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案例1
农夫走向田间,太阳刚刚升起。他遇到了一个人,友好地向这个人打招呼,心想:这么早就起来了,他一定是个勤劳的家伙。
案例2
10点30分,邮递员按下门铃。本来,如果他没听到房子里有声音,就可以离开了。但是他多等了10分钟,准备把通知单扔进信箱再走。谨慎起见,他又按了一次门铃,这一回他按的时间长了一些。终于,他听到了一个不怎么愉快的声音:“马上就来”,一个蓬头垢面的年轻人穿着睡衣出来签收包裹,邮递员心想:真是个懒虫!
案例3
在见到科学家之前,一位记者不得不等了很长时间。“非常感谢你抽出时间回答我的提问,教授。我想向你提几个关于早起和睡懒觉的问题。”科学家长出一口气,把心里的抱怨压了下去,他知道,这次采访肯定要持续好长时间,他又得解释一大堆理论知识了。
理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起床时间的道德评判几乎是类似的:早起是好的,睡懒觉是不好的。早起的人做事有效率,早起的人会得到上帝的垂青(早晨1小时等于晚上2小时),会比其他“懒惰”的人更富有。“云雀”象征着成功人士,“猫头鹰”充其量代表那些外向的艺术家或学者,更多的时候则指向喜好阴谋诡计的卑鄙之徒。
我曾拜托世界各地的朋友帮忙收集各个文化中关于早起的谚语。“The early bird cat ches the worm”,“Morgenstund hat Gold im Mund”,“Deochtendstond heeft goud in de mond”,“Aqui se lève matin, Dieu aide et prêt el a main”,“Chi dormenon piglia pesci”,“A quien madruga Dios le ayuda”,“Ктопораньше вста ет, тот грибки себеберет;а сонливый и ленивый идут послеза крапивой”,“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些谚语显然都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或者“清晨时光口中含金”的翻译或变体(例如把鸟儿替换成人,把虫子替换成蘑菇或者鱼)。但是也有不一样的故事,例如来自日本札幌的佐藤本间写给我的信:
亲爱的蒂尔,
早起は三文の得(Hayaoki wasan-mon no toku)
“Hayaoki wasan-mon no toku”意思是早起的人能挣到3文钱(3文钱约等于1美元)。这句谚语的产生原因并不清楚,一个有趣的解释是:距今200至500年前,奈良的马鹿非常珍贵。如果某位奈良居民的土地上有一只死去的马鹿,他就会被罚3文钱。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某个人起得早,发现自己的花园里有一只死去的马鹿,他就有时间迅速把死马鹿的尸体拖到邻居的院子里。
佐藤
另一位哲学家朋友,阿米特巴·乔什,他来自班加罗尔。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认为在印度和波斯的文化和语里,没有这样的谚语或俗语:
亲爱的蒂尔:
虽然早起通常被认为是“好的”,但是据我所知,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中都没有这样的民间格言。但是,旁遮普的泛神论神秘主义诗人巴巴·布雷·沙曾经写过一首诗:如果早起是接近神的方式,那么第一个发现神的一定是公鸡。
诚挚问候。
阿米特巴
在某一社会中,如果全部成员的作息时间非常相似,并且,这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水平依赖阳光的话(农业社会),早起这种道德标准的确重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的获取不仅受制于空间(在哪里能找到食物),而且受制于时间(什么时候能找到食物)。生物体开始相互竞争时,白昼便具有了生物学意义。在上一章的案例中,家庭成员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这种情况的进化基础就体现在早起的道德标准之中。俄文版本的早起道德标准也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它表现了时间生物学是如何过渡到时间经济学的。“早起的人能采到蘑菇,晚起的人和懒惰的人只能找到荨麻。”如果早起的人把所有的蘑菇都摘走了,那么他们不仅有了足够的食物养活自己的家人,也能把多余的蘑菇拿到市场上卖掉——这是双重的经济优势:早起的人不仅得到了食物,也能向晚起的人和懒惰的人出售食物。与“清晨时光口中含金”是一样的道理。在现代,这句谚语转变为“云雀是富有的”或者“如果想致富,就要像云雀一样”。我们把24小时称作一个时间结构,并以午夜作为一个新循环的开始。那么,为什么我们把一天开始的时间定在午夜而不是白天呢?白天开始的具体时间本来是无所谓的,把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也的确说得通,因为日出之后,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开始活跃起来。但是这种规定方法也有缺点,日出的时间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除了赤道地区,其他地区夏天日出早一些,冬天日出晚一些。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人们也可以将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因为这个时刻全年都不会变。但是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我们将正午的另一面,即午夜作为零点。有些非常不错的书籍介绍了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规定时间的,所以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时间结构,除了它之外还有3个。对于所有在海边“居住”的有机体来说,由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涨潮和退潮也是一个明显的时间结构。潮汐的时间间隔是12.5小时,大约是一天的一半。还有一种时间结构是月亮周期,两次满月之间的间隔是28.5天。最长的时间结构是一年,大约365.25天。一般人可能认为,一年是按照天数计算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年不是由地球自转,而是由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时间决定的。因为地球公转比365天多1/4天,因此才有了闰年。