7月林月婵接受本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高建进专访

20多年携手奋斗,收获满满幸福

讲述人: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原主任 林月婵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开始了对宁夏的对口帮扶。

1997年3月,我第一次带领考察组踏上西海固的土地。尽管此前早已听说这里“苦瘠甲天下”,但眼前的一切,还是深深触动了我: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为了卖出自家种的土豆,衣衫破旧的农民冒着寒风,深夜便开始在加工厂门前排起长队……

西海固的贫穷让我震撼,也让我下定决心:要扶贫,必须首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期间,我先后40多次赴宁,每次一下飞机就直奔山区,走村串户调研摸底,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那里工作的福建援宁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我们提交给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手资料,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设”“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扶贫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靠单打独斗,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拳头,打出去才有劲。闽宁两省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接续推动。在宁夏调研时,给我们开车的司机说自己曾给福建老板开过车,我就请他帮忙联系这些福建企业家,结果他一口气请来了40多位闽商。我觉得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帮扶力量,便组织闽商们成立了福建宁夏企业家扶贫协会,并请宁夏的一名退休干部来当秘书长,专门协调解决企业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后来,又有来自福建的志愿者领队找到我,希望参与闽宁协作帮扶,我热情欢迎并很快做好这项工作。此后,我们还协调福建教育、卫生、民政等各个部门一道加入闽宁协作帮扶,形成了全省共同参与的格局。

青年是脱贫致富主力军,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调研时,我看到一些当地青年在家致富无门,就鼓励他们走出大山,去福建务工就业。当时很多年轻人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同时还牵线福建企业,为他们一个个找好工作、谈好待遇、安排好生活,彻底打消他们的顾虑。1998年下半年,西海固93名青年告别家乡,踏上了赴福建务工之路,成为当地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年轻人。两年后,我们组织这批年轻人回到故乡现身说法,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宁夏劳务大军进入福建,帮助当地许多家庭脱贫奔小康。

光阴荏苒,闽宁协作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在闽宁协作过程中,宁夏方面对困难群众的帮扶起主导作用,福建援宁干部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工作。每次下乡,我们都是与宁夏干部一起去了解情况,一起探讨帮扶方案。正因为双方亲密合作、形成合力,帮扶解困才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6年我应邀参加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20次联席会议,并领到了“感动宁夏·2015年度人物”特别奖的奖杯和证书。个人的小小努力,融入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共奋斗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

视频来源:宁夏卫视

闽宁协作带来的新机遇,他们有话说

视频来源:宁夏卫视

原型:林占熺

剧中人物:凌一农(饰演者:黄觉)

被宁夏群众称为“菌草之父”的林占禧(右)向村民们展示菌草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科技助力,小菌菇“长”出大市场

讲述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得知这个消息,正在各地推广菌草技术的我坐不住了:作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应该为闽宁协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术带到宁夏去,造福当地贫困群众。1997年4月,我带着六箱菌草种子前往宁夏调研,首次走进这片黄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让我深深体会到:正是闽宁协作的好机制、好政策,让科技扶贫插上了翅膀,让贫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初到宁夏,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虽然国家补贴资金给当地群众盖了新房,但搬迁过来的村民却将房门用砖砌起来,跑回原来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让当地群众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短平快的项目,菌草实为首选。于是,我向闽宁对口帮扶办的领导汇报了想法,得到帮扶办支持。很快,菌草技术扶贫被列为闽宁协作项目,第二年又被列为闽宁协作重点项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术攻关。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运用于南方,宁夏气候干燥,菌草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良。经过无数次试验,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当地试种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质量和营养价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广菌草技术时,又遇到了难题:当地老百姓不敢种,怕卖不出去。时任闽宁对口帮扶办主任的林月婵找到我,希望我带头包销菌草蘑菇,并承诺政府会提供担保。帮扶办的支持让我有了底气,我率先在承包书上签了字,一位福建援宁干部也在担保书上签了字。这样,当地群众才放心地种起了菌草蘑菇。

为了打通销路,我们带着产品马不停蹄地四处推销,从银川出发,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到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就接近60吨。到2007年,当地累计发展菌草生产农户1.75万户,户均收入近万元,大批农户告别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业也由此发展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经过援宁群体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产业链在宁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们还帮助宁夏各地建设菌草加工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营销体系。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利用菌草在宁夏开展生态综合治理,也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发生态扶贫新技术,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大力发展菌草产业助力当地畜牧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转型升级。

我相信,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带动下,在援宁群体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借助科技与市场的双翼,宁夏的菌草产业必将越来越兴旺,必将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山绿与民富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视频来源:宁夏卫视

如今,移民村还在种蘑菇吗?一起来看看↓

视频来源:宁夏卫视

原型:樊学双

剧中人物:陈金山(饰演者:郭京飞)

樊学双(右二)在联财镇赵楼村调研。资料图片

兜底保障对象变成产业脱贫一员

讲述人:福建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宁干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樊学双

2016年年底,我作为援宁工作队队员从福州省闽侯县来到固原市隆德县。经过调研,我把工作重心放在对贫困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大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上,但如何打开新局面,却让我一筹莫展。

建档立卡贫困户辛宝同一家“一户多残”,他和父亲都是高位截瘫,全靠50多岁的母亲照顾。父子俩治病欠下近30万元外债。除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补贴,一年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是全家唯一的收入。第一次见到他时,正值青春年华的辛宝同几近木讷,眼神黯淡。而在隆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有2000多人,如何帮助这个群体增收脱贫,我一直在思考。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创新形成“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统筹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与脱贫,帮助他们自力更生。

一开始动员残疾人参股合作社时,几乎没人愿意。他们说,很多健全人创业都失败了,残疾人创业压根就不可能成功。大家有顾虑,我们就边干边动员。创业知识和技能教一遍学不会,那就教10遍;产品品类太单一,我们就到一家家工厂考察比较,有时为了找到一种质优价廉的产品,要比较十几个厂家。

最初,我们创立的扶贫助残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我就背着六盘优粮马铃薯方便粉丝、隆隆薯沙棘汁等样品到全国各地推介推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电商合作社的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利润500多万元,今年为239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186万元,使他们由社会保障兜底对象,变为产业脱贫的一员。

辛宝同一家进入托养创业中心后,吃住有了保障,母亲照顾父亲的同时在扶贫车间干活,辛宝同成长为电商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过去一年,母子俩收入近13万元,主动申请放弃了一家三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被评为宁夏自强模范。

我们还建设闽宁扶贫车间40多个,帮助10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采取夏令营、公益兴趣班、乡村妈妈爱心驿站等多种举措关爱留守儿童,受益4000多人次。

即使是特殊困难群体,也可以重新开启人生!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帮扶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在已经成功开展25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

闽宁双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

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

始终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让科技、资源、产业奏出动人的和弦

如今,山和海的故事还在继续

原标题:《《山海情》里的人物原型,曾在光明日报为你讲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