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文化中心到黄金一条街,莆田市中心的变迁

2021-01-30 0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公元前30世纪初,苏美尔人出现在两河流域。他们建立神庙,发明楔形文字, 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在苏美尔,神庙曾是城市中心。5000多年过去,现在,我们的城市中心,是什么?

莆田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献路,如今黄金遍布,珠光宝气。这条路,作为浓缩的莆田,仿佛是一个微缩景观——代表着资本进入前后,浪潮的改变和城市记忆的转向。

这是一个三线城市,面对发展,如何处理过去与现在关系的故事。了解当代莆田,从了解这条路开始。

(全文共 14050 字,阅读约需30分钟)

在福建莆田,没有一条街,像文献路一样包罗万象——这里有最夺目的黄金店铺,消费动辄数十万,也有两处烂尾工程,在这里沉寂。

莆田文献路上的黄金珠宝店(图源莆仙佐佐)

文献路上“烂尾”的文献国际广场项目

在这条路上,妈祖信徒在每年正月最后一天的晚上,用上千盏红色烛火将夜幕点燃,而不远处的基督教徒,则在教堂内唱响赞美诗;这里的夜晚,总是金碧辉煌,但金碧辉煌之上,便是老旧的建筑。

文献路文峰宫“尾暝”点烛山仪式上,妈祖信徒点燃蜡烛(图源莆仙佐佐)

文献路街区,基督教徒在的教堂内忏悔、唱赞美诗

文献路总是不断在变,这里曾仿照上海南京路建起步行街,后来步行街拆除通车,地下则被挖成防空洞;这里不再有步行街,但怀旧的莆田人,总是难以忘怀地把这里称为“步行街”。

莆田文献路步行街(流星蝴蝶剑摄)

步行街拆除后,莆田文献路尘封的地下

这里有莆田最古老的建筑与街区,曾经生活着最有风骨的一批莆田人;这里也有全莆田最符合外国人口味的星巴克咖啡,一个加拿大人在星巴克的一个下午,可以收获5个中国女孩的搭讪。

文献路爱国民医陈展如故居里,陈展如的儿子陈文波先生在他的祖屋中

文献路星巴克里,加拿大人迈克一个下午能收获5个中国女孩的搭讪

这条有千年历史的路,总是车水马龙。这里盛产反义词、财富故事,也是城市失落者的异乡。这里生产繁华与梦想,也承载着记忆与迷茫。这里,像一位外表任人打扮的老者,见证着一次次城市潮水的涨起与退却。

这里,是莆田荔城区文献路——一个三线城市的市中心。

莆田文献路古谯楼

个人的故事,总有诸多差异,但街道,是人们把生活放进去的地方。这条街,作为浓缩的莆田,其中的时代况味、变化与曲折,既有鲜明的莆田特色,又富含时代况味。

莆田文献路古谯楼前

莆田文献路街景

文献路,黄金与烂尾同在,历史和现代同在。这里,无疑是进入一个五环之外的三线城市,最好的切口。

▍寻找美女的直播客

2019年中秋节前夕,一位20多岁的男子,拿着手机,走在莆田文献路上,寻找美女。 

他的打扮很奇特,每当他经过人群时,人们总是会回头望他。他背上背着一个小葫芦,两个红点涂在他的颧骨上,这让他看起来像个人形皮卡丘。

他是一名直播客。

他拿着自拍杠,看着屏幕中的自己,走在霓虹闪烁的街上,嘴里念念有词。

“各位老铁们,现在我在莆田步行街上,给大家寻找美女。”

他四处张望着,发现街上的行人,与他的想象并不相同。行人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其中还有不少是老年人。

“为什么莆田市中心的美女这么少?大家别急,我再找找。”

在经过一家黄金珠宝店时,直播客停下了脚步。为了拉拢顾客,不少黄金珠宝店的服务员,正站在门口。

直播客发现了黄金店前的美女

黄金店的营业员们,化着精致的妆容,穿小短裙,脚踩黑色高跟,身着统一修身制服,年轻靓丽。背后,橱窗里的黄金闪闪发光。

直播客感到有点兴奋。他拉着黄金店里的美女,向屏幕中的网友打招呼。美女羞涩地笑了起来。

直播客让美女与网友打招呼

打过招呼后,直播客继续向前走。

他发现,在莆田市中心的这条街上,偶遇美女的高发地,就是在各大黄金珠宝店门口——黄金珠宝店里有最炫人的黄金和这条街上最靓的女人。

 

