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四五”时期中国要打种业翻身仗,中国农科院有六大部署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1-01-13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据中国农科院介绍,“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作物单产显著提升,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有力支撑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十四五”期间,中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农科院将有怎么样的部署?1月12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万建民表示,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十四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产品等方面部署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按照“强化收集保护,挖掘优异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创制战略种质、保障种业安全”的总体思路,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快建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研制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和表型精准鉴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建立基因型-表型数据库,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为建设种业强国和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的指示精神,面向现代生物育种重大需求,强化自主创新。针对生物育种原创性成果不足,重大基因缺乏等瓶颈问题,以农作物遗传基础科学问题阐析为主线,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农作物精准设计育种的遗传理论体系,支撑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第三、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以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为目标,聚焦我国种业自主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发不依赖受体基因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无外源基因无基因型依赖以及特异性强或广适性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组合诱变技术、新型育种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术、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准确识别跟踪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

第四、加强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

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粮食主产区,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多元化品种的重大需求;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为种植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第五、加快推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布局。

按照“巩固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对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种业创新实验室、南繁研究院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国家未来小麦设计、作物基因设计育种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作物科技创新打造重要的平台基础。

第六、加强生物育种产品研发,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加强对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的科普宣传力度,助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