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月谈分析年轻男女“去婚育化”倾向:向功利主义婚姻说不

张翅 许晓青 何曦悦 俞菀 谢佼 邬慧颖/微信公众号“半月谈”
2021-01-17 15:17
舆论场 >
字号

在常规亲密关系中,男女双方从相知相恋到相爱相守,共同面对悲喜、承担责任。如今,这种传统婚恋叙事越来越无法打动一些年轻人。恋爱类网络游戏、“付费陪聊”“虚拟恋人”等网络情感产品的迅速兴起,给亲密关系找到了一种“捷径”——通过每个月付出少量金钱,就能获得来自网络不特定人的陪伴和慰藉。

这种更“省心、省力、省钱”的关系,折射出当下部分年轻男女的“去婚育化”倾向。传统婚姻制度面临的矛盾,也在网络语境中被不断放大。

从恋爱游戏到“纸性恋” 

虚拟情感产品折射“去婚育化”倾向

“恋爱不是游戏,但偏偏有恋爱游戏。如果你水平够高的话,可以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网恋。”这是一位网友对某款恋爱养成游戏的评价。

作为网络游戏的一种题材,恋爱类游戏正成为不少宅男宅女的心头好。玩家控制一名虚拟人物,并在其中体验一段虚拟的爱情故事。与恋爱类网络游戏类似,“付费陪聊”“虚拟恋人”同样让不少年轻网友痴迷。相关的内容在抖音等社交平台出现,获得大量网民的转评赞。“虚拟男友”话题还曾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热议。

网络情感产品的迅速兴起,给亲密关系找到了一种“捷径”。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服务超八成购买者都是女性。相比男性,女性对高频沟通、互动的需求更为迫切。

24岁的女性网友“止风”说,自己点“付费陪聊”服务,并不是为了追求恋爱的感觉,而是寻找一个倾泻情绪和负能量的出口。网友“瑶瑶不吃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条件合适的男友。“男生如果没房子,家里会不同意,我自己也不愿意和一个男生共同背负沉重的房贷,即使有感情也免不了分手的结局。”她说,“但又确实需要人关心,找虚拟男友,既能享受到恋爱的感觉,又没有负罪感,因为双方都知道恋爱是假的。”

男性则更倾向于有一个美好的承载感情的形象,对沟通互动需求有限。有高校教师观察到,学生中存在个别“纸性恋”,喜欢纸片人,类似手办人偶一样,赋予拟人化的情感投射。这个群体中,男生比女生多。

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 

传统婚姻制度走向何方

在结婚、离婚成本逐年走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缺乏期待,而近些年关于两性关系的负面舆论,更加重了不少年轻人进入亲密关系的顾虑。

传统婚姻制度的情感收益不断下降,难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向梅认为,就目前趋势看,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在下行,年轻人恐婚明显。“处于婚育年龄的人当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从小得到的呵护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应该一直被呵护,没有做好组织家庭、孕育子女的心理准备,加之生育成本、抚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压力影响了他们对婚姻的信心。”

消费主义的影响,通过互联网不断被放大,婚恋时间、金钱成本持续攀升。浙江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特聘专家陆琪说,从他接到的咨询案例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婚龄男女完全沉浸在游戏的圈子里,对现实中的婚恋和社交都不感兴趣。“现阶段出现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现象——恋爱程式化。各种社会化媒体和广告不断告诉你爱情是什么样子、你要为对方做什么,恋爱越来越复杂。恋爱成本过高,导致一些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彻底放弃了择偶这件事,对爱情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了。”

95后、00后对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感更加模糊。雨时花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关雨桐认为,人际关系是补充心理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与陌陌、漂流瓶等陌生人社交平台类似,“虚拟恋爱”提供了情感出口,可以满足95后、00后对人际交往和倾诉的需求。在她的从业经历中,不少年轻人模糊了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区别,更善于通过电子产品、游戏进行表达。而当他们真正走进现实社交时,往往会感受到强烈的阻碍与困扰,这造成不少年轻人社交能力较弱、普遍感觉孤独。年轻群体中抑郁症高发,与缺乏真实人际交往造成的孤独感密不可分。

另外,近年网上多见因情感纠葛,女性诬告男性“强奸”、男性以残忍方式杀害妻子或女友,这类案件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加重了青年对婚恋的恐惧心理。重庆一名律师分析:“一方面,类似重庆罗冠军这样的案件,会让一些男性对与异性交往顾虑重重。另一方面,针对婚内刑事犯罪、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措施落实不足,让一些女性对进入婚姻关系产生恐惧。同时,新婚姻法出台后,婚内个人财产划分更加明晰,有人觉得婚姻关系变得更倾向于情感束缚,而非经济保障。”

“传宗接代”“结婚生子”? 

传统价值叙事无力打动年轻人

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有机会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婚育化”折射出社会进步的一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个体会主动顺应社会主流,到婚龄就步入婚姻殿堂。现在比较开放,社会包容度高,年轻人不结婚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过去小。”史向梅说。

在亲密关系多元选择的大背景下,单一的“传宗接代”“结婚生子”等传统价值叙事,已很难打动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应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与人亲密相处的能力,降低对婚恋的过高期待或过低预计,让婚恋回归相依相守的“初心”。

借助社会研究机构的力量,培养专业教师团队。“现在很多大学老师连自己的婚恋关系都搞不定。”陆琪说,“真正需要的,不是教恋爱技巧,而是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目前,有专家正在设计这样的课程,计划针对大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网络直播。”

在法治引导层面,应加强年轻人的性心理教育,明确交往边界,尊重男女差异,避免因爱生恨、情难自控导致的过激行为。同时,重处婚内暴力等刑事犯罪,帮助女性摆脱“婚姻即牢笼”的心理恐惧。

(原题为《去婚育化:向功利主义婚姻说不?》,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期)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