文献路黄金珠宝店

莆田文献路上,共有黄金珠宝店铺20多家,数字不足以说明问题。

他们占据着街上最黄金的地段和最大的店面。其中,位于十字路口的“华昌珠宝”营业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对面的“六六禧珠宝”,营业面积达1480平方米,因为平面图形似航母甲板,被称为“航母旗舰店。”

位于文献路新街口的六六禧珠宝

于是一部分莆田人,把黄金珠宝店云集的这条文献路,称为“金街”。

文献路黄金珠宝店 

曾经,文献路这条最繁华的商业街店面,属于服装店、婚纱店与购物商场。但如今,黄金店,高歌猛进,一路攻城略地,满街尽带黄金甲。

“占据莆田市中心的,为什么是闪闪发光的黄金?”这是悬挂在众多莆田人心中多年的疑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献路一带是莆田气质的展现。这里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为黄金一条街,大体上反应了多数市民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等的变化。”莆田文字工作者陈建雄说。

莆田市中心的转型,是一部混合着方言、钢筋与黄金的地方史。文献路,仿佛是一个微缩景观——代表着资本进入前后,浪潮的改变和城市记忆的转向。

2020年,在莆田文献路黄金珠宝店参与抽奖的老人们

▍文献路与“文献名邦”

文献路之于莆田,如同长安街之于北京。

文献路东西走向,是莆田的重要交通干道。“文献街历史悠久,是兴化城里的一条老街,自宋代起就有衙门设在这里。”莆田文史专家萧亚生在《兴化古城寻踪》里写道。

(兴化古城(兴化为莆田旧称)地图  图源《兴化古城寻踪》 划线部分约为文献路位置)

文献路,这是一条被层层记忆覆盖起来的街道,几代人的生活在此重叠。

1946年春节,是莆田全城欢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当莆田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时,正月初三下午6时,一个6岁男孩玩着鞭炮。

突然,炸开的鞭炮飞入了文献路文峰宫前一个青果店的水果筐中。

火星点燃了藤筐,火势迅速蔓延。

当大火烧到莆田城内规模最大的京果店,遇到店内备货充足的蜡烛、火油、花生油、纸张时,“爆炸声响成一片,一瞬间,火光冲天。”

猛火瞬间冲过街道,火球喷入“玉田酒店”,引发白酒仓库爆炸—— 一声巨响,文献路两边街道瞬间成为一片火海。(据《兴化古城寻踪》记载)

附近的居民,绝望地用脸盆、水桶盛水灭火,但收效甚微。红色的火苗,照亮了黑色的夜空。文献路,陷入一场熊熊烈火之中。

从入夜到次日拂晓,这一场大火,燃烧了近12个小时。在大火中,化为灰烬的,除了100多间老字号商铺,还有莆田曾经的“门面”——“文献名邦”木牌坊。

“文献名邦”木牌坊位于文献路中段的县巷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两宋期间,莆田曾出过1026名进士,全国录取的进士中,每39名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文风炽盛的莆田,被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于是,明嘉靖十年,“文献名邦”牌坊在莆田市中心被建起来,这也是这条路之所以被称为“文献路”的由来。

但文献名邦坊仅立了31年,就被入侵的倭寇烧毁。

倭寇在莆田放火、屠城,自此之后,莆田元气大伤,莆田科举进仕再也不复往日盛况。

但倭寇离开后不久,莆田乡绅们就重建了“文献名邦”牌坊。

莆田人多、地瘦、田少,当时的乡绅们明白,“文献名邦”,是那时莆田人“认同感”的来源。对于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政治中心的莆田来说,重建“文献名邦”牌坊,是对往昔荣光的纪念,也是一种对本地记忆的重新确认。

然而,1946年的一场大火后,“文献名邦”牌坊被焚。

这场大火仿佛是一个截断:大火之前,文献路遍布文物古迹、名人故居、老字号商铺,是一条往昔之路,荣光之路。大火之后,文献路,需要在一片废墟中重建自己。

但那时候的莆田,却没有什么可以打得响的“招牌”,再也没有什么“认同”,可以维系住莆田人。自清初政府对莆田沿海开始“截界迁民”后,莆田这片土地,如同海边的沙地,被淹没在一股又一股浪潮中,“文献名邦”成了一个被虚置的背景。莆田陷入长久的沉默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莆田新娘(资料图)

弹棉花的莆田人(资料图)

榨甘蔗的莆田人(资料图)

