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惊,我娃那个40年教龄的名师竟然是假的
原创 姚爸 爸爸真棒
“各个平台上名师那么多,到底都是真的还是假的?”经常被家长问到这个问题,前不久的一个“名师扮演翻车”热搜事件,把整个产业链的造假问题捅到了公众面前。
我一直以为,“一人分饰四角”是老戏骨才能做到的,没想到现在教育行业也有这样的能人了。
这位“有着40年教龄的老师”同时出现在猿辅导、作业帮、高途课堂和清北网校四个线上大机构的宣传视频里,这也难怪,毕竟人家教了一辈子数学的同时又教了一辈子英语,估计全中国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才。
当然,很快就有人扒出来,这位看似有威严的老教师,其实是个网红。而且画风颇有灭绝师太的影子。
实在是斯文扫地!
近几年,随着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家长们开始越来越焦虑。其中,“名师”更是这场教育军备竞赛争夺的焦点。
可名师毕竟是稀缺资源,于是机构便纷纷开始制造名师。一瞬间,“哈佛名师”、“清北名师”遍地开花。甚至给人一种错觉:名校毕业了都涌进了教育培训行业。
真是如此吗?真的有那么多优秀人才进了教育行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名师”这回事儿。
01 。
清北不是“师范院校”
既然机构都喜欢打“清北名师”,那我们就从清北说起。
我估计不了解清北的老外会以为这俩高校是中国最大的“师范院校”呢,毕竟一打开网页,到处是“清北名师”的信息。
特别是小初阶段,这些名师们争先恐后地为孩子们设计课程,各种花式学习方法实在是闪瞎我等学渣的眼睛。
清北真的培养了这么多名师吗?当然不可能!
▷数量不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北大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2019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北大共毕业7808人,其中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一共有621人进入高等和中初等教育单位,其中有约450人左右是博士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单位。只有4%的人进入了中初教育单位,总人数112人。
这里要说明一下,教育单位,指的是正经的学校、科研院所,还不包括机构。机构只能算作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进入民营企业的一共才334人。
另一项数据显示,2019年,北大其实只有29人去了民办学校和机构,从2017到2019年,总共才49人进入了民办学校和机构。
△图片来自:黑板洞察
所谓的“清北毕业生扎堆去当老师”,其实根本就不是事实,虽然北大进入教育行业的比较多,但仍有80%左右的学生选择其他行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
所以,你算一算,每年科班非科班加在一起,“清北老师”能有多少?真正的“清北名师”又能有多少?
▷水平不足
某线上数学课的课堂里,一位“北大名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自己的独门秘籍——巧算。
可惜是在正儿八经的数学课上,要是在斗鱼、B站开个直播,直接一波“666”打在弹幕上,说不定还有送鲜花、送火箭的呢。
培训机构里的每一个“清北名师”似乎都有这样属于自己的“绝招”,说实话,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集体到远在西天的印度“求取过真经”,因为据我所知,印度数学里比这玄乎多了去了,比如,下面这位印度“老法师”教两位数乘法,三种解法能看懂一种我觉得就阿弥陀佛了。
还有什么画线法,用这个方法,别说是初中生,三岁小宝宝都能学会22x13。
欸对了!说到这儿,我感觉自己会的套路也不少,好像也不比“清北名师”差嘛。
大部分所谓的“清北名师”,充其量只是借着当年解题高手的余威,给到孩子一些特殊、简便的方法而已,一节课100块钱。说实话,免费的抖音、B站不香吗?
稍微“有经验”一点的,对学校的知识点还是熟悉的,会用各种漂亮的工具,帮你把知识点画成一张漂亮的图。
当你拿到的时候如获至宝,感觉世界从未如此通透,然后开始对着这张表,开始学习教师给你的一个个“技巧”,步骤同上......
老师并非是个绝对封闭的职业,并非只有科班出身才能当老师,但也不是门槛儿低到只要会做题考分高就能做的地步。
很多所谓的“清北名师”,真的连基本的行业标准都达不到,不知道到底是谁给封的?他们和真正的名师,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02 。
“名师”应该什么样?
