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大逃杀》到《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游戏背后的生存意志

2021-01-14 14: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MacroKuo 次元土豆

包括《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在内,以“活下去”为主题的生存游戏类作品中,比起刻画互相残杀的猎奇和残忍,故事重点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如何才能重新回归能够安心生存的日常、如何才能活下来的过程。

佐藤信介导演的漫改剧《弥留之国的爱丽丝》12月10日登录网飞后迅速引爆话题。

这部在全世界190个国家播映的电视剧不仅迅速获得了日本国内视听榜第一名,更是斩下12月14日的网飞电视剧榜世界综合第八名的成绩。

随着人气爆棚,改编自麻生羽呂在《周刊少年SUNDAY》上连载的同名漫画的该作也于12月24日公布了第二季制作的消息。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网飞主视觉,图片:网飞日本

作品中,主人公的有栖良平(山崎贤人饰)和朋友势川张太(森永悠希饰)、苅部大吉(町田启太饰)突然闯入了一个无人化的世界。

在被强制要求参加赌上生命的“游戏”的过程中,有栖开启了与在游戏中遇到的女主角宇佐木柚叶(土屋太凤饰)互相协作,拼力生存的旅程。

本片通过网飞这个全球播映的平台,实现了日语之外的多语言配音版本,主演山崎和导演佐藤也表现出了挑战世界级的日本产影视剧的决心。

凭借此片,山崎贤人的高颜值和气质也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一大波粉丝。

网飞账号中的山崎贤人,图片:instagram。

由于题材是玩家一不小心就会丢失性命的生存游戏,本作中的镜头可谓血腥、残酷,从客观上来说有很高的视听门槛。

然而,生存游戏在日本也是一个生命力长久的作品类型。那么,这一类型在日本是如何获得今天的地位和人气的呢?

01

作品类型的定位:演员的“登龙门”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存游戏类作品的影视化,它俨然成了偶像和演员们的“登龙门”。

比如在2000年电影《大逃杀》中,就孕育了柴崎幸、栗山千明、安藤政信等赫赫有名的演员,而片中主演的藤原龙也更是在其后的《赌博默示录》、《算计:七天的死亡游戏》、《死亡笔记》等生存游戏影片中坐稳了主角的位置。

藤原龙也在《大逃杀》中的主演角色就奠定了他作为生存游戏类影片主演的位置,图片:hsano。

从00年代末至今延续的生存游戏类影片中,更有《JUDGE/审判》(濑户康史、有村架纯)、《诚如神之所说》(福士苍汰、山崎紘菜、染谷将太、神木隆之介)等例子,都选用了当时最具人气潜力的演员。

因此使得原本较为局限的这一类型影片市场赢得了更多一般观众的关注。选用豪华演员阵容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也启用了这一策略,帮助它获得了今天的关注度。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华丽阵容,图片:网飞。

02

生存游戏流行的契机——《大逃杀》诞生的背景

《大逃杀》的全班照可以说是定下了以学园为舞台的生存游戏类作品的基调,图片:《大逃杀》。

类生存游戏型作品《3年A班》也是采用的类似视觉,图片:《3年A班》。

类生存游戏型作品《告白》也是采用的类似视觉,图片:《告白》。

就像《告白》和《3年A班》等作品海报与《大逃杀》的相似性所显示出的那样,追根溯源,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日本生存游戏类型作品是2000年的电影《大逃杀》确立的。

同名小说于1997年出版,也同时受到了日本及海外的高度评价。90年代末的日本正是以青年为主犯的凶恶犯罪增加的时期。随着泡沫经济坍塌,整个日本也蔓延起了一种不去努力往上争取就没法继续在世间存活下去的氛围。

而2000年电影版中北野武向学生们说的“人生是游戏。大家都拼命战斗努力活下来,做个有价值的大人吧。”更是直接形象地点出了这一气氛。

扮演教师一职的北野武在《大逃杀》里说:人生是游戏,图片:《大逃杀》。

电影《大逃杀》作为生存游戏题材影视化的里程碑作品,给之后的日本生存游戏类作品群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1999年美国哥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也促成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少年犯罪的空前关注,作为讲述中学生和同学互相残杀的《大逃杀》在这一趋势下也很自然地受到了其他国家的瞩目。

