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叙诡笔记|何首乌:古代笔记中最像“保健品小广告”的记载
春节临近,预备走亲访友的人们又开始采购礼品了。尤其是那些孝顺父母的子女们,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老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养生保健类食品都会迎来一波热卖潮,有没有效不知道,反正买了就图个心安理得——还记得十几年前做健康媒体记者的时候,有一年为了制作春节特刊到超市采访,有位买了一大堆保健食品的年轻人笑呵呵说出的那句话:“这东西就算吃不好,也吃不坏吧!”
那可不见得。
人参鹿茸什么的就不做赘述了,单说何首乌,这一状如人形,因而在迷信“以形补形”的人们心中有返老还童之效的药材,古代笔记中可是真的记载过“吃不好直接要了命”的事例。
何首乌
一、婆媳二人捉“妖孽”
据学者考证,“何首乌”的典故,最早出自唐代李翱的一则笔记,收录在明代陶宗仪所撰《说郛》里。说是有个名叫田能嗣的人,是个天阉,没有生育能力,平生喜欢喝酒,五十八岁这一年,有一天喝多了,晚上回家实在走不动了,就“卧野中”。醒来看见田间有两根藤,“相远三尺,苗蔓相交”。田能嗣将它们解开,它们又合上,来回三四次。田能嗣觉得诡异,便将它们挖出,问村里人此为何物,可是没人说得出。田能嗣就将它们带回家,曝而干之。有村民戏弄他说,看这东西有交合之态,没准儿是个神药,吃了能把你的病治好呢。田能嗣便将其磨成粉末,就着酒喝下去,连续七天以后,突然有了性欲,又吃了几天,体力增强,便娶了村中一个寡妇,两年后竟生下一个男孩。而就此他像开了挂一样不停地生孩子,最后的统计数字是,他活了一百六十岁,生儿育女一共十九人,而且他将吃那种“交藤”的秘方传给后代,使得后人也长寿并多子多孙。其中他的一个孙子名叫何首乌,活了一百三十岁,生儿育女一共二十一人,从此人们就把“交藤”命名为何首乌。
《说郛》
在这篇笔记里,记述何首乌的作用为“甘温,无毒,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令人多子,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几乎每一条都是令人求之若鹜的功效。而在后来的很多医书中,也都对何首乌养肾滋补、乌须黑发的作用不吝赞美,特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以何首乌为主药的补益方,使得这一药材真正“封神”。而古人的习惯,从来都是追捧虚妄,并杜撰出更多的幻象来给虚妄加固和镀金,因此在古代笔记中,与何首乌相关的内容便越来越神乎其神了。比如明代谢肇淛所撰《五杂俎》里写何首乌,“五十年大如拳,服一年则须发黑;百年大如碗,服一年则颜色悦;百五十年大如盆,服一年则齿更生;二百年大如斗,服一年则貌如童子,走及牛马;三百年大如三斗拷栳(柳条筐),其中有鸟兽山岳形状,久服则成地仙矣”。
很明显,结尾一句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
清代笔记《客窗闲话》中,何首乌已经“进化”到被这样描写了:“药中仙品,产山泽者固多,亦有在城市,而其根反得成人形者,以得人之精气多耳,然具人形者必通灵,隐现无恒,人不能得,若得而食之,即仙去,相传已久。”
作者吴炽昌说,他的家乡有婆媳二人,她们的丈夫都是普通生员,因为家中贫寒在外面教书,两个女人则在家纺织为生,每天都劳作到午夜方休。每到秋月皎洁时,总听见院子里有孩童追逐的声音,推开窗户一看又什么都没有。后来婆媳二人商量,一个人仍然纺织,使织布机发出声响,另一个人则偷偷开窗窥伺院子,果然见到墙角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赤身裸体,“携手至院落中,对月再拜,互相扑跌为戏”。婆媳二人一合计,这必是妖孽的子孙,触犯他们恐怕会招来祸殃,从此夜里就不再敢到院子去了。
