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只小巧虾复原模型是怎么诞生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 ,作者乐刨小队
科学大院
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前沿、权威、有趣、有料。
来源:“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作者:刘芸 蔡晨阳 谭超 王冠群 潘浩晨
你知道这是啥么?
↓↓↓
这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的“小巧虾”模型。
它生活在2.5亿年前。
想不想知道这个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
今天,大院er采访了模型的作者。
以下是作者的话(吐槽)
↓↓↓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隔壁大楼的季老师给我看了这么张图,一个灰不溜秋的家伙。这啥?看着这弯弯的钩子,难道是石器时代的开瓶器?一定没错,身上还有一条条防滑纹,挺走心的设计。
季老师没有一丝犹豫,就阻止了我的胡思乱想,说道:“这是距今约2.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节肢动物,名叫小巧虾,咱们今天把它复原出来?”我立刻愉快地接下了任务,这样博物馆便又有可以推广的奇怪生物,顺便也告诉大家我们乐刨小队可不是摸鱼小队。
接着季老师详细向我描述了小巧虾:它在中生代的海洋中非常繁盛、分布广泛,中国、日本、欧洲、北美等多地均有发现。它们具有一对大复眼,从壳中伸出三对长附肢,很可能是当时海洋中大型鱼类和鱼龙等爬行动物的重要食物。
这就是我们的甲方爸爸,喔不,甲方妈妈↑↑↑
看着我空洞的双眼,季老师贴心地拿出了更多的图:
“这些都是直纹小巧虾的标本,请仔细观察。你看这眼睛,它又大又圆,它……”,等等,我忍不住打断了季老师,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它哪来的大眼睛?
季老师随手又掏出一张图:
“你说大不大?”
“大,ET都没这么大。”
季老师敲了敲黑板,“这是安琪虾的复原图,和小巧虾很像,是袋头类的另一个属。眼睛在化石上没有保存,可以参考这个呀,你们搞科普的,不会触类旁通吗?”
我:……
季老师没有理我。继续说道:“咱们现在发现的这只之所以叫直纹,是因为两瓣壳上具有平行排列的脊。它们身上的纹饰是区别这个属下不同种的重要线索。”
大眼睛,两瓣壳,细直纹,三对长附肢,妥了。我总结出这家伙的特征,毕竟抓特征是画画的基本能力。
立刻打开软件,迅速做出草图。
时间就是生命,飞快的速度才能让客户满意。
与季老师确认了大体形状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雕刻细节的过程。
将它的身体逐一分离,小心雕琢每一处细节。
再涂上颜色,美不美?
给搭配点背景,发给了季老师,大功告成!
……
然而,季老师说:“人家在海里的啊…要遨游的,给扔小瓶里算个啥?不憋屈吗?”
憋屈?我默默地想,我们乐刨小队那么多人挤一办公室,说过憋屈吗?
想归想,甲方爸爸的话还是要听的。
加骨骼、做绑定、添背景、打灯光、来点海草……制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啊,加班的设计师经常两眼一抹黑发错图……应该是这张↓↓↓
emmm,季老师表示,效果还不错,只是颜色稍显艳俗。不过,在诸如改灰暗了会不好看啊,反正也没证据证明它不是这个颜色啊等等一番忽悠之下,季老师抬头看看了指向凌晨的时钟,勉强接受了这个设定。
▲渲染成品图
之后,我们将模型简化、分块、抽壳、导出3D打印格式。
上机打印、去除支撑、喷涂上色、组装完毕,厚着脸皮问单老板要了个木底座。嗯……黄花梨的,比我的模型值钱。
再次宣布大功告成。
感谢单华春女士,杨定华,罗翠在制作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
大院er友情提示
↓↓↓
听完了这只“小巧虾”的诞生故事,还想亲自看看它的朋友们,欢迎到经过提升改造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来,找找看这只虾宝宝在哪里哦。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即将正式开放,欢迎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预约参观。
(作者:刘芸 蔡晨阳 谭超 王冠群 潘浩晨,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提醒广大科技辅导员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会
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原标题:《一只小巧虾复原模型是怎么诞生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