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古根海姆的首席策展人,能否塑造多元愿景?

钱雪儿 陆林汉 小犀 畹町
2021-01-18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近日,内奥米·贝克维兹受任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副馆长和首席策展人,考虑到古根海姆博物馆去年受到的有关机构种族主义方面的指控,此次选择一位黑人策展人来担任其要职显得尤为特别。

在温哥华,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以树为灵感设计住宅地标。在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新作《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出版;青年艺术家刘溪子举办个展,描绘拉萨当下生活。去年澎湃新闻曾报道过的甘肃天水石节子美术馆再传消息,年仅56岁的艺术家、石节子美术馆馆长靳勒不幸逝世。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纽约|策展人内奥米·贝克维兹

受任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副馆长,将塑造多元的新愿景

内奥米·贝克维兹

近日,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任命内奥米·贝克维兹(Naomi Beckwith)担任该馆副馆长和首席策展人。古根海姆方表示,贝克维兹将在“塑造博物馆的愿景”上扮演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贝克维兹还担任着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策展人。

考虑到古根海姆博物馆去年受到的有关机构种族主义方面的指控,此次选择一位黑人策展人来担任其要职显得尤为特别。此前,在该馆担任首席策展人一职的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就面临种族主义指控,称其对2019年的一场巴斯奎特展览的黑人客座策展人进行了不公正的对待。虽然古根海姆的调查最终认为该指控“毫无依据”,但斯佩克特仍于去年10月卸任。

与此同时,古根海姆博物馆面临压力,需要解决员工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收藏更多少数裔艺术家作品,并面向更广泛的观众。馆方认为贝克维兹将“为博物馆提供包括万象的知识视野,与多样的观众分享”,并且“与博物馆增加普及性与包容性的目标相一致”。古根海姆基金会主席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说道,“内奥米·贝克维兹将充当我们策展团队催化剂一般的领导者。”

贝克维兹将于今年6月上任。从2011年起,她开始在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担任策展职务,并于2018年成为该馆高级策展人,见证了一系列探索当代艺术中身份议题以及跨学科实践的展览与出版物的诞生。(文/钱雪儿)

温哥华|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以树为灵感设计住宅地标,真能呼应人的尺度吗?

托马斯·赫斯维克

近日,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的新作发表——温哥华中心区双子塔楼将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新地标。

温哥华中心区双子塔楼设计草图

赫斯维克的新作以树作为灵感,在“群山”一般的裙楼上,两栋彷佛“树”一样的塔楼“生长”出来;外表皮结构彷佛“叶脉”一般蜿蜒,向外延伸,整体自上而下呈现收缩态。建筑师表示,“该地区自然景观,让设计逐步进入了一种有机的形式。我们希望避免传统的高层建筑类型,因为它使人感到陌生和脱节。以树为灵感,我们发现根的高低与树的顶部有直接关系,无论树长到多高。从树根的概念开始,我们提出了将垂直结构轻轻弯曲的想法,这些垂直结构将一楼的裙房与塔顶相连。”赫斯维克认为,传统公寓塔楼的设计很难与人的尺度产生共鸣。而这种弯曲的结构意图将建筑物的整体分解为人体比例,将其大尺度的外墙垂直划分为多段,亲近人的比例。

生于1971年的赫斯维克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3D设计专业,在中国,他设计过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以及“天安千树”等项目。赫斯维克被称为“鬼才建筑师”,他的作品总是以特别的外观而同时引发关注与争议。两年前,由他设计的纽约哈德逊广场的Vessel项目建成后便成为“网红景点”,与此同时受到不少批评,批评者认为它和纽约格格不入,不知道是“建筑、雕塑还是毫无实用价值的景观装置”。如今,他的“温哥华双子塔”又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有人怀疑其施工可行性,有人认为其建筑“徒有虚表”。对于这些声音,或许只有建筑建成后才能一见分晓。(文/钱雪儿)

上海| 文博学者郑奕

新作《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出版

郑奕

郑奕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耕耘于博物馆教育领域。新书《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可谓五年磨一剑,是她继《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后在博物馆学领域的又一成果,更是探索我国馆校合作、文教结合的开拓性、高屋建瓴之作。

