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家解读:三原11岁小学生可能是假阳性,确诊还要综合判断
华商头条客户端1月13日消息,三原11岁小学生无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旅居史,一次核酸检测报告为阳性,再次采集咽拭子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3名关联人员(其父母和河北石家庄返乡居民孙某某)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会不会是核酸检测不准确?有没有其他病毒导致阳性的可能性?还是这个小孩自愈了?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亚平教授认为这些可能性都存在,他还补充说假阳性的可能性也很大。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系统中繁殖,因此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判断是否感染,但是抗体检测、核酸检测都存在一定比率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断。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IgM和IgG抗体检测作为临床确诊标准。特异IgM和IgG免疫测定假阳性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试剂盒阳性判断值的设定,一些处于阳性判断值附近的弱阳性结果,很可能是假阳性;其二是患者标本中存在导致免疫测定假阳性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干扰物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是通过肉眼观察颜色有否来判断阳性和阴性,不存在阳性判断值的问题,但会存在不同检测者判断的差异。化学发光免疫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则需要设定阳性判断值,其较好的做法是通过测定大量的阴性人群和一定数量的已知阳性人群标本,采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阳性判断值,通常为假阳性和假阴性均较低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测定信号。因此,不可避免处于其周边阳性一侧的结果,会有一部分弱阳性其实际为假阳性。干扰物质有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内源性干扰物质一般包括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补体、因使用鼠抗体治疗或诊断诱导的抗鼠Ig抗体等,在日常的临床血清(浆)标本中,有相当比例的标本不同程度的含有上述各种干扰物质,从而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假阳性;外源性干扰物质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和标本凝固不全等。首先要注意避免出现严重溶血。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基团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酶的ELI-SA和CLIA中,如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则其在温育过程中会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底物反应显色或发光,导致假阳性。此外,标本在2~8℃下保存时间过长,IgG可聚合成多聚体,在间接法免疫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
与“假阳性”相对应的是“假阴性”,是指携带病毒却检测不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整个检测包括采样、运输、灭活、核酸提取、PCR反应等很多步骤,每个环节的错误操作都可能导致“假阴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刘向祎主任解释说,目前我们检测的“假阴性”结果,主要因为采集标本不合格。采用普通棉签肯定不行,要植绒拭子。无论采集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主要是采集病毒含量相对较多的咽部分泌物,反复涂抹,刮出足够的、包裹着病毒的上皮细胞。如口咽拭子采集,很多人张开嘴,采集人员没用压舌板,仅仅在口咽处一抹,采集就不正确。事实上,对标本采集,“核酸检测工作手册”做了明确规定:应当采集呼吸道标本,包括上呼吸道标本(首选鼻咽拭子等)或下呼吸道标本(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深咳痰液等)。其中,重症病例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根据临床需要可留取便标本。刘向祎特别强调,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诊断金标准。实验室检测永远是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和信息,而不是真正的确诊。
(原题为《三原11岁小学生可能是假阳性 确诊还要综合判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