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宝鸡东岭村:“村企合一”打造致富样板
东岭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现有村民210户,812人。
“村东村西水汪汪,村前河滩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东岭郎。”这是改革开放前东岭村的真实写照。
村民回忆,那时的东岭村,全部都是土胚房、泥巴路,脏乱差问题突出,村民们靠着滩地种菜、卖菜,许多人吃不饱饭。
而如今,经过四十年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户均资产超过300万元。
东岭村从陈仓镇联盟村最穷的生产小组发展成为了“西部第一村”,村办企业东岭集团也从一间黑白铁皮加工铺,发展成为连续17年上榜中国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东岭村从一个“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完美嬗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活化石”,其探索的“村企合一”发展模式也已成为农村致富的样板模式。
东岭社区全貌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抢抓改革机遇
改革开放前,东岭村原本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联盟村的一个生产小组,村民们靠种菜、卖菜过日子,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那时候村上有一头牛老死了,为了喝一口牛肉汤,还在读小学的我从傍晚帮忙干活到天亮,获得了一碗没有肉的汤,味道至今难忘。”回忆起改革开放前的苦日子,东岭村(集团)党委第一书记李黑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感慨到。
1970年代村民在地里收菜
改革开放初期,大江南北兴起了乡村企业热,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79年,东岭人利用市区近郊优势,以生产小组的名义在临街建了16间门面房,1980年成立了金台区联盟综合服务部,包含黑白铁加工、木材加工、车辆修理、食堂、商店等项目。1985年,联盟综合服务部下属的黑白铁加工部扩大经营范围,成立金台区东岭铆焊机械厂。
成功之路总不会一帆风顺。1988年,在东岭村办起黑白铁皮加工铺十年之际,一场乙炔爆炸事故,将村办小厂推向了崩毁的边缘。
村委会研究让担任保管员的李黑记承包这个烂摊子,每年给村民小组上缴5000元承包费,李黑记向记者回忆,“当时人心不安,工厂面临解散……由于加工铺太小、太烂,没人愿意承包,没人上就我上吧,其实心里也没底,就拼了。”
然而,在李黑记的带领下,工厂越干越红火,并且逐步走上了正轨,每年给村里的承包费还提高到了8万元。
1990年代初,李黑记带领企业抢抓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机遇,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多方筹资购回2台旧冷拉丝机和制钉机,短短两年时间,工厂便盈利20多万元,企业固定资产猛增到170万元。来厂子上班挣工资的村民越来越多,“菜农”“粮农”慢慢变成了产业工人,解决“温饱”问题。
一方面,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从钢材加工扩展到钢材贸易;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网点延伸,先后兼并了金台区物资公司、河南原阳拉丝厂、宝鸡五交化公司先锋商场等6家国有和集体企业。村子在企业的影响下,也一起进入到快速发展期。
村企一体化
东岭村办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带动了村组经济的发展,然而,组办企业在行政审批、劳力安排、土地使用、收益分配等方面,组企、村企矛盾加剧,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李黑记坦言,“围绕企业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争论越来越大,甚至有些人认为我是新社会的‘资本家’,说实话,这些风言风语还是挺伤人的,而且正因为当时体制机制不明确,某种程度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
在理顺村民、组企关系后,李黑记意识到“两张皮、两条心”对村子发展的危害,他下定决心,要和村民们走在一起。
1994年,东岭村开始试行“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的新模式。1999年,正式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即:东岭集团党委又是东岭村党委,东岭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黑记兼任两个单位党委的书记,同时还担任东岭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干部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交叉兼职。
随后李黑记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并将个人承包经营积累的6800多万元资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集体,作为东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本金,宝鸡东岭集团进行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李黑记表示,这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将村企紧密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信息、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农村党的建设和村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了东岭村加速发展。
2000年,东岭村抓住国企重组改造的机遇,还先后兼并了凤县锌品厂、略钢等公司,宝鸡东岭集团进一步改制为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也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壮大,成为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大集团,企业成长为集团,村民变为股东,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和涅槃。
如今,东岭集团下属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数量达到100多个,成为陕西首个总收入过千亿的民营企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东岭村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康村,群众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更是让东岭步入现代城市文明。
在李黑记看来,“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在东岭村已十分成熟,而这一切的源泉正在于每个人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有时,李黑记听着村里人的话感到十分欣慰。“这是咱们的企业,咱们应当带头,别人不干的事咱们干,别人不吃的亏咱们吃,这个企业就是咱们的命根子。”
与此同时,李黑记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谈及,“‘村企合一’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不仅需要企业的持续壮大,也应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对于此模式的推广应因地制宜。”
东岭村村委会
跟上时代
回溯东岭村的历史,“改革、变化”始终是村子发展的主线。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李黑记始终认为,忧患意识、学习意识与长远意识是东岭人与时俱进的保障。
“企业家就像没有脚的鸟,如果它想飞到天上去,它就要用劲地飞、不停地飞,不然就会掉下来。”李黑记坦言。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李黑记愈加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东岭村急需的发展空间。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希望自己和村民们都能够不断学习、再学习,把企业的发展重任传承下去。同时,他认为东岭集团要有国际眼光,保持领先国内和国际水平这个“双保险”。
在李黑记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会是东岭村发展的新机遇。“市场经济是全球的经济,‘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的希望的前沿,东岭村要把握机会,不仅可以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也要依靠政策优势和自然优势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
东岭村(集团)党委第一书记李黑记
关于东岭村未来的建设,李黑记提到要利用好五个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发现价值优势。其中,政策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是核心,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是突破口,发现价值优势是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东岭村贯彻“引育并重”理念,通过聘请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年轻人一技之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东岭人”。
同时,东岭村做到因人制宜。“有些人喜欢做管理岗,有些人喜欢做操作岗,有些年龄大的喜欢看大门,维护安全。你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我感觉这样挺好。”李黑记说。
“发现价值”是东岭村的发展特色,在炼锌方面,东岭村将焦化和锌冶炼结合起来,这做到了变废为宝与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但烧不死的鸟可以变成凤凰,一旦成功了,就是了不起的。”采访中,李黑记金句频频。
事实上,面对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东岭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李黑记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像一座大山,拿矿物资源来说,东岭村的铅锌矿、煤矿、铁矿都需要不同的智能化操作设备,而这明显扩大了任务的艰巨性。
但这座大山,是必须要翻的。“上了这座山就能看到一片艳阳天,翻过更大更高的山,我们就会见到更美丽的艳阳天。”李黑记坦言。
如今,东岭村将发展重点聚焦在主业,即钢铁、有色、煤炭三大产业上,专注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全产业链的发展新模式。
东岭冶炼公司
李黑记认为,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只有专一,时间才不会被浪费;只有加速,东岭人才能跑在别人的前面。
走过了40年的征程,东岭村在金融系统无一笔不良记录,“东岭”钢材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东岭”锌锭成了国内市场上的高端产品,“东岭”品牌成为全国著名商标。
作为东岭村成长的见证人,李黑记对东岭的未来充满期待,“我希望东岭村在西部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不仅是过去40年,今后更长的时间都能高高飘扬。”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