直到改革开放后,作为莆田市中心的文献路,依靠经济的复苏,才又一次有了活力。

“乡下人对城里很向往,好奇。文献路,是莆田中心的中心。”海女说道。海女是莆田秀屿区平海镇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她离开了位于海边的家乡,来到莆田一中初中部读书,那是她第一次进莆田城。

“经过文献路上的古谯楼时,感觉这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红色的外墙,高大的城楼,红灯笼连着红灯笼,墙上用美术字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我抬头看,真像天安门啊。”

位于莆田文献路上的古谯楼(图源莆仙网)

“城门前,穿绿色、蓝色的确良衣服的人们骑着自行车经过,小摊小贩在古谯楼对面的十字街里摆摊,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扁担、锅刷、方糕、摇篮、竹椅……记忆里的那条街,总是人声鼎沸。那时候,我的母亲,常常托我买在乡下买不到的东西,这里就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1989年,海女嫁到了文献路古谯楼后的鼓楼里36号。那时候鼓楼里一片片的古厝、小阁楼、红砖房,紧紧挨着古谯楼。

1989年改造前的古谯楼街区 (图源网络)

画家徐学仕笔下旧城改造前的

莆田古谯楼与文献路街区风貌

1991年,文献路街区经历了莆田的第一次大规模旧城改造。

1991年的莆田旧城改造总结  ( 图源《莆田建市十周年巡礼》)

旧城改造中的莆田文献路古谯楼片区(图源看莆田)

“房子要拆,大家都很不舍。还记得拆迁时,奶奶站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瓦片一点一点被掀掉,房子轰地一声倒掉了。”海女回忆道。

1991年,莆田旧城改造中,挖掘机开进文献路古谯楼片区(曾炳麟摄)

随着旧城改造的挖掘机进入文献路鼓楼里,莆田的文献路,一脚迈进了90年代。这是一个舞厅、bb机、大哥大和建设齐头并进的年代。

人们来不及怀旧,就开始拥抱新时代。90年代初,文献路这个莆田的“上海滩”上,开起了十多家舞厅——太子舞厅、白天鹅、白云、金蔷薇、阿里山舞厅……

莆田舞厅(郑喜扬摄)

在舞厅五颜六色的灯光里,音乐响起来,流过去,在黑夜与音乐的交界处,那个时代,最时髦的莆田人,用激情的步伐挽回过去禁忌的损失。

慢三、慢四、华尔兹、国标舞、恰恰……只要2块钱,就进入舞厅,能度过一个抒情的夜晚。在多年之后,即使已是中年人的他们,在听到一些舞厅金曲时,隐藏的身体记忆依然能让他们跳出和广场舞大妈们决然不同的舞步。

“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追月的彩云也知道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天上的星星也了解我的心我心中只有你"

……

“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的歌声像一张旧船票,听到的人,也许还想登上那艘通向过去的客船。

从歌舞厅跳完舞出来,有时,人们会听到莆田新街口的苏式钟楼上传来整点报时的钟声。那时黑夜里的莆田,是寂静的。人们一头扎进黑夜里,已经拆除的钟楼、舞厅和饭店,没有为那个时代留下可靠的物证。

”夸父钟楼“位于莆田文献路新街口,是曾经的地标建筑(摄于1987年 图源《新光旧影话莆田》)

在文献路上曾很出名的鼓楼饭店已拆除(图源网络)

“上世纪末,这条街遍卖传呼机和大哥大,公用电话亭林立;品牌服装店也挺多,古谯楼后,有家耐克的店,钱包瘪,看一次便幻想一次。”郑智勇回忆道。

在《谢谢你的爱,1999》的歌声中——千禧年来临了。

2001年,莆田开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些重大项目加速建设。

在文献路上建设“步行街”被提上日程。这是一个仿照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建设起来的工程。

这一年,是莆田建市的第18年。刚刚过完“成人礼”18岁的莆田,迈出了向大城市学习的一步。

立在文献路步行街接口的石牌(图源网路)

2001年10月29日,文献路步行街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1月30日,文献路步行街竣工。

竣工仪式上,文献路花团锦簇,人山人海。

2002年1月,文献路步行街举行竣工仪式,这是当时莆田的一大盛事( 图源《兴化古城寻踪》)

文献步行街建成后,迅速成为莆田男女老少的休闲娱乐广场。当时,逛街,去步行街已是众多莆田人的共识——“没去步行街就不叫进城”。

那里有莆田时下最流行的服装店、美食、商场、唱片行、音乐喷泉、露天电影……一切都是新鲜的,热气腾腾的。

文献路步行街(图源莆房网)

