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有15分钟生活圈,乡村呢?上海请你构想乡村社区生活圈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21-01-19 14:2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眼下正值“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出发,进行社区及周边设施配套的“15分钟生活圈”概念,已在诸多城市付诸实践并深入人心。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十四五”规划的命题之下,如何为乡村生活做好相应配套服务,正是当下需要进行研判和统筹的重要事项,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一项具体实践。

上海市区周边也有大片乡野。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构建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以人民为中心,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着手编制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希望以此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宜居度和吸引力,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上海的乡村。

在目前正在编制的导则之中,规划者试图回溯乡村的初心,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和未来超大城市乡村新功能出发,设想了未来乡村的很多场景,希望全面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目标。

在此,规划编制者也请您分享对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想、期待和诉求。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填写问卷

关于乡村社区生活圈,可以有许多讨论角度。我们这里也希望能多多抛砖引玉。

上海乡村花田。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基底。

与城市相比,乡村最大的优势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上海的乡村,在未来的动态更新过程中,是否会保持或者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如果无法自发恢复,也许需要进行土壤修复等工作。如果说,自然荒野与人类社会需要相互协同,对当地的动植物等,也需要做些保育工作,使得人们能在闲暇时徜徉其间,并对下一代进行自然教育。若要在这个方向上有所作为,当下就要为相应功能准备好空间,如鸟类观测站、材料循环利用站、慢行绿道,甚至是垃圾分类设施,等等。

当然,也有人从城市前往乡村。毕竟,乡村地租相对便宜,密度相对低而宜居,有互联网及物流的支持,生活又不至于不便。在这类区域从事农业,可以做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以及一些特色手工艺品。倘若加上出色的运营,甚至可以使当地发展成电商村

上海不少企业来到周边乡村组织团建。餐饮服务是一项需求。

乡村相对与世隔绝,而且放松自在,适合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在日本,还有一些公司,把乡村作为办公空间。而在中国,乡村如果引入这类公司,尤其是总部,可能会对幼托、餐饮等生活配套,以及会务服务产生需求。但这些设施的接入,又不能干扰乡村本身的环境和氛围。现实当中,还需考虑各方如何平衡。

进一步说,对具有某种特殊禀赋的乡村而言,人们在此进行创业,也并非不可能。某项产业集群集聚的村镇,也可逐步成为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地

上海乡村田间是开展亲子活动和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乡村旅游是这些年来的热点。不同类型的开发主体,如本地乡贤外来企业等,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疫情时期,人们对周边游憩的需求更强。在公共服务层面,未来乡村的旅游休闲,结合郊野公园、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完善停车场、公共厕所、服务中心等设施。同时,在客流之下,还得做好民宿、农家乐等方面的管理和协调,使得销售本地农产品的农夫市集更有活力和可持续。

还有,人们一直谈论“智慧城市”,但无疑乡村也需要智慧治理。无论养老、医疗,还是文化、商业,以及基层的党建工作与社区自治,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这部分理念和策略应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为乡村带来方便,让相应的运营和维护变得可持续。这里也需要认真设想和讨论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水库村进行的“水Cool 2019田园实验”。

艺术家也时常会进入乡村,进行生动新鲜的创作,或是展开现场活动。这也使得乡村变成艺术教育的场所。由此,为艺术家工作坊、田野课堂及艺术展示和讲座,进行空间上的准备,应被纳入考量。而相应的本地活动,比如文艺表演、读书会等,对其进行场所规划也应是题中之义。

如前所述,未来乡村的人口结构和产业将进行更新。对留下的村舍邻里而言,也需要做好相关的人的工作。比如,需要促进睦邻交往、邻里精神,维护村规民约,以及提供老年助餐、教育,以及相应的便民服务等。这类社会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一系列场所营造

实际上,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中,这些命题都一再地被规划工作者提出和思考。而且,它们又相互穿插,彼此呼应。倘若您对乡村生活存有美好的愿望,那么,这种愿望具体是怎样的?在您看来,又该如何达成?我们眼下希望听到更多声音,希望请您加入我们的讨论。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