也正是随着这一潮流,好莱坞的《电锯惊魂》、《饥饿游戏》等生存游戏主题的人气作品系列才相继问世,并获得成功。

美国哥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录像,图片:courrier。

风靡世界的《饥饿游戏》也是生存游戏类作品,图片:screenrant。

03

生作为漫画、电影类型的确立

虽然生存游戏类鼻祖作品《大逃杀》是诞生于小说,然而由于其亚文化式设定与动漫有着较高的契合度,21世纪后这一类型主要是在漫画界获得了发展和普及。

沿袭了《大逃杀》的设定,多以初高中生为主人公、以学园为作品舞台的这类生存游戏类作品此后就开始大为流行。

同时,随着日本2000年代以后校园欺凌成为社会问题,同学之间为了泄愤而互相残杀、欺骗的故事也开始增多:《人狼游戏》、《信号100》、《朋友游戏》都是此类。

《人狼游戏》海报,图片:amazon。

当然,在另一面,像《赌博默示录》、《GANTZ》一类,除了初高中生以外,也会有其他各种年龄的角色登场的作品也有出现。

在类似《奴隶区:我和我的23个奴隶》、《人类卡牌》等的此类作品中,时不时还会展示出生存游戏中学生和大人之间所拥有的不同欲望倾向。

然而,俯瞰整个生存游戏类型,还是遵从了人类最原初的欲望,刻画出现实伦理所无法容忍的行为和其中的人性的作品人气更高,数量也更多。

可以说,对越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行为,人性就越想在创作中去进行再现和观察。此类影视作品也正是回应了这种欲望,将一个个残酷无情、匪夷所思的场景搬上了荧幕。

随着生存游戏类作品的发展和积累,无论是原作漫画还是其影像化的作品,舞台和设定开始愈发多样化:有时以小岛为舞台,有时候还会加入特殊能力和科幻要素,有时也会穿越至异世界,或者像《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一样将自己所在的空间异化。

类似《弥留之国的爱丽丝》,近年的这类作品中更加入了智能手机、APP等现代要素,实现了新的进化。

比如引入了社交游戏元素的《达尔文游戏》、探讨了网络上个人信息处理的《活祭游戏》、以Youtube型视频网站为主题的《死亡影片》等都是类似的例子。然而,不管外部的形式怎么变化,“如果没法完成游戏所提出的任务就会被杀”这个大规则还是一直占据了生存游戏类作品的核心。

04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扬名全球的理由——生存的主题

原本属于日本国内高门槛作品类型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会在日本之外也获得如此共鸣,正是因为她与过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高度评价的生存游戏作品的共同点——那就是将作品的价值放在了“活下去”这一主题当中,而不是“杀戮”本身。

《真实魔鬼游戏》,图片:amazon。

在近年生存游戏的宗旨和意义细分化的过程中,代替同学之间单纯因为憎恶而互相残杀,去挑战某种捉摸不透的绝对存在或是“命运”的故事开始逐渐增多。

《真实魔鬼游戏》、《诚如神之所说》、《寻找身体》、《地上100层~脱出概率0.0001%~》等都是这种例子。其实,虽然《大逃杀》表面上描绘的是同学之间的残杀,实际上主人公所面对的同时也是一种捉摸不透的大人的世界。

而以这种捉摸不透的绝对存在或是“命运”为主题的影响力最长远的作品大概就得数同人游戏改编的动画系列《寒蝉鸣泣之时》了。

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感刻画了“雏见泽症候群”这个传染病的本作会在这个随着疫情蔓延、中美对抗,理解和互助渐渐让位谎言和歧视的时代重新登上荧幕,不得不说很有讽刺和象征意义。

正在播映的《寒蝉鸣泣之时 业》实现了对当代社会的讽刺,图片:ta274435。

捉摸不透的绝对存在时而是某种非人的存在、时而是某种诅咒、时而又干脆是整个疯狂的社会。

可以说,《大逃杀》在这个意义上就不仅确立了生存游戏这一作品类型,更确立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性——不是“杀戮”而是“要活下来”的价值观。而《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也继承了这一主题。

《大逃杀》一开始就描写了被大人毫无道理地要求互相残杀后,拼力生存,主人公们一起成功度过难关的故事。在其续篇中,幸存的主人公们就为了破坏要求他们互相残杀的这个社会而奋起反抗。

可以说,包括《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在内,以“活下去”为主题的这类作品中,比起刻画互相残杀的猎奇和残忍,故事重点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如何才能重新回归能够安心生存的日常、如何才能活下来的过程。

通过这种过程所建立的羁绊正是国际社会关系紧张、危机重重的当下所急需的,也因此会超越国界得到共鸣和支持。

在《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诸多剧情中,描写了主人公之间背叛和和解的第三话尤其得到了关注。

这大概是因为,主人公和伙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互相对抗和痛苦折磨的这个剧情正中了当下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和思考。作品并不只是依靠猎奇残虐的描写,而是通过其中深厚的人情故事,才获得了如此高得到关注。

《大逃杀》中活下来的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在影片最后的涩谷街道上,图片:《大逃杀》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主人公三人组也从涩谷踏上生存游戏的旅程,图片:movie walker。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主人公三人组在第一话里穿行在人来人往的涩谷街道,这个他们即将体验生存游戏的街道也曾是《大逃杀》中活下来的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在电影最后隐匿在人流中的地方。

有栖也能追寻他的前辈们,再度踏上这个发誓会向BR法这个捉摸不透的系统复仇时所经之路么?

原标题:《从《大逃杀》到《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残虐游戏背后的生存意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