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ICP毕业后,我拿到了10000美金的摄影奖学金

2021-01-28 17: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根据第五届RITA K Hillman摄影奖学金(RITA K HILLMAN FELLOWSHIP)公布的获奖结果,来自中国的摄影师王若邦成为了三位获奖者之一。

该奖项对所有美国国际摄影中心(ICP)的校友开放,三位获奖者各将获得10,000美元的资助,用于支持为期一年医疗主题项目的创作,同时还将得到时代周刊前主编Alice Gabriner以及玛格南基金会执行总裁Kristen Lubben的亲自指导。

1974年,著名摄影记者、前玛格南图片社主席康奈尔·卡帕在纽约创立了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ICP),通过展览、学院教育、公开课和社区活动探讨摄影、视频和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摄影交流平台,也是业内公认的全世界最为优秀的摄影学校之一。

在欧洲摄影圈拥有重要地位的Vogue Italia主编Alessia Glaviano,曾召集15位资深图片编辑、策展人和摄影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选出他们心中最好的摄影学校,其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前三所学校分别是美国的国际摄影中心ICP(6次)、耶鲁大学(4次)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3次)。

据悉,目前ICP可申请的摄影项目有三个:The New Media Narratives、 The Creative Practices、The Documentary Practice and Visual Journalism;还有和Bard学院合作的MFA项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方向去申请,并非只有Documentary这一个选项。

© Wang Ruobang

// Aperturist 对话王若邦//

Q:能否介绍一下这次的获奖作品?

王若邦:项目是Dust in Life(暂定)。当时是回国不久,发现附近有这样一座矿和一群人,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开始拍摄。申请之前其实我发邮件咨询了我的老师Karen Marshall,因为这个fellowship主要是针对美国范围内的,但是会酌情考虑美国之外的国际项目。她当时非常肯定地鼓励我一定要申请,后来也是她在第一时间告诉我入选的消息的。

之前两年拍了一些(但因官方要求暂时不方便公布该系列的照片),接下去结合项目导师的建议,会对整个区域的历史和个人经历做结合。一月底马上要提交第一阶段成果了,最近正在和导师交流。

Q:看到该奖学金提供支持的项目主题与医疗相关,请问你是如何通过摄影来探索这个主题的?

王若邦: 对项目和奖学金来说,“医疗”是两者的一个连接点。对故事本身,它有点像是属性之一。怎么说呢,可以肯定它并不是故事的核心,但是不可分割的元素。我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先触及到人,再由个体各自展开甚至是“绽放”,最终我是希望试图把这些映射在时代的网格中。

Q:可以分享一下拍摄该项目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想吗?

王若邦: 落实到个体,经历总是挺沉重的,甚至有些心酸。过程中我发现在一定条件的激发下,每个人都是很棒的讲述者,甚至和文化程度不怎么相关。

Q:当时是如何了解到这个奖学金的?顺便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你在ICP学习的经历?

王若邦:因为这是针对ICP校友的,国际摄影中心会发来邮件,还有一个是Dior提供的奖学金,包括上海一个学校的全球8所学校的校友可以申请。

在ICP节奏是很快的,所以相对也是高效的,前提是要协调好“产出”和“吸收”的关系。你来的目的就是学习吸收,但是学校会让你通过作品来强化知识和训练。我的建议是多花时间学习和思考,利用好学校的资源(比如图书馆和暗房),而不要仅仅忙于应付作品的压力。

Q: 你认为在ICP学习,对于你理解摄影有什么影响?

答:原先设想是对深度的探索,但收获更多的其实是宽度的拓展。我觉得对理解摄影最大的影响是让我意识到了影像的诸多可能性,比如跨媒体的创作。

© Wang Ruobang

Q: 对于准备申请同类奖项的小伙伴有何建议?

王若邦: 下面的建议是我参考一些评委的建议总结的,希望对大家有用:

1、提交一份清晰的书面计划

一般情况下,评委是先阅读书面计划书的,在照片之前他们就看到了这些项目计划。

2、明确项目的目标

最有效的建议是“要清楚项目的目标是什么。申请资助的摄影师应该清楚自己的故事是什么,以及申请的资助将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讲述故事。让评委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

3、提交最佳图片

除了一份写得很好的计划,照片还必须让评委相信摄影师有能力成功地完成这个项目。

4、使用与申请的项目相关的图像

最有效的项目计划是那些已经开始实施的项目,你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Q: 能否介绍一下你此前拍摄的 Life After Tsunami 这个项目?

王若邦: 这是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卢海啸之后拍摄的。当时其实没有很明确的计划,买了机票第二天就出发了,我还记得当时妻子挺着大肚子帮我收拾衣服的场景,家人的支持很重要。我是到了雅加达转机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各种组织,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巧的是在去帕卢的航班上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刚好坐在我旁边,所以之后的行程我都是跟他们一起的,这样解决了我包括吃饭睡觉的所有问题(灾后你几乎找不到提供食宿的地方)。

这个项目是记录海啸发生后的状态,包括人和物。在现场的几天,几乎是被人的“生死”所围绕着的,但是越在这种状态下我发现自己思考的更多的却是自然性而非人性。随着拍摄时间推进我似乎是离事件本身越来越远的。后续我是希望外部条件允许之后重新探访帕卢,然后以书籍来呈现这个故事。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 Wang Ruobang

Q: 关于你的画册《不要停留No Standing Anytime》,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王若邦: 在美国的时候就筹划了,而且也做了一本小书《On my way to the station》,回来之后还是压抑着冲动慢慢做的。在美国期间是有大量的信息和观念涌入的,而且几乎是和预设完全相反的,这说明过往认知太过狭隘。所以我有太多需要反思的东西,但时间不够用,我常常是在路上思考东西,有时候边拍摄边思考。整个下来我是有非常迫切的愿望和大家分享的,但是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形式能完整表达。那些在课堂或者工作坊里精心策划,反复讨论的“项目”达不到这个目的。思考之后我发现自己是受困于单一思维的,所以想做一个能提醒大家多元化观看的东西来分享,你会看到书上的“NSS”,就是No single story。

© Wang Ruobang

Q:目前还有其他在进行中的项目吗?

王若邦:2019年开始拍Pangu’s Axe,11月份以《黄龙》为名在杭州展出了一部分作品。目前主要精力就是放在这两个项目上。

原标题:《王若邦:从ICP毕业后,我拿到了10,000美金的摄影奖学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