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普 | 固体废物知多少?

2021-01-13 18: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也不断增加,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你知道什么是固体废弃物吗?它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处理呢?今天由小编带您了解一下!

NO.1

什么是固体废物?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

主要包括固体颗粒、垃圾、炉渣、污泥、废弃的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人畜粪便等。有些国家把废酸、废碱、废油、废有机溶剂等高浓度的液体也归为固体废弃物。

NO.2

固体废物的主要危害

产生量大,浪费资源

2018年,全国共有202个大、中城市向社会发布了2017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信息的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010.1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78.1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0194.4万吨。

精神伤害

当提及固体废弃物时,人们想到的便是脏、乱、臭、有害、有毒、危险等垃圾形象,引起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不良反应(不妨称之为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味觉污染、嗅觉污染和触觉污染),加之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危险,而且,现实中,因传统、意识、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地理等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又在人们身边发生,使得人们唯恐对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设施避之不及,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的"邻避效应"日益彰显,影响所在地的投资环境,给周边居民的荣誉、心理等造成精神伤害。

造成污染

未经处理的工厂废物和生活垃圾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分通过刮风进行空气传播,经过下雨侵入土壤和地下水源、污染河流,这个过程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NO.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土地填埋

土地填埋法是大量消纳固体废物的有效方法,也是最终的处理办法。它是将固体废弃物存储在相对封闭的设施内,且该设施经过防渗处理操作,通常设置在陆地上面。土地填埋法处理量大、管理方便易行、处理成本低及适应性强,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且土地资源宽裕的地区而言优势显著。

固废焚烧

焚烧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的固体废物高温处置技术,也是处理固体有机废物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它是将固体废物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最终转换成水与二氧化碳,经由净化操作后直接排入大气。该技术常采用全封闭模式,以规避污染物泄露,全面控制生活垃圾的气味与渗滤液,这与填埋、堆肥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固废堆肥

堆肥是指生物质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的过程。产物可用作肥料或土壤改良剂。堆肥技术处理成本小、操作简单、能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堆肥用于农田,改善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构成,同时增强土壤涵水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固废中可腐有机物含量高以及待处理生活垃圾产品的消纳能力强的地区。

固废处理处置新技术

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起步较晚,近些年在固体废物的治理与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固体废物治理整体水平偏低,处理处置技术还远不能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此,研究并开发费用低、处理彻底、无二次污染的新型清洁固废处理处置技术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中,已经涌现出许多高新技术如:热解法、厌氧沼气工程技术、共处置法、等离子体技术等。

NO.4

如何减少固废产生

尽量不用一次性签字笔,适量点菜有剩打包带走,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巾,尽量不买过度包装商品,合理处置使用过的电池,把废弃物扔到指定地点。

除了减少固废的产生,还能进行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对地球母亲的伤害,让地球环境更加清新。

为了我们的美好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来源: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

西双版纳发布

ID: xsbnwx

西双版纳发布

☆欢迎投稿☆

微信号:xsbnwx

主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

邮箱

xsbnfab@163.com

原标题:《科普 | 固体废物知多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