有一天,有个学医的亲戚上门来探望,婆婆把这件事跟他说了,亲戚说:“倘若宅中有妖,岂能让你们安居,所以那两个孩子不可能是什么妖孽的子孙,必是灵药何首乌所变,应该把他们抓住蒸食。”儿媳妇笑道:“他们听到一点儿声音就会隐遁,怎么可能捉到?”亲戚说不难:“吾闻稻米,天地正气所结,能压宝藏,若由窗隙掷之,得中其身,即不能遁矣。”就是说把稻米扔在那两个孩子身上,他们就只能束手就擒了。亲戚走后,儿媳妇盘算了一下,那两个孩子嬉戏的地方离窗户有一丈远,扔米也未必能击中,于是截竹为筒,撒米其中,做了一个“发射筒”,每天练习从筒里往外弹射稻米,“日练其手法至精熟”。这一晚埋伏在窗下,“二孩来前,妇即以筒米弹之,果中”,两个孩子当即倒下,儿媳妇和婆婆冲出门外,一人抓了一个,却觉得手感“僵直”,举火一照,“类木雕者,眉目如画,气甚芳馥”。婆媳俩将这两个仙物放在铁锅里蒸煮,然后“各分食一枚,觉鲜美异常”。
谁知第二天,婆媳俩都卧床不起,邻居赶来一看,见她们俩“面及身俱肿,目开口张,不能言语”,赶紧寻人救治。等那位学医的亲戚来了一看,笑着说:“这不是生病,而是捕捉到了那两枚‘灵药’,却不明白何首乌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食用,又用铁锅这一禁忌之物蒸煮,所以中毒了。”于是以解毒开通之药灌之,到第七天,肿消人醒,起床后,婆媳俩的身体都变得异常强健。六十岁的婆婆“发白再黑,齿落重生,枯绉肌肤皆皮脱,而润泽似二十许人”,还生了个孩子。儿媳年近四十,“转而为二八好女子”,也生了十几个孩子。两个人都活到一百五十岁以上。
《客窗闲话·听雨轩笔记》
二、七十老翁挖藤根
作为“何首乌传奇”,这绝不是孤例,笔者在徐承烈所撰之《听雨轩笔记》中还找到一个同样神乎其神的故事。
“临安深山中,有魏姓者,以樵为业,家唯老妻,年俱七十矣。”老两口住的地方有一株高大的古藤,枝蔓一直延伸到屋顶,魏老汉年幼时就有此藤,所以不知道它多少岁了。有一天,魏老汉砍柴时跌进山涧,股部受了伤,躺在道边呻吟。这时来了一个雪髯赤面的道士,怜悯他老而遭伤,于是从葫芦里拿出一颗豆大的红丸给他吃下。“少顷,魏觉遍体火热不可忍,伤处崩然有声。”道士扶他起来,让他奔跑,魏老汉忍着痛苦跑了起来,“狂奔百余步,而股已行动如常,毫无疾苦矣”。
魏老汉非常感激道士,请他到家中做客,跪下说:“我年过七十,衰惫已久,吃了你的那丸药,不但祛除了病痛,还觉得筋骨柔和,精神健旺,简直就像少年时代一样,想必你一定是神仙,我想跟你学长生不老之术,不知吾师是否愿意教授?”道士说你仙根太浅,想修仙不大可能,不过要是想求延年益寿,倒是容易得很。说完他指着庭院里那株古藤说:“其下有物,可试食之”,然后就离去了。
魏老汉就想伐藤挖根,却被老妻制止了,说这古藤乃是百年旧物,还是留着吧。这一年的冬天,大雪封山,魏老汉和老伴没有吃的,便决定掘藤觅食。“去土三尺余,即见藤根大如数石瓮,偶伤其皮,则白脂溢如浓乳,盖何首乌也。”夫妻二人将之掘出,切而煮食。因为这东西是“硬货”,吃了可保数日不饥,结果一吃就是两年,“两人白发尽黑”,就连脱落的牙齿也重新生长了出来,还连生了两个儿子,老两口都活到一百五十岁才去世。
说真的,若不是出自古代笔记,上面这两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当年很多保健品小广告上言之凿凿的“真实案例”:患者一定要有够惨,一定要有不可思议的奇遇,不是碰上神医,就是在家中墙壁夹缝里找到祖传秘方,而方子要简便易行,以符合国人“大道至简”的心理,结尾一定是一个跟开头形成巨大反差的康复状态,健步如飞、返老还童之类的,而且治愈患者的照片、家庭住址、身份证恨不得都印在上面,以佐证其真实性——但只要结合了上述特征的,基本都是假药或虚假保健品,概莫能外。