那时的步行街古谯楼前,有一个音乐喷泉。每到黄昏时分,夜幕慢慢降临时,喷泉总会从地上,喷薄出来,在夕阳中,夜色里,形成一道彩色的水幕。喷泉前,音乐和水交织一起,周围慢慢缩小,缩小,水花升在空中,端坐在一切的顶端。

夏夜,小孩子们冲进喷泉的水里,玩水,玩得浑身湿透,欢天喜地。他们欢叫着,跐溜一下跑进去,又蹦蹦跳跳地跑出来。还有的人们,就站在喷泉旁,围成一个圆形,漫无目的地看水,听音乐,一首又一首,像是夏天永无止境。

众多市民在观赏莆田步行街的音乐喷泉(流星蝴蝶剑摄于2005年)

喷泉的地下,埋着发光管,红色、绿色、蓝色、黄色…于是,水花也变得五颜六色。这一切对于那时的莆田人来说,都是新鲜的刺激。光啊,水啊,在晚风吹拂的夏夜里,给没有河流流过的莆田市中心开了一个小小的抽屉。

众多市民在观赏莆田步行街的音乐喷泉(流星蝴蝶剑摄于2005年)

音乐喷泉也不总是开着的,夜晚,音乐有时突然响起,水柱升高,这是逛步行街的人们的一个意外奖赏。

“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音乐喷泉并没有很高级,但是真的承载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音乐喷泉的水,随着音乐,一跳一跳的,特别激昂,特别振奋人心,好像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个喷泉,就像是莆田的心脏。”在文献路附近住了28年的市民曾希尧回忆道。

夏天,市民在步行街上观赏音乐喷泉(流星蝴蝶剑摄)

2002年的夏天,曾希尧记忆犹新。那是步行街建成以后莆田经历的第一个夏天。那年,世界杯在日韩举行,中国队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圈。步行街国货商场旁边,有一个电子大屏幕。这是一次不用熬夜的世界杯,人们从家里出来,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干脆直接坐在地上,喝着啤酒、可乐,围坐在电子屏幕前看球。

当年的世界足坛,正迎来巨星璀璨的黄金一代——法国的齐达内、西班牙的劳尔、英格兰的贝克汉姆、葡萄牙的菲戈、意大利的托蒂,每一个都是扛鼎式的人物,但都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中国队,则在与巴西的比赛中被踢成0:5。一名莆田球迷,在中国队出局后,流下了难过的眼泪……

足球黄金一代(图源网路)

曾希尧对足球并不感兴趣,但文献路上的氛围吸引了她。“看露天球赛,是一件特别放松的事,那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手机,大家坐在步行街上,没有低头族,都在抬头看球,气氛特别好。即使身边坐的是陌生人,也感觉挺亲切,觉得整个人被包围了。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很放松,很自在…一切都是新的,很多人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2008年,刚刚大学毕业回莆的大学生莉莉第一次逛步行街,也正是在那个国货旁的大屏幕上,她第一次看到了漫威起死回生的电影——《钢铁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钢铁侠,从一个健康富有的花花公子被抓到沙漠当囚徒,心脏必须安一个圆形起搏器才能存活。”

步行街收藏了很多莉莉的第一次。在步行街,她第一次看到跳街舞的少年练习Breaking。“他们好大胆,敢在光天化日下跳舞,很羡慕也很佩服他们。”

当时的文献路步行街,是莆田的潮流前线,新鲜事物以步行街为中心,向莆田四周辐射。

文献步行街人流如织(图源网络)

在步行街上,有一个吉马唱片行。这是当时莆田最大的唱片行。

吉马唱片行的橱窗上,总是贴着当下最流行的歌手专辑海报:周杰伦、王力宏、陶喆、SHE、孙燕姿、萧亚轩、林俊杰、张韶涵、潘玮柏——那是华语乐坛的鼎盛时代,几乎每个月,都能听到如今被奉为流行经典的新歌。

已经消失的莆田吉马唱片行没有留下清晰的照片,只有高糊图(图源网络)