理论上,我们这个星球的自转可以用多种时间结构来划分,都不至于影响一年的长度。实际上,这也与地球的历史相一致:几百万年前,地球自转一圈只需要短短几小时。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断减慢,在未来,一天的长度将会大于24小时。潮汐、天、月和年都是周期性的时间结构,这些结构都是影响地球生命的环境因素。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生命体都同时受到以上四种时间结构的影响,但是一些生活在洞穴中的生命体或者某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生物,却同时受到日夜和季节的影响。潮涨潮落只对生活在潮汐区域的生物,或者在这一区域觅食的生物具有重要影响。月光的出现和消失只对某几种生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适应时间结构,“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变化并做好准备,对于那些生活在会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的生物来说是非常有利的。适应时间结构意味着能够预知未来。
如果我跟你打赌,下周的六合彩一定会出现某几个数字,你一定会和我打这个赌。但如果我和你打赌,明天早晨太阳一定会升起,那么你只会嘲笑我,不会与我打这个赌。事实上,判断太阳的升起时间也是一种预言,只不过因为生物体普遍具备这种能力,使预言失去了魅力。自然界中,生物体能够在时间结构内做出预判,恰恰是推动生物钟进化的有效力量。
在循环的时间结构中,定义顺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一古老的问题,黎明和黄昏,哪个先哪个后?午夜和正午,哪个先哪个后?如果两种现象相邻,那么前后顺序似乎就一目了然了:黎明在正午之前,正午之后是黄昏。但是,即便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常识也具有迷惑性。昼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对第二天中午的天气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来自前一天的黎明,也可能来自前一天的傍晚——那么,你还可以肯定地说,排在正午之前、对其产生影响的仅仅是黎明吗?这种时间方面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是对早起谚语产生怀疑的好理由。对一群拥有同样时间类型的人来说,早起的人相对其他晚起的人拥有优势,这个规律适用于大多数还未进入工业化的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早起的谚语如此常见。但如果我们以工业社会的情况来分析资源获取的问题,结论似乎就不那么一定了。在第1章出现的中欧人的时间体系分布统计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早起的“鸟”会在4点到5点之间自然醒来,而晚睡晚起的人在这个时间段甚至还没有睡觉。那么,那些晚起的人为什么不在早起的人来到森林之前把所有的蘑菇都摘走呢?这样的话,他们摘完蘑菇之后上床睡觉,下午醒来之后仍可以到市场上把蘑菇卖给早起的人。蘑菇的下一次收获是在第二天早晨,那么晚起的人们甚至可以建一个蘑菇垄断组织了。如果这个关于蘑菇的例子对读者们来说难以理解,那么请诸位联想一下证券交易所,华尔街前一天的行情,对接下来一天的东京交易所,以及在东京和纽约之间的交易所行情都会有影响。
本章第一个和第二个案例提供了对早起和晚起的传统看法,即早期的人是值得称赞的,晚起的人是懒惰的。这种看法在农业社会里是有道理的(例如案例1),但是在工业社会,一周七天都按钟表时间工作的传统观念就值得怀疑了。传统观念如此根深蒂固,对现代人的价值观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案例2)。邮递员为什么就不会去想,那个年轻人也许是刚下晚班回来,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一直工作到凌晨。在邮递员看来,如果健康的年轻人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那么他就是个“睡懒觉的人”,也就是懒人。传统观念一直隐含在“早起”和“晚起”这一对词语之中(例如案例3中记者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一对词语与人们常说的苹果和梨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早的反义词是晚。
正如前一章所讨论的,两种主要的时间类型的人(早起型和晚起型)睡眠质量、持续时间和时间点,是彼此独立的。在一个群体中,睡眠持续时间是钟形分布的,可以与睡眠时间的钟形曲线对照。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都在左边(短时睡眠者),少数人在右边(长时睡眠者)。
将近1/4的人需要大约8小时的睡眠;将近60%的人需要7.5至8.5小时(如上图所占百分比最多的部分)的睡眠。需要少于5小时睡眠的人非常少,但是这种人仍然存在!也存在需要10小时以上睡眠的人。基于人们不同的睡眠需求,我们引入了“睡眠中点”这一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只能表示人们的睡觉时间(并非入睡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时间彼此独立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早起型和晚起型的群体中,均是既有长时睡眠者也有短时睡眠者。人们也可以反过来看:短时睡眠者中既有较早时间类型也有较晚时间类型,长时睡眠者亦如此。
文化圈中广泛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起床晚的人睡眠时间较长。产生这种偏见是因为人们假定入睡时间是相近的。但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是错误的——即使在农业社会也是错误的!那么,入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我们的体内时间在夜晚发出的信号吗?当然不是,否则就不存在午睡了。入睡必然包含更多的含义。
本文摘自《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标题为编者所拟。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德】蒂尔·伦内伯格/著 张丛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