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欧投资协定要来了,中国与世界保持“挂钩”为何如此重要?

庞无忌/中新社
2021-01-25 12:34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历时7年之久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在2020年12月30日宣告完成,也是在2020年,一个重要的变化悄然发生——前十个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投资协定为何如此重要?未来中国和欧盟的合作和竞争前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您如何看待这一协定的意义和价值?

伍德克:这个协定花了7年时间才谈妥,期间我一度认为,协定可能谈不成了,但到了去年夏天,它又恢复了活力,而且幸运的是,协定在2020年12月份达成了。

我认为,它有两方面意义:首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是一个象征,说明欧洲和中国可以一起把事情办成,我们可以达成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协议,这是非常好的。

第二,它确实为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开放了更多的市场,也就是说它在中国内部创造了更多的良性竞争,这对中国经济也是有好处的。同时,它也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打开通道。对我来说,这个谈判的达成,真的是中欧双方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后形成的“双赢”。

中新社记者: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恢复经济让不少欧盟企业受益。据您了解,目前欧企对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持何种态度?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欧企最看重中国市场哪些方面?

伍德克:新冠肺炎大流行不是件好事,但它确实引起了一些讨论,比如: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资金分散开来?我们是否应该在其他国家做更多事?

中国欧盟商会有1700多个会员,覆盖中国的9个城市。在10年前,我们做过一个调查,问会员企业“是否考虑离开中国?”当时,20%的受访者有这个想法。我们在2020年2月份又问了这个问题,那时正是中国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这一次)只有10%的受访者说考虑离开。

中国经济(每年)贡献全球增长的30%,所以对企业来说,待在这里,参与这个市场非常重要。未来几年,欧洲公司都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这一点不会改变。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强大的,包括汽车、化工、机械、建筑等行业(走在世界前列)。不过,中国在服务业方面有点落后。我希望中欧投资协定能够为保险、本地运输、建筑、医疗以及银行等行业投资更多地打开市场。

中新社记者:随着中欧(经贸)相互依存度加深,双方竞争性也逐渐加强。今后欧盟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因此需要转型?

伍德克:中国希望更加开放的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对引入竞争的渴望。竞争和需求才能推动研发和创新。你不能只是把钱扔到实验室,希望畅销的好产品凭空出现,(这一创新过程)必须建立在有人想买这个产品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创新)是一个关于需求的故事,只有需求才能带来这样的变化。

以德国汽车为例,高端的汽车,比如说奔驰S系、宝马7系或8系,在德国购买者大多平均年龄50多岁,而这些产品的中国消费者平均年龄是35岁。这个需求的故事,在中国是由设备和信息技术驱动的。所以这不仅有利于欧洲公司为中国市场开发汽车,也(有利于)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不与世界脱钩、继续向世界其他地区保持开放如此重要的原因。

14日中国欧盟商会推出一个关于“脱钩”的报告,说明脱钩的危害,比如:它会让经济变得七零八落、抬高价格,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我们希望把声音传递给中国和欧盟政府,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挂钩”。

中新社记者:同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中国与欧洲能提炼出哪些共同价值?您认为中欧文化乃至文明进一步融合需要克服哪些障碍,能取得怎样的前景?

伍德克:我觉得欧洲和中国的相似之处是对各方面历史遗产的热爱,我希望这种热爱是不带民族主义寓意的,比如“我的遗产比你的好”这种想法。我认为这是基于数百年文化积淀而衍生出来的审美(共同点)。中国购买的全球奢侈品50%来自欧洲,如果没有中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就不会生产这些美丽的东西。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背后有着非常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你可以过你的生活,我可以过我的生活,但不要试图去干涉对方。我们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来自各方面的干涉,例如试图纠正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行为,我们把这种干涉叫做商业的政治化。但我们不希望被政治化,我们希望关注的是消费者、我们希望建立供应链,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和欧洲的共同点是多于对立面的。

中新社记者:中德两国在制造业领域合作尤其密切。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弥补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这将给德国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双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合作?