歌手发行唱片后,专辑迅速在位于莆田市中心的吉马唱片行上架。那时的吉马唱片行前,放着一个大音响,于是,每一个唱片行的行人,都会被歌声包围。

Super StarS.H.E - Super Star

笑就歌颂一皱眉头就心痛我没空理会我只感受你的感受你要往哪走把我灵魂也带走它为你着了魔留着有什么用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每天,在中山中学上学的曾希尧总会穿过步行街,经过吉马唱片行。她回忆道,走在歌声里,看着街景的感觉很美好,很热闹,很快乐。流行的潮水,刚刚涌来,后来者可能很难体会当时莆田人的心情。如果说,80年代的文学社科启蒙,进入的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世界,那么千禧年代后莆田步行街的建立,则使莆田的普罗大众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物质的丰盛。

文献路步行街(图源莆房网)

“精品店、服装店,挤满了少女和妇女们,快乐地在试衣间试衣。很多女人会把现金塞在脚底或脚踝边。每一家店结账时,都要挤来挤去,店门口挤满了等待的父亲或丈夫们。整条步行街,什么店都有,每个橱窗,在小学生的眼光里,大概就和现在走在南京新街口看一连串的channel 、LV是同一种心情。”生于1997年的林润回忆道。

步行街拆去时,林润才12岁,但这条街仍然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隔十年,他依然记得这条街上许多消失的店的位置与名字。“比如古谯楼附近的一排店面,依次是曼德夫快餐店、流星站、黑妞服装店。“

林润记忆里的曼德夫快餐店、流星站饰品店(图源莫小兮)

”后来,步行街中段的位置开了一家面积蛮大的三福,培育了我们对‘快时尚’、‘杂货’的最早体验。年轻的哥哥姐姐们常常说起 ,“走吧,去步行街买衣服!”他们喜欢的大致就是“以纯”、“森马”、“美特斯邦威”、“ 潮流前线”这些当年响当当的牌子。突然想到,那还是个一张红钞票可以用很久的年代。”

莆田文献路上(流星蝴蝶剑2005年摄)

当时,在莆田四中读书的柳虫子常常和同学在周末时,在步行街上消磨时光。“那时候,我们就坐在街边的花坛上,吹风,看人来人往,经常什么也不买,也觉得很快乐。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疯女人,常常在步行街上走来走去,人们也没有觉得很异样。在这条街上,总有新奇的东西,大家见怪不怪。”

“文献路步行街这是一条有延展性的的街道,步行街如同一棵树的树干,树干之外,还有许多小巷,像树木的枝枝蔓蔓,延伸开来,人们在步行街上逛,有时,也去小巷里,这是文献路步行街区开阔的地方。”柳虫子回忆道。

文献路旁的县巷(小团摄)

步行街旁的十字街,隐藏着很多地道的小吃。清晨,最早苏醒的,是早餐店。天还没亮,店主们拉开大瓦数的电灯,在小店里蒸煎包、做锅边糊、炸油条、煎煎粿。那时,四周一片深沉,车声、人声都在上一个白日里隐去了,小吃店的店主们沉默地做事,手指翻飞,切菜的笃笃声、煤炉上的水汽的呼呼声,让黎明到来前的夜,变得更加寂静。热气升腾的白色水雾和煤烟,飘在小巷里,把店招笼得更旧了。

莆田锅边糊配油条(图源网络)

将近二十年过去,小燕依然记得上初中时,在这里吃东西的情景。

“求生煎包店的煎包两面金黄,醇香酥脆。锅边糊是一对夫妻在做,一碗热气腾腾的锅边糊,荡着芥蓝菜和豆芽,很开胃爽口,再配上一个油炸鬼(油条),满足。”莆田人吃小吃,讲究“味”与“水”的调和。木兰溪畔长大的人们,对汤汁,有一种刻在胃的迷恋。

食客在求生煎包铺前排队(Jason9801摄)

 

求生煎包(图源网络)

那时候,繁盛的文献路步行街,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开店,其中有一个台湾人。这个台湾人开的店,店名倒也直白,就叫“台湾大碗面。”据小燕回忆,台湾老板礼貌、热情,长得三大五粗,一碗面比脸还大。“面粗,很Q弹,上面铺着牛肉片、两只虾、半个卤蛋,汤底是很鲜的大骨汤。”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台湾老板没有再开店,小燕也很久没有再去十字街了。每当回想起在那里吃小吃的情景,她都会想起过去那个一份小吃就可以熨贴人心,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当时的文献路街区,所有阶层的人各得其所。这里欢迎消费,但也不拒绝闲逛,高收入人群可以在商场里买到心仪的衣服,没有收入的学生也能和朋友们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一个夜晚。这是千禧年后的物质启蒙期,对人们展现的脉脉温情。

