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时候不爱吃的桃酥沙琪玛,怎么网红了?

2021-01-29 13: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琳子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猎奇27#回忆13

在北京,零下十度寒风中还能让人有动力排队的食物,我从来没想过会是:桃酥。

门口的曲折蜿蜒的排队指引,悬挂的指挥喇叭,“明星产品,稀缺限量供应,桃酥类产品每人限购一斤”的指示牌,放满“今日售罄”指示牌的柜台,都在传达一家新网红店的火爆。

*作者供图

以桃酥为主打的网红糕点店最近开来了北京,价格7元起步,在稻香村制霸的北京连开数家还能持续火爆。即便是晚上八点,依旧需要排上好几个人才能买到。

没走进柜台,烘焙香气就已经钻进了鼻腔。掰开一个新鲜出炉的核桃桃酥,余温回味的同时还酥掉渣,咀嚼中坚果香气和油脂香气混合 —— 等等,这不是我小时候对于桃酥的记忆!

*作者供图

从味道的升级、到现场排队的盛况,到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探店、测评,这口网红桃酥颠覆了我从小对传统糕点的认知。

我们小时候并不感兴趣的传统糕点,是如何一步步翻红的?

记忆里,桃酥是大人的食物。孩子的世界有无数的蛋糕、饼干,心里从来就没有过它的位置。

那时桃酥一般出没在街边或者菜市场里的老式杂牌蛋糕房,招牌多半都是接地气的名字,诸如:香甜蛋糕房,美味蛋糕屋。

推进门,完全没有当下面包店的明亮装潢,但略带昏暗的房间里传来的香味,却对小孩子有足够的吸引力。每次沐浴在香甜的空气里,总是忍不住深吸几口。

老式蛋糕房都有着类似的门面

*重庆美食圈

当时的蛋糕店还提供代加工服务,带上自家的鸡蛋、花生油、面粉、糖,就可以只收加工费制作原料相对简单的老式蛋糕和桃酥,在烤箱没有普及的时代,成为变相的“家庭烘焙”。

每到周末,家里需要采购的时候,我妈就带着我去菜市场门口的蛋糕房,买点老式蛋糕,给我买一个奶油蛋糕,再买上一两斤桃酥。

各种老式蛋糕,都是按斤称

*秦皇岛日报

我姥爷最爱桃酥。每次去他家,他都会拿出柜子上的铁皮盒子,里面永远只有桃酥。因为一次买太多,记忆中的桃酥总有一种不新鲜的哈喇味,让我更加对它提不起兴趣。

一次性买很多桃酥,是老一辈的习惯

*《父母爱情》

工作后,给姥爷买桃酥的任务交到了我的肩上。网上定期下单,即便跟家人相隔千里,也能把桃酥定期送到,大品牌的加工虽然干净卫生,却也总少了点小时候的味道。

如今的桃酥和记忆中的味道也不太一样

*烘焙地球村

那家开来北京的桃酥店的出现,算是桃酥历史性的一次逆袭了。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造势,愣是把桃酥塑造成了国潮网红。

白天排起的长队,让路人都忍不住嘀咕一声“什么在排队啊,这么多人”,随后自己加入队尾,从众的消费心理刺激,让很多人有了重新购买桃酥的欲望。

泸溪村总是排着长队

*烘焙地球村

配方改良精进后,用上现代的烘焙原料,桃酥味道也更符合当下的口味习惯,没有过分甜腻,满口酥香。

因为每家店都是新鲜制作,桃酥在最佳赏味期内就拿到手。靠近店窗口传来的香味,一秒就把人拉回了小时候。

新鲜制作的桃酥

*烘焙地球村

人都是有味觉记忆的,小时候接触的味道,总会在成为大人的某一天,突然想重新品味,桃酥就是这样。拿着桃酥,我想起了姥爷的铁皮罐子,当我成为大人,好像也重新爱上了大人的食物——桃酥。

除了桃酥,沙琪玛也是我们小时候常接触的糕点。对于沙琪玛的走势,大概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

小时候超市里的沙琪玛常年买一赠一,口味甜腻,糖浆黏牙。但在当时甜味却正中下怀,放在书包里揣一袋上学,一个课间的空隙就能被瓜分完。

黏牙是沙琪玛最大的特点

*腾讯网

再长大一点对甜食的热情减退,有更多高质量的零食点心进入我们的生活,沙琪玛也逐渐被淡忘。

等沙琪玛再出现在大众视线里,已经脱离了超市,成为一种地域旅行打卡的特产。

重新回归的沙琪玛找回了它原本的满语名字:萨其马,音译自满语ᠰᠠᠴᡳᠮᠠ(sacima)。鸡蛋、油脂混合面粉,揉搓成团以条状炸熟,再用糖混合成块,松软中泛着清香的鸡蛋香气和浓郁的油脂香气。

*罐头小厨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作为满族的特色,萨其马曾随清王朝的建立进入北京,从民族小吃一路走向豪华版宫廷点心。在聚集厨艺高手的御膳房里,萨其马不断修炼,加以瓜子、葡萄干、山楂糕,在造型和原料上做了全面的升级。

加了葡萄干的升级版萨其马

*罐头小厨

“狗奶子糖缠”,就是萨其马曾在清宫的别称。关于这种小众的名字的解释,出现了北京一家致力于复兴传统宫廷糕点的饽饽铺点评留言中。

点评里,食客自发分享“狗奶子,其实为枸奶子,它是东北的一种野生浆果,过去曾是萨其马的原料。”

枸奶子

*新浪

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知的食客,也依赖于饽饽铺复兴后在食客中的定位。由出生自御膳世家的王希富老先生,方子还原宫廷配方,从装修到餐具都透露着浓浓古风。

还有孙尼额芬白糕、芸豆卷、七星点子一众名字听起来就自带光环的点心,随便就可以让食客体验一场糕点穿越之旅。

富华斋的糕点

*微博

但在一众点心中,濒临失传的清酱肉饽饽还是显得独树一帜。

*《风味人间》

清酱肉是中国三大名肉,也被叫做京式火腿,香气浓郁,清口不油腻。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也曾赞叹: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

*《风味人间》

清酱肉一般是腊月腌制,讲究“腌七酱八”,盐腌制七天、浸入酱油中再八天,一直风干到次年春天。传说慈禧太后也是清酱肉熬冬瓜的拥趸。

清酱肉饽饽也成为富华斋的季节限定,一期一会,将时令、节气等与食物结合起来,让大家拾起遗忘在历史中的文化记忆。

如今做清酱肉的人越来越少了

*《风味人间》

反观大多数记忆中的传统中式糕点,大多是连锁店售卖,工厂化产出,包装形象不足,以至于价格偏低,一直被当作一种廉价产品。

其实各地都不缺少特色糕点,福建的喜饼、广州的杏仁饼、云南的云腿月饼、江苏的八珍糕,各地都能挑出头牌。按照时令,清明节的青团、七夕的巧果、重阳节的重阳糕,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时令氛围,但是却都没有发挥中式糕点最大的魅力。

清明时期的青团

*风味君

回想网红桃酥、萨其马和饽饽的复兴,我突然意识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糕点也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

*微博

人群的转变,国潮兴起,z世代的文化认同,让越来越多人向往回归传统文化。工艺的精进,社交平台的传播,也让更多传统糕点回归我们的视线。

让传统糕点翻红的,既是你我的口口相传,又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助力。

作者:琳子

排版:风味君

头图:作者供图&杭州打卡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小时候不爱吃的桃酥沙琪玛,怎么网红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