伍德克:中国和德国已经有很多合作了,比如汽车产业,主要是由几个在上海和长春等地布局的德国企业推动的。(中德合作)发展出一个十分兴旺的汽车产业,而且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

从正在进行的技术合作上看,对中国来说,德国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伙伴,而对德国来说,中国则是世界工厂,有能力制造生产各种机器和化学品。

不过两者的合作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对德国企业来说,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全球竞争者,因此,两国不再是那种传授技术的关系,而是寻找一个共存的方式,真正达成合作、共同面对挑战。例如:针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真正拿出解决方案。

中新社记者:您对未来中国市场的愿景或者说期待是怎样的?

伍德克:如果看人均GDP,你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轨迹跟日本、韩国差不多。中国其实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改革开放才40多年,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我的估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占到全球增长的30%。这相当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产出的总和。在我所从事的化学品领域,中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如一句美国俗语所说:“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会在菜单上”。所以,(欧洲企业)必须在这里(在中国),才能参与进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中国继续开放、保持开放,这样才能让欧洲参与中国的发展机会,成为中国的平等伙伴。

中新社记者:您1982年就来到中国,是对华合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您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成果?其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

伍德克:1982年,我是个年轻的学生,坐着火车从德国穿越苏联来到中国。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让我感到难以想象。我还记得1993年在上海的时候,我曾看到浦东的规划。我想上海市政府肯定是疯了,这怎么建得出来?几年后,很显然它已经成为现实。我在中国这么多年,学到的一件事是,千万别低估中国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记得,我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这里(很少)有电话。但现在中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话、金融科技,所有的东西……然后是人的变化。我刚来这里的时候,人们要么穿蓝西装,要么穿绿西装。女士则结婚的留短发,未婚的就编辫子,但现在上海已经是世界时尚之都。我很幸运能够坐在“第一排”,近距离观看中国经济复兴的故事。

我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待多久,但是希望我感染了我的孩子们,所以他们能见证(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阶段。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对外企来说,在中国做生意,现在和十几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又是如何适应的?

伍德克:最主要的区别是竞争。中国企业真的变得非常成熟,(外企)想要赚钱没那么容易了。过去是中国企业做下游,欧洲企业做上游,但现在不再是这样了,而且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市场内。

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玩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他们为什么以这么快的速度,变得这么好。坦率地说,欧洲需要走出自满,尝试向中国学习。

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从单向的想法提供者,变成双向的,既向中国学习,又努力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又把一些思路和想法带给中国。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您如何评价中国改善营商环境的成效?未来应在哪些方面继续改进?

伍德克:如果你搜索世界银行数据库,可以看到过去几年中国在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很多进步。但鉴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在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欧盟商会每年都会发布欧盟在华企业建议书,从欧洲企业角度为中国经济和营商环境的发展建言献策,(建议书)有实实在在的400页、900条建议。因为如果中国赢了,我们也赢了。

我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中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同时透明度也应该继续提升。当然,其中部分问题已经通过中欧投资协定得以解决,这个协定并不完美,但至少向前迈出了一步。

中新社记者:如果对投资中国的欧洲企业给出2021年的投资建议,您会说什么?

伍德克:今年我觉得会是很好的一年。因为我们从2020年(的低谷)走过来,今年的经济运行非常好,今年中国可能会有8%的增长。而且2021年是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通常情况下都是不错的。

欧洲企业应该注意,留在中国市场的同时,还要注意市场信号,不仅要看到客户行为的变化,而且要看到中国企业在世界其他地方做什么,从而更早地获得市场风向。

总的来说,欧洲企业不能回避中国。即使有时候非常困难,你也必须留在这里,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你有参与这个市场的机会。我们商会所做的,就是试图为那些其实还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打开市场。

(原标题:中国焦点面对面:中欧投资协定要来了,中国与世界保持“挂钩”为何如此重要?)

    责任编辑:贺梨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