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足迹·品文化】泰安路115弄6号:重温周谷城的寸草丹心万里程

2021-01-19 09: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天邀您走进泰安路115弄6号,重温周谷城的寸草丹心万里程。

泰安路西起华山路,东至武康路,这条路上绿荫如盖、别致典雅,庭院深处隐藏着一幢幢风格迥异的花园洋房,透过密密的竹篱,可以看到开着粉红色鲜花的夹竹桃,还有那些不知名的爬藤,不时地探出篱笆的间隙。这里曾是文人雅士的荟萃之地。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曾住在泰安路76弄的亦村,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曾居住于泰安路120弄的卫乐园,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和著名剧作家、散文家杜宣曾在泰安路115弄比邻而居。可谓是马路对面,一片乐声悠扬的有情世界;马路此岸,亦是一派文脉绵长的陶然乐土。两相唱和之间,氤氲成了独属于这片幽静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来到泰安路115弄6号,找寻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卓越领导人周谷城的印记。泰安路115弄原为陈家巷乡村,系美商德士古洋行于1948年建造的英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共三排八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周谷城于1975-1996年期间,居住在此弄6号,其寓所系西班牙式住宅,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周围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

周谷城于1898年生于湖南益阳长湖口的一个农家,6岁开蒙,就读于汾湖周氏义塾,灵性极高又刻苦勤奋。1913年,他进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普通科,学的大部分是洋课程。1917年,他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英语部读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他日后在众多领域取得骄人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据他后来回忆,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和许多哲学原著。“五四”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风气,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1921年,他离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聘于湖南第一师范,任师范部英文教员兼教伦理学。当时,毛泽东正好在该校小学部任主事(主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不少共产主义著作的周谷城,和毛泽东自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成了好朋友。不过后来,这两位教书先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位投身政治,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另一位埋头教书,继续当老师,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大革命时期,受毛泽东影响,周谷城参加了农民运动,担任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船山学社(湖南自修大学)讲师,还曾接受毛泽东的委托,在武汉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的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分裂,周谷城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到上海。在上海期间,译有《文明的出路》《苏联的新教育》等书,并写了《中国社会史论》(三卷约60多万字)。1930年,他南下广州于中山大学任教。受暨南大学校长邀请,1932年他到上海任教兼史社系主任。他一边按自编《中国通史》纲要授课,一边开始他的鸿篇巨著《中国通史》的写作。1939年,65万余字的《中国通史》问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史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即将沦陷,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周谷城离开上海于1942年到了重庆。经陈望道等人介绍,他到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1946年,他由重庆回到上海,任复旦历史系主任,讲授世界通史,同时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世界通史》(三册)。这部巨著,打破了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史框架。他本人也因此成为独立编写《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部通史的第一人。1949年上海解放后,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务长。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办好复旦大学,他与陈望道等人一起广揽贤才,对办好新型大学做了认真研究和探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后,他与胡厥文、陈望道等十余位知名人士担任了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委员。

左 1982年周谷城教授在复旦校园与学生合影

右 周谷城为上海市社院复院十周年题词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谷城受毛泽东之邀参加此次盛会,被安排在郭沫若任组长的无党派民主人士组。10月1日,他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民主党派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民主党派不能解散,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要继续发展。1950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要充分看到民主党派的作用。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只是一根头发的功劳,一根头发拔不拔去都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联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从他们的背后联系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就不可藐视。”周谷城倍受鼓舞。

左:1954年,周谷城(右一)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右:1949年6月28日,毛泽东致周谷城信

1978年到1980年,周谷城相继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常委。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农工党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他以八十高龄,满腔热情,雇上三轮车,徒步登楼家访,让受访者为之动容,思想受到极大震撼。在农工党建党五十周年之际,他欣然赋诗:“今正行四化,建设新祖国。农工民主党,大任岂能卸?医卫教科文,行行出豪杰。廿年开新纪,论功无愧色。”1986年底,在农工党九届三中全会上,周谷城当选为农工党中央主席。1988年,他以逾九十岁高龄请辞中央主席职务,后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 1960年,农工党上海市委领导在南翔古漪园叙谈。右二为主委周谷城,右三为副主委吴文祺

▲ 周谷城同志冒雨看望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参加义诊的医务人员

1993年,周谷城因病住进医院。即使这样,他仍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1月,他应文汇报之邀,发表《旧梦新说》,回忆60年前应征《新年的梦想》时,当时曾梦想未来中国首要条件是人人有机会使用抽水马桶。只可惜60年过去了,梦想并未实现,就是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也没有能实现。但他认为这个梦想还有意义,因为今日之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中国,这个梦想完全可以实现。他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农工党建设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他对前去看望的农工党上海市委领导说,农工党是个小党,有这么多人参加进来(当时上海有四千多党员)很了不起了。我们的工作准则是一定要紧跟执政党,做好参政议政工作,这是坚定不移的。

1996年,周谷城因病在上海逝世。他曾这么评价自己:“我这个人一辈子就只干了三件事:教学、科研和反帝爱国。”他一生治学、育人,著述甚丰,桃李满天下;他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真诚合作;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原标题:《【寻足迹·品文化】泰安路115弄6号:重温周谷城的寸草丹心万里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