我随机问了几个老师(其中就有名师),对于“名师”应该具备的特质,他们都各有理解,但也殊途同归:
具体什么样,来看一个典型例子: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看到这句话,熟悉数学教育的人应该知道接下去要说谁了,没错,他就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传奇——孙维刚老师。
为什么说孙老师是个传奇,首先来看教学成果:
孙老师从1980年开始,曾经大刀阔斧的进行过三轮教学改革实验:
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五人上清华北大;
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而且他教的并不是什么特长班,尤其最后这个班里,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1/3的学生是就近入学的学生。
不仅升学成绩没得说,他的这些学生一年就学完初中课程,并且还能在全国数学联赛中取得佳绩。
“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自成一派,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但至今,他的这套方法仍没能成为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真正的名师教学法,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这种烙印是和他个人的学识、经历、思考分不开的。
名师,是靠时间锤炼出来的,而不是学历装裱出来的。
很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称为教书匠,“匠”这个字也就说明,老师这个职业是个技术活。可有哪个技术活,不是几十年磨出来的手艺?
和很多其他岗位一样,一个老师的发展历程往往包含几个阶段:
菜鸟阶段
“三年萝卜干饭”,将专业知识和大纲教案结合起来,并锻炼课堂实战能力
讲师阶段
能把控课堂,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所教内容有了更全局的认识。
高手阶段
逐渐形成自己的理念、风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名师阶段
能输出自己的方法和价值观,有权威和影响力。
当然,这四个阶段还有两个前提:专业知识过硬和保持教育的初心。
孙老师经过40年的打磨,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仍坚守在岗位上,他这个名师的“名”,是学生、家长、同行给的,而不是自封的。
然而,很多机构的老师多则10来年,少则3、4年就已经被封为“名师”了,岂不可笑?甚至所谓的“一线教学经验”,是把大学做家教、甚至给同学讲题也算进来的。
这就解释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大部分名师都在线上机构
可以说线上机构不是在宣传“名师”,而是在包装“网红”。老师个人形象越鲜明,教学用语越另类,就越可能被捧为名师。肚子里是不是有料,根本无所谓,反正都是机构的标准化教案,熟悉了就好。
▷很多名师自立门户就“不灵”了
某思、某方的“名师”不少,有些确实有一定水平,觉得自己“终非池中之物”,于是跳出来单干。可出来后发现自己很快变成一潭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沉淀不够。
光从时间的维度,就足以决定了全中国能称得上名师的本就不多,还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就更少了,能被你家娃遇到,那就当撞到大运了吧。
其实,名师可遇不可求,但四个阶段里,第三阶段的老师已经足够教好学生了,甚至第二阶段里也有不少好老师,因此,不如我们换一种思路,不去纠结到底是不是名师,而是判断老师是不是“有料”。
03 。
老师靠不靠谱
这四“看”要记牢
1对1的老师,和班课老师,你会选哪个?
也许很多人会选1对1,毕竟可以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价格上1对1的价格往往也比班课高得多。
但曾经有个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往往是让新手老师去上1对1,班课反而需要更有经验的老师。理由很简单:让一个人的思路跟着你走和让七八个孩子思路跟着你走,哪个更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1对1老师都不如班课老师,更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报班课。只是选老师,有些门道可能大家不知道,这里给四条实用的原则:
▷看孩子和老师的发言时间对比
好老师的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发言至少55开,甚至学生讲得比老师多。
很多机构上课就是“走流程”,孩子发言也只是按剧本规定每人一句,并不能引出新的问题、推进课堂内容的发展。
▷看课堂纪律的把控
纪律把控不是规矩多少,你会发现真的好老师从来不需要什么贴纸、糖果,或者什么计分评比措施,更不会在课堂上讲纪律的重要性。
好老师的课,问题接一个问题,根本不给孩子开小差的机会。
▷看课后反馈
其实,好老师给家长的信息反而很简单——回去做什么。
因为什么知识点导图、重要性,上课都已经传达给学生了,何必跟家长说?即使要讲,也是发现有普遍性的问题才提醒一下。
▷看各种小技巧
这一点可能对家长要求有点高,不过如果你能发现,就更能体会课堂教学的艺术。
比如,我见过有老师上数学课故意读错题目里数字的。这样既能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又能检验孩子是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实在很高。
最后明确一点,并不是说机构的老师都不好,我的中学同学曾经入选物理国家队,后来保送北大,如今放弃了高额年薪在机构任教,他是真的喜欢物理、喜欢教学生,也带出了一批物理人才。我相信在机构里能遇上这样的老师,家长已经可以知足了。
当然,这些老师往往有自己的局限,比如有的只擅长带资优生、有的只擅长帮学生抓基础,作为家长,扎堆抢“名师”不可取,客观看待自己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老师才是正道。
原标题:《惊!我娃那个40年教龄的名师竟然是假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