那时的步行街上,没有车声,只有热闹的人声、音乐声。街道上,绿树、鲜花、喷泉和近2米的盆栽,让这条街,有了微妙的节奏感。

人们在国货里购物,在花坛上乘凉,在喷泉边观看,在街道上闲逛。这里收藏着许多莆田人的假日时光。

文献路俯瞰(图源莆田小鱼网 )

很多人以为这一场流动的盛宴将永不停息,但文献路作为莆田的核心干道,这里总能最快地捕捉时代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回忆显得像过了日期,却还没撕去的挂历。

▍“人”让“车”

2011年2月27日,刚刚过完“头牙”的第四天,凌晨五点,文献路仍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文献路“鞋柜”店铺的门口突然发生塌方,地表陡然下陷,一声巨响划破了宁静。

约2个月后的4月25日,仍然是在文献路上。晚上8点30分,位于文献路中段的“大唐饼业”店铺,店内长约5米、宽约3.5米的地板几乎全部陷落,店中一名女员工掉入坍塌形成的大坑中。

文献路大唐饼业突然塌方(图源海都网)

“哗啦啦一声巨响,就像地震了一样。”大唐饼业老板李先生回忆道。塌方后,原处黄金位置的大唐饼业停业数年。

无独有偶,依旧是两个月后,依旧是文献路,6月24日下午4时许,“忠明干货”店铺门口台阶发生8平方米的塌方。事故发生时,一名小孩正好经过,跌落坑中。

文献路频频发生塌方,并非巧合。2011年的文献路下面,正进行一项“大型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地下商城项目——‘地一大道’。”

莆田文献路地下的“地一大道”施工图(图源莆田晚报)

2009年12月起,步行街开始拆除,文献路面开始通车。

至此,承载着诸多回忆的文献“步行街”已成为了历史。

准备施工的文献路(图源小黄牛)

文献路步行街的消失,是一个被缓慢接受的过程。当地砖被一块一块撬开,盆栽和绿树被移去,道路恢复通车后,人们要去逛街时才发现,原来步行街不在了。那一场千禧年代露天的流动盛宴,收尾了。

莆田网友“奔跑吧兄弟”回忆步行街拆除时的心情

很难想象一部分莆田人会对这条街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对这条街的感情,展示了一个前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热情。

在外地读书,春节回家的林杰,会怅然若失地想起全家人在步行街逛街的从前;在仙游读书的陈娟娟,还会怀念那时周末与同学在步行街聚会的时光,在步行街附近上学的曾希尧,在台风天时,总会担心步行街上的树木会不会被风刮倒……

文献路步行街,这是一个“人”的空间。人们在这里步行,一切的设计,都沿着“漫步的人”展开:商铺、花坛、喷泉、露天电影、小吃店,古街巷……

当一个空间温情地观照着人的昨天、今天,人,自然也会赋予它生长性。这种生长性,就是记忆。在文献路步行街,在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中,记忆形成了。

这种基于多元空间生长的记忆,使得一代人,形成了对莆田城市失落已久的“认同感”。

步行街俯拍(图源莆田小鱼网)

步行街从2002年建成到2009年拆除只有短短七年多,但已在诸多莆田人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步行街虽然已不在了,人们依然称文献路为“步行街”。

高中就读的莆田一中的阿九,在担任莆一中“蒲钟文学社”社长后办的第一期杂志的主题《小城故事》,就是关于被拆除的“步行街。”

 

阿九和莆田一中学子在《蒲钟》杂志社上写的关于步行街的回忆

阿九在文章中写道:“步行街不再是步行街了。几乎与之同时,它撤回了对我施展过的所有魔法。”

“从前,节假日中的步行街总克制不住它肚里爆炸式的音乐,置身其中,常常觉得脑袋都被鼓胀起来,但还是很妙。一家人走在一起,在热闹的街头暂忘却工作、学习。没有什么比‘步行街’三个字更令我动容,后来,我才明白,在乎一条街,实在是为了一些人、一些渺远的记忆。毕竟在曾经,逛步行街几乎构成了我和妈妈相处的全部,也是我们心照不宣的习惯。”