《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

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教授所言,“博物馆教育正在被视为全社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彰显出巨大潜力”。在本书撰写中,作者始终遵循“直面问题、贴近实践、服务政策、深度透析”的基本原则,并以“制度设计”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中的关键问题及背后根源,且在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实现理论建构的突破,进而为各级各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证依据。从该意义上看,这是一本就“事”论“理”的书,也是一本汇聚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近百年历史以及国际成熟经验的、寻“规”导“矩”的书,以为业界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台阶作用,并主动服务国家文教战略需求。(文/小犀)

上海|青年艺术家刘溪子

以明快色调描绘的拉萨当下的生活

刘溪子

2020年8月,青年艺术家刘溪子受醍醐艺术空间邀请驻留拉萨,在那里观察,拍摄,最终以明快的色彩记录下了藏区生活。1月16日,刘溪子的个展“日光城”在醍醐艺术空间(上海)开幕。展览中既有拉萨的寺院与雪山,亦有亲切的城市生活。

刘溪子毕业于央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学院艺术系求学,并生活于加州和北京。其绘画受到伟恩·第伯、霍普、大卫·霍克尼等人等影响,追求着强烈的、明快的色彩。在她的创作中,“世界是平的”,她在各地捕捉不同地域、文明共有的心灵特征,亦用明快的,平面风格绘画展现着各地的风俗和各自的现代性。

甘丹,2020,布面丙烯

展览“日光城”以一小幅怀旧的街道开始,逐渐呈现出作为旁观者的她眼中的拉萨人文风貌与光影。作品《日光下的甘丹寺》则是以霍克尼式的视觉试验,从多角度描绘雄伟的寺院,同时也加入了艺术家看到的现代元素,如正在修复的建筑所特有的大吊车、绿网等。

作品《希望的田野》是山南贡嘎曲德寺二楼的风景,厚重的土地充满生机和喜悦;《无题》是拉萨某酒店大堂的景观,佛堂和苹果电脑和谐共存,也是今日西藏新的风景。这些都是真实的一面。

醍醐艺术空间负责人张俊彦告诉澎湃新闻,“很多当地的艺术家,包括别的地区去西藏的艺术家笔下的作品都很深沉,而她看到的是世俗、活泼的那一面,尝试用轻快的笔调描绘拉桑当代生活的一面。再例如,随着商铺的进入,西藏于早年逐步形成了一批藏装定制店,最早的店铺叫‘777’,后来山寨版有‘666’、‘888’,近几年随着旅拍的增加,这些店成为了每个到西藏的游客都很熟悉的店铺。”

刘溪子告诉记者,自己是以旅行者的角度去观察,“用一种新鲜感去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和感受。”

不拘泥于形式构成,刘溪子记录下的是传统信仰和全球化共存的今天的拉萨。(文/陆林汉)

甘肃天水 | 艺术家、石节子村村长靳勒

56岁逝世,原计划在疫情后举办石节子艺术节

靳勒()

1月11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讣告:艺术家、石节子美术馆馆长、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靳勒于2021年1月11日不幸逝世,终年56岁。

靳勒,艺术家,石节子美术馆馆长。靳勒出生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是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雕塑系本科,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

2007年他带领石节子四名村民前往德国参与卡塞尔文献展。2008年石节子村民全票选他为村长,他索性率领十三户村民成立了石节子美术馆。以石节子十三户村民命名的美术馆,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模式。靳勒想用艺术改变乡村,“改造农村,不仅仅是扶贫”。

近些年来,诸多长期的当代艺术项目,从北上广等大城市开始向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向乡镇转移的现象,是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闹生活,希望开始恢复新的农业生活方式相呼应的“逆城市化”现象,而石节子美术馆是一个典型案例。

2020年6月13日,靳勒的父亲,石节子美术馆海禄馆馆长靳海禄逝世,次日,澎湃新闻记者致电靳勒时,他曾说,等疫情影响结束后,美术馆还计划举办石节子艺术节,继续致力于交流乡村艺术。(文/畹町)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