古代笔记毕竟不是小广告,所区别就在能够“自我质疑”。在《听雨轩笔记》中何首乌故事的结尾,徐承烈就说,他知道广西镇安府盛产何首乌,每枚重约一百多斤,当地人拿它日常食用如薯芋一般,“而从未见有长生者”。《客窗闲话》那则笔记亦隐隐强调何首乌的毒副作用,而且在说明铁锅蒸煮的方法不当之后,考据了古代文献,认为正确的烹制方法“当以柳木作桶,承以砂甑,用桑木,火先武后文,九蒸九晒,以竹刀剖作九顿食”,不然就跟婆媳俩一样,有生命危险。
三、“仙缘”竟然要人命
事实上,作为一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何首乌固然有一定的养生补益作用,但远远没有延年到一百多岁那么神奇。不仅如此,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发布了“提示关注口服何首乌肝损伤风险”的警示,有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风险则更大。
而在古代笔记中,也有不少篇章对何首乌的毒副作用有所反映。比如清代学者汤用中在《翼駉稗编》里写到,他的外祖父赵瓯北任贵西观察使期间,“于署后发掘何首乌一枚,大如拷栳,剖之,中有黑浆如漆”。赵瓯北将其煮了喝下,他的九岁儿子也跟着喝了些,后来赵瓯北活到八十八岁,他的儿子也活到七十六岁。汤用中又说他家的老仆人尹福,四十岁的时候头发渐白,身体羸弱,干不了重活,“偶至野外,见土中露一红皮箱角,以为必有藏物”,挖出那箱子打开一看,装着两枚状如小儿的何首乌,拿回家蒸着吃了,“年至九十岁,耳聪目明,须发皆黑”。但上述人等的长寿是否可以归因于这一顿何首乌汤,则未可知。汤用中笔锋一转,写吴江一个秀才,见邻居家挖地挖出两个何首乌,“以钱二千买之”,如法烹制,“食未数口,腹泻死”……这就让人很尴尬了。
《翼駉稗编》
到底吃何首乌能长寿还是会速死,没个正确答案。汤用中借一位姓姚的江苏督学的事情亮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位督学从江阴院署的后墙下面挖出两枚何首乌,烹制后与夫人一起服下,虽然老两口头发都变黑了,但姚督学的头发还是很快转白,而夫人则一直保持着黑色,“同一首乌而功效各殊,则视乎其人禀赋之强弱,心神之劳逸也”。这就说明食用何首乌后的功效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的。
而在提醒人们慎服何首乌方面,最好的一则笔记,出自国学大师俞樾所撰的《右台仙馆笔记》。有个湖北人某甲,在扬州经商,平时就喜欢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仙术。这一天他和朋友在茶坊里聊天,见一老翁支布为棚,卖药其下,所售之物乃一宛然人形的何首乌。“问所值,钱四千耳”,某甲如数付钱,朋友提醒他要慎重,他却说这乃是一段仙缘。回到家,某甲将何首乌吃下,“次日视之,死矣”。家人大骇,四下里寻找那卖药的老翁,哪里还能找得到踪影。俞樾感慨道:“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
《右台仙馆笔记》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简简单单一句诗,后面有着多少血与泪的伤痛。今天的人们如果真的想养生延年,不妨读读另一首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没有推介人参鹿茸何首乌,不过是平平淡淡的吃饭喝粥……这里介绍一下诗的作者:陆游,南宋爱国大诗人,活了八十五岁,多子多孙——养生,还是得跟他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