莆田一中学子阿九关于步行街的回忆

莆田一中学子“Jz”在《蒲钟》杂志上写道:“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爸爸妈妈带我去步行街,不知道步行街是什么概念的我总是咿呀着:‘坐车车,坐车车。’古谯楼下那一辆辆儿童车,交上一定租金后,我总是喜欢手动绕着古谯楼一圈圈地开车,一次次追上走在前面的爸爸。尽管路边的小店不时传来顾客与商店老板讨价还价之声,但古谯楼之下,少年的眼里,总是有到达不了的前方,总是有无数次被超越的爸爸。”   

 

古谯楼与文献路步行街上的行人(流星蝴蝶剑摄)

一位网名为“流星蝴蝶剑”的莆田市民,在“莆田步行街——记忆中的时光” 老照片征集活动中,上传了他在2005、2006年拍摄的步行街老照片。

他用着500万像素的相机,拍下了步行街上看喷泉的人们、店铺、树木。

流星蝴蝶剑拍摄的文献路步行街部分图片

流星蝴蝶剑的留言

文献路步行街,不仅是一条商业街,人们把记忆放在这里。如今,这些记忆,从2009年起,就被折叠在了文献路的深处。

城市就像一个“象棋盘”,2009年,则是一个“大军压境”的年份。

当那时的莆田人还在文献路步行街上,感受“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文献路之外的汽车,正像象棋里的“军吃兵”一样,在城市里穿梭、繁衍、扩张。

莆田的汽车保有量,从2006的23.3万辆,飙升至2009的36.8万辆,城市开始变得拥堵。

在媒体报道文献路步行街拆除时的新闻时写道:“因文献路步行街地处莆田交通干道,地上恢复通车,地下开发商城,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区域繁荣。

事实是,不止是因为堵车。

200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二年。

2008年金融危机(图源网络)

2009年的《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蔓延,外需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严峻的挑战中,莆田沉着应对,抢抓机遇,逆势奋起,力挽狂澜,全力保增长…”

2009年《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此背景下,莆田需要好项目,大项目。投资22亿元港币,目标创税3-5亿元的“地一大道”进入视线。

于是,“文献步行街”拆除,“第一大道”开建。

这揭开了城市“人”让位于“车”,“城市认同”让位于“资本项目”的序幕。

▍ “逛地下步行街”

“地一大道开发地下商业城,莆田人民将正式迎来一种崭新的生活——逛地下步行街,享受365天全晴天步行街设计。”“地一大道”项目宣传语上写道。

莆田地下商业街实拍(图源莆房网)

像当初向上海南京路学习建起步行街一样,这一次,莆田依然向武汉、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大城市学习,引入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在文献路地下开挖——该项目战时可做人防工程,平时可做地下商场。

莆田文献路地下的“地一大道”施工图(图源莆田晚报)

地一大道开发商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随着‘地一大道’布局全国的创举,中国正在填补一项空白,创造一种商业模式。”

据《时代周报》披露:地下空间属于产权盲区,未被划为房地产开发,该模式能避开房地产业诸多法律法规及税收等政策的限制,也无须缴纳土地出让金及土地增值税,还能豁免物业税。

由此,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的“人和商业”得以飞速扩张,并成为内地最大地下服装服饰批发及零售商城。

2005年-2007年,人和商业毛利率达73.8%、76.6%和77.9%,净利润率达18.3%、29.8%和72.8%,把万科、碧桂园等大型地产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志得意满的人和商业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戴永革(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但没有想到的是,从2009年12月开工至2012年1月开业,只有1.2公里的莆田“地一大道”一期工程,修了2年。

施工中的文献路(图源莆房网news)

“今天挖,明天补,文献路上,灰尘漫天。”市民李梦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

施工期间,文献路事故频发。为了开凿地下商城,路面土方堆积,影响了文献路沿街商铺的形象,文献路人气大减。

“文献路像是从‘白雪公主’变成了‘灰姑娘’。”

施工期间的莆田文献路

施工队在莆田核心商业街的地下施工时,地上,却换了人间。

当人们回忆起莆田延续千年的核心商圈文献路的变迁时,会发现,2010-2012年,是关键性年份。

莆田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2011年,莆田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速居全省第二;人均GDP同比增长32.8%,大幅超过往年水平。

2011年莆田GDP增速是2010年的1.85倍

同时,莆田房价从2009年的5000元一平方米,上涨至2013年的近10000元一平米。

 

2009年至2013年,莆田房价翻了一番,2009年,是步行街拆除的年份。同时也是各大商业地产项目起步的年份(图源莆房网)

莆田商业地产竞争开始加剧。

时间就是金钱,谁抢占了先机,谁就抢占了市场。

莆田万达,用17个月零9天的工期,完成了5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的施工。“不仅在莆田没有过,在万达内部也是特例”。万达莆田项目总经理彭轻尘说道。

