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8年了,她依然吊打所有女神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古往今来,有太多女星被称为「女神」。
但如果只能选一个,你会选谁?
相信许多人心中会有一个不变的答案——
奥黛丽·赫本。
她的美,古典中散发着清新,精致中又透露着明媚。
她被人们称为「误落凡间的天使」。
28年前的那天,也就是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结肠癌于瑞士洛桑病逝。
28年后,人们仍然不时去纪念,赞美她。
最近,就有一部关于赫本的高口碑纪录片问世。
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们能够看到关于赫本相对陌生的一面。
今天,鱼叔就来和大家说说这部纪录片——
《奥黛丽》
Audrey
从片名开始,本片就带有一种陌生感。
出于习惯,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姓氏来称呼外国人。
所以,说起「赫本」,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单说一个「奥黛丽」,可能很多人短时间内反应不过来是在说谁。
这也是纪录片的一个用意,让人们看到赫本的另一面人生。
人们对于赫本最初的印象都是什么样的呢?
是对《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的惊鸿一瞥?
或者是《蒂凡尼的早餐》里的曼妙倩影?
又或者是《甜姐儿》里的深情凝望?
亦或许,是被她那一个个引领潮流的时尚写真所吸引。
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单纯地惊叹于她那无与伦比的美丽。
在公众视野中,她永远是那个笑起来就能扫除一切阴霾的人间天使。
但,光鲜亮丽之下,往往还有鲜为人知的反面。
纪录片一上来就揭露了赫本,悲惨阴暗的童年。
1993年,赫本生前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世界花园和奥黛丽赫本》正式播出。
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她于树荫之中朗读《安妮日记》。
以前看到这一幕,只觉得六十多岁的赫本依然气质优雅,风范不减当年。
「岁月从不败美人」,此话诚不欺我。
而如今鱼叔才明白,为什么当时她读的是《安妮日记》。
因为赫本现实中的遭遇和作者安妮·弗兰克颇为相似。
1929年,她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显赫家庭。
母亲是来自荷兰的贵族后裔,父亲则是一名外交官。
赫本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但,幼年的她却从未体验过优渥而平静的生活。
二战,这人类历史最大的劫难横亘在她本该幸福的童年之上,给其带来了终身的阴影。
偏偏,父亲还是一名坚定的法西斯主义者,为了自己狂热的信仰甚至不惜抛妻弃子。
他在赫本六岁那年,彻底离开了这个家庭。
赫本则跟随母亲回到了荷兰老家。
只是,落叶归根也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安宁。
因为此时的家乡,也被纳粹德国那无情的战争机器碾压过。
在恐怖的排犹政策下,被传出拥有犹太血统的赫本一家暴露在了悬崖边缘。
家产被没收,舅舅被处决,哥哥被带走。
剩下的人,只能每天躲藏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里。
食物极度匮乏,很多时候赫本都只能靠郁金香球根以及喝大量水来追求饱腹感。
这也导致了她在这段时期严重营养不良,即便战争结束后也难以恢复过来。
印象中娇小的赫本,实际身高有170公分。
之所以觉察不出来,完全是因为她太瘦削了。
但即便如此,在当时那么可怖的环境之中,赫本也始终没有放弃掉自己的英雄梦想。
她热爱芭蕾舞。
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开始专业的学习,战争中也不曾落下。
到了二战中后期,赫本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芭蕾舞表演,为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募集资金。
并利用自己孩童的身份,为反抗法西斯活动传递各种情报。
黑暗中的舞者,战争里的精灵。
即使危机四伏,饱受苦难,赫本还是无畏地选择翩翩起舞。
就像《安妮日记》里写的一样。
在最动荡的年代里,年纪尚小的赫本表现出来的是不竭的生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求。
这也将成为贯穿她一生的主题。
二战结束后,赫本如愿以偿得到了在英国继续深造芭蕾舞的机会。
但看过诸如《黑天鹅》这类以芭蕾舞为主题的电影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个行业的残酷性远超常人想象。
形体上的一丁点儿缺陷,就注定永远成为不了首席舞者。
显然,战争的阴影早已埋下了伏笔。
赫本不得不面对成为不了专业芭蕾舞者的现实。
但是,虽然外表看起来无比柔弱,赫本其实远比人们以为的坚强。
友人们往往给予她这样一句评价:
「她是一头母狮。」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继续坚持。
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寻找一种变通。
既然不适合芭蕾舞,那就试试其他能体现展现舞蹈天赋的领域。
赫本先是进入了歌舞团,出演了一批成功的歌舞剧、音乐剧。
紧接着开始「触电」,从配角到主角,在欧洲出演了一些电影。
最终,好莱坞注意到了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她被推荐给了导演威廉·惠勒。
他正在为自己的新片找一位不同于美式美人,而是具有欧洲古典气质的女演员。
这部影片便是永恒的经典——《罗马假日》。
赫本为《罗马假日》试镜的画面,后来时常被大家翻出来欣赏。
她的表现无懈可击,已经不能用有备而来去形容。
「安妮公主」这个角色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
后面的发展不必多说,凭借《罗马假日》,赫本赢得了奥斯卡影后,迅速跃居一线。
在演员的这条路上,她成功地闯出了名堂,越来越得心应手。
她在《甜姐儿》中与舞王阿斯泰尔合作,毫无顾忌地跳着各种各样滑稽的舞蹈。
之后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又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
蛤蟆镜+黑色简约长裙的经典搭配,让多少女性争相模仿。
她在片中自弹自唱了歌曲《月亮河》。
同时,也贡献了她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之一。
由她所饰演的霍莉是个沉溺于上流社会的拜金女,一心想靠着自己精心的伪装钓到「金龟婿」。
表面上如鱼得水,精于算计。
但实际上脆弱,敏感,躁郁,缺乏自信。
这样的角色,换做别的女演员,八成就是往怎么作怎么来。
而赫本却细腻呈现出了这个人物复杂的魅力,一点儿也不让人生厌。
为什么能如此到位呢?
