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陕西公布府谷寨山遗址等六大考古,三项参评全国考古发现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陕西举行,现场公布了陕西考古六大新发现:陕西府谷寨山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勘探与发掘、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园、麟游隋仁寿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陕西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这些发现中,有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的重要材料,有国内所见最早单体金、银骆驼,也有迄今规模最大隋代墓园等等。其中的三项发现已进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候选名单,对追溯中华文明源头、探索人类文明史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丰富而重要,一直是中国考古的‘名区重镇’。全省每年有100多项考古发掘,从人类起源到周秦汉唐,再到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都有涉及,可以说,每一项考古发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周魁英表示,此次获得“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考古发掘项目,无论是从科学发掘,文物价值等方面,对陕西考古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几代考古学人砥砺奋进,陕西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重要的发现接连不断,为揭示、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国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据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介绍,为激励全省考古工作者立足新时代,扎根田野再建新功,为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做出新贡献,在省文物局和省社科联的支持下,陕西省考古学会于2021年初启动“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经过7家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严格把关,从2020年度实施的近百项考古发掘项目中,推荐12个入围项目。最终经专家评审,陕西府谷寨山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等六个项目入选。
一、府谷寨山遗址:有助于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和进程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村寨山自然村,处在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中游南岸,遗址内黄土堆积丰厚,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初步认定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内除少量仰韶晚期遗存外,还包含一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城内面积约60万平方米。2016年,考古人员清理了寨山石城南墙外立面,发现两座保存较好的马面,初步了解了城墙的年代、结构和砌筑方式。另外,试掘庙墕地点发现一座较大的竖穴土坑墓,虽被盗扰,但壁龛内的随葬器物组合完整、器类典型,为找寻寨山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府谷寨山遗址1类墓2019M2
2020年,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本年度在庙墕地点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4座,出土玉刀、玉锛、骨镞、石盖陶器等器物。“寨山墓地是首次全面地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也是河套地区首次发掘的等级区分明显的龙山时代墓地。该墓地的发掘,弥补了石峁遗址内墓地被严重盗掘的重大缺憾,为石峁文化墓葬研究提供了丰富、系统的资料。”考古项目负责人邵晶说,寨山墓地也是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的重要考古学材料,体现了4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国家形态下的丧葬礼制和等级意识,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和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墓葬材料。
二、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体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面积5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代墓葬39座,灰坑32座,陶窑4座,古河床4条。其中,东侧4座为中字形,靠近秦始皇帝陵西侧外城;西侧5座为甲字形。2013年,考古人员对QLCM1(简称1号墓葬)进行了发掘。
2020年继续进行发掘,出土大量陶器、铜器、金银器、铁器、玉器等。陶器有茧形壶、缶、罐、盆等;青铜器有鼎、豆、钫、壶及匙、盘、甑、釜、洗、灯等。另有半两、编钟、金带钩、“乐府”铭文琴轸及铜弩机、铜戈、铁剑、玉剑璏、剑珌、铁甲等。还出土金骆驼、银骆驼、金舞袖俑、铜扁壶、玉鼎、吹奏俑、百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以及少量漆器残迹。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陶器出土现状
1号墓葬是目前已发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它的发掘,有助于对秦代高等级贵族的丧葬制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秦始皇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规划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发现的“乐府”铭文,为秦陵地区发现的第二例;秦代铁甲为首次发现;金、银等金属质地的乐舞俑、百戏俑、骑马俑、马、猎犬等器物形象多为首次面世,开创了以小型乐舞百戏俑和动物造型等组合形式来随葬的先例,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此外,出土的金、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驼。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出土的金、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驼。
三、隋代最大家族墓:王韶家族墓园
王韶家族墓园 图源:新华社
王显墓出土的甲骑具装俑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队对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王韶家族墓园进行发掘工作,发现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围沟形成的兆域南北长147.7米,东西宽138.5米,面积21360平方米。墓园内埋葬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王韶祖父)长子王显、王楷长孙王仕通等数代七人,共出土文物200余件、墓志4合。
王韶墓出土侍女俑M1:40
王韶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系地面有封土的7天井双室土洞墓,全长60米,深13.6米,其规模仅次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远高于已发现的普通隋墓。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李明介绍,王韶字子相,《隋书》有传,世居京兆,北周至隋履立军功,在隋任并州长史、项城公,先后辅助晋王广和秦王俊镇并州,颇受隋文帝信赖。出土墓志显示王韶与宇文恺联姻,其亡孙王弘与北周名将段永孙女配冥婚,显示了关陇集团极力经营家族地位、维持家族影响力的努力。
四、九成宫4号殿遗址:还原《九成宫醴泉铭碑》中的“粉壁、涂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与营造,初名“仁寿宫”。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
隋仁寿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4月—2020年8月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实际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400余件。“4号殿址坐北朝南,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体有所增高抬升,外围且有增建和扩建。殿体由殿阶基、西慢道、殿面础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构成。从建筑构材、夯土层理和殿西、南两面破损裸露的断茬等观察分析,4号殿基明显可分隋唐两期,其中唐代部分叠压在隋代之上。”据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介绍,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唐代以隋代石构殿基为基础,对殿基和慢道整体抬升加高。
九成宫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瓦当
4号殿遗址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发掘显示,4号殿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基本可以看出这座宫殿沿用、废弃和变迁过程。从现存柱础分析,是一座殿基高达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有可能是当时的“咸亨殿”。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中还发现大量散落白灰墙皮残块,南侧基台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层,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装饰的。“这可能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也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这个发现应该就是文中所言‘粉壁、涂泥’的历史见证。”
五、西安南郊少陵原区域: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2019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区域发掘了三座规格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土雕建筑、壁画以及彩绘陶俑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十六国墓葬出土的骑马吹角俑组合
本次发掘的三座墓葬,这三座墓葬从形制、随葬器物、壁画内容、土雕建筑等多方面看,均反映了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族群学习、认同、融入华夏文化的总趋势,展示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而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较为完整,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当时的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探索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分布、形制、结构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六、宋代家族墓地:精美耀州窑瓷器重见天日这处家族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村南部,地处高阳原南缘、潏河西岸。这里地势高亢轩敞,北顾长安,南眺秦岭,倚山傍水,曾是隋唐时期一处重要墓区,又称为“杜回墓地”。2020年6月至10月,为配合当地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在此发掘汉唐、宋金及明清时期墓葬40余座。其中,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的5座为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随葬品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随葬品
最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这处家族墓中发现了60余件套耀州窑瓷器,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礼器等为主,而且器形保存基本完整,尤其以2件狻猊钮盖熏炉最为精美罕见,这也是首次经考古发掘有明确纪年的耀州窑瓷器。
(参考资料:新华社、西安发布、文博圈、陕西都市快报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