这或许是一定程度上的本色出演。
在纪录片中,著名导演博格丹诺维奇这样评价赫本:
「在镜头之外,她双手颤抖,拼命抽烟,焦虑万分,对人和善,又脆弱无助。
但是一旦开始拍摄,当她进入镜头之后,奇迹就发生了。她神采飞扬,举手投足之间露出专业素养,仿佛就是一个天生的演员。」
工作时,赫本可以做到无比敬业。
但在现实生活中,她终究还是脆弱的。
归根结底,还是源自那悲惨的童年。
父亲的出走让她一直难以释怀。
对于不谙世事的孩童,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被抛弃感。
和大多数大团圆的结局不同,这是一项终身未能实现的和解。
1964年,她花费了巨大精力找到了已经老去的父亲。
但时隔25年的再聚首,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感人。
父亲十分冷淡,连强颜欢笑都称不上,那是一种没有丝毫忏悔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给赫本带来了巨大的幻灭感。
本来她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成为大明星后,更是要时刻担心自己能否保持住一直以来的美好形象。
她觉得自己不够美,希望自己「不要那么高,脚能小一点,身材更好一点,鼻子也小一点,拥有金发」。
她总认为,自己能在公众面前保持自信,完全是因为精美的服装加了分。
甚至一度引以为傲的业务能力也受到了外界和自己的双重质疑。
她后来主演的歌舞片《窈窕淑女》,算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
在当年的奥斯卡上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在内的八项大奖。
而赫本在最佳女主角奖上,原本也有很大的呼声。
但最后却曝出,片中所有的歌声都是由他人代唱。
因此最后连个提名都未能收获。
(好莱坞史上比较著名的事件之一,实际上赫本认真做了声乐练习,效果也绝对不差,但是制作公司仍一意孤行进行了替换。)
这种不安的情绪也渗透到了赫本的婚姻中。
她有着两段失败的婚姻。
第一次是和剧作家梅尔·费勒。
两人由《罗马假日》的男主格利高里·派克介绍而认识,一见钟情,继而结婚。
婚后却由于赫本的名气日益高涨,两人的关系失去了平衡。
最终走向了离婚的结局。
第二次则是和一名年纪更小的心理医生。
这位年轻的医生婚前热情四溢,婚后却风流成性,处处留情。
在1981年,这段坚持了12年的婚姻仍以失败告终。
这便是赫本不为人知的B面人生了。
「奥黛丽最大的秘密就是她很悲伤。」
确实如此。
一方面,她是容颜不老,笑容动人,受人爱戴的凡世天使。
另一方面,她也是失去童年,梦想破碎,情感幻灭的缺爱人。
但赫本的伟大就在于——
就算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仍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飘渺中去。
就算很悲伤,她也始终明白不如向前看的道理。
在第一段婚姻中,赫本其实还经历过三次流产。
直到第四次才顺利产下了长子。
弥足珍贵间更使她感叹于生灵之妙。
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尚处巅峰中的她果断地选择了息影足足八年之久。
当赫本步入人生的中年、老年。
她的魅力不减反增。
因为魅力,并不只是美貌的外表。
正如赫本那如何保持美丽的传世名言:
「要想拥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善意的言语;
要拥有美丽的眼睛,请寻找他人的优点;
要想拥有纤细的身材,请与饥饿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要拥有亮丽的头发,请让小孩子每日触摸你的头发;
要想拥有自信的态度,请学习你不曾学过的知识。」
美人如美酒,历久而弥香。
年龄越是增长,就越是活得通透。
纪录片的最后,这样的赫本不仅再次收获了爱情。
1980年,她和同样是演员的罗伯特·沃德斯相识。
两人性格相近,爱好相同。
从此相濡以沫,直到赫本去世,都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赫本,还找到了演员以外的第二事业。
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她以无穷的热情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之中。
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都不懈地奋斗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
这绝不是走走过场的爱心走秀。
在二战中逃过一劫的她,是最能和苦难中的人们感同身受的。
她曾前后辗转20多个小时,前往处于战乱中的埃塞俄比亚;
也曾悲伤地在索马里,看着儿童的尸体被货车一批批运走;
而那最终于折磨中带走她的结肠癌,也发病、恶化于常年的舟车劳顿之中。
当叶慈在1893年创作出那首脍炙人口的《当你老了》。
他无法预料到这首诗完美而贴切地形容了一百年后一位离世的女子。
「有多少人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脸上岁月的留痕。」
赫本,就是这样。
因为缺失爱,所以选择加倍地去给予爱。
存在过,美丽过,惊艳过。
继而老去,又离开。
不变的,是那永恒纯洁的灵魂。
不变的,是那至真至善,找寻自我的朝圣之心。
全文完。
原标题:《28年了,她依然吊打所有女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