 

莆田万达广场(图源莆房网)

2012年12月15日,万达开业。五层高的万达广场人潮涌动,蓝绿色的玻璃外墙闪闪发光。即使是冬天,也阻挡不了莆田人的热情。

当天,30万人次涌入万达。门口400米的路程,需要挪动半个小时。莆田交通堵塞严重,甚至需要交通管制。

莆田万达开业当日,30万人次涌入(图源《湄州日报》)

诸多莆田人第一次在本地见到了zara、优衣库等国际品牌,也见到了万达董事长王健林。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莆田万达开业仪式上致辞(图源莆房网)

莆田人的购买力是惊人的,万达开业首日营业额,就达到了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

图源网络

当王健林穿着黑色西服,意气风发地在莆田开业剪彩时,“地一大道”开发商“人和商业控股的戴永革则满脸愁苦。

他在莆田市中心的“第一大道”,生意冷冷清清。

2012年元旦,位于文献路地下的“地一大道”终于挂上红灯笼,静悄悄地开业了。

2012年元旦,建设了2年的地一大道开业(图源莆房网)

“地一大道品牌档次不高,通风差,气喘不过来,下去五分钟就上来了。”“逛地一大道是拿生命在逛街,里面化学气味很浓。”市民在莆田小鱼网上纷纷吐槽。

开业时,逛“地一大道”地下步行街的人们(图源莆田房地产信息网)

市民在逛地一大道(图源莆田房地产信息网)

与文献路步行街相反,“地一大道”并非一个人性化的空间。

这里通风不畅,不见天日,如同一个临时过道,在莆田“水土不服”。

地一大道里生意冷清(图源莆房网论坛)

人们擅长用脚投票。

开业不到一年,“地一大道”就已人去楼空,入口处,摆满杂物。

 

大门紧闭的地一大道

地一大道入口处摆满杂物

2013年,“地一大道”开发商人和商业控股发布公告,亏损达17亿元。“地一大道”,就此在莆田文献路地下沉寂。

“地一大道”没了,曾经的文献路“步行街”,也没了。

曾有莆田人在莆仙网论坛上对开发商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喊话:“还300万莆田人一条步行街再走!”

也曾有热心市民建议将空置的“地一大道”改建为地下停车场,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利国利民。对此,莆田市人防办回应道:“该项目由外资全额独资修建,具有四十年使用期限。”

(莆田市人防办于12345热线管理中心回复市民疑问时表示:地一大道为外商全额独资修建)

不为大众所知的是,“第一大道”开发商“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为外资公司,2008年于香港上市,注册地为美洲西加勒比开曼群岛。

(图片来源“投资界”)

 

位于美洲的避税天堂开曼群岛(图源网络)

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虽注册于开曼群岛,但公司的掌门人戴永革,则是来自中国东北,地道的黑龙江人。

东北人戴永革

莆田和东北渊源颇深。

莆田众多的淘金人,在改革开放后,去东北”闯关东“,完成了原始财富累积,这为日后文献路成为“金街“埋下伏笔。而发家于东北的“人和商业”、“万达集团”,则纷纷来莆田掘金。

不同的是,万达集团掘金成功,人和商业的”地一大道“在莆田只掘了”土“。

2019年,连年亏损的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甚至将名字更改为“中国地利集团”,主营业务也由开发地下商城转变为农产品批发与服务。

“地一大道”项目方“人和商业”更名“地利集团”

从“人和”到“地利”,从做”地下商城“到做”农贸市场“,开发商已改头换面,转换赛道,但该集团还拥有莆田“第一大道”三十多年使用权。

大门紧闭的莆田地一大道

莆田市中心地下长草的“地一大道”,未来将走向何方?尚未可知。

而开发商,已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2020年,戴永革家族以15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350位。

▍ “地头蛇”吞“象”

戴永革希望莆田人去逛地下步行街,虽然从文献路“地上”被挤到“地下”的莆田人,已从地下逃离,但让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的更新计划,就一个系统,有着巨大的工业惯性,一旦开启,就无法停止。      

差不多在拆除文献路步行街的同时,莆田拆除了位于文献路与胜利路交汇口的体育场和部分民房,用于商业地产的招投标。

莆田体育场曾常常举办体育比赛与花展。图为1994年,在莆田体育场召开的首届中国莆田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图源《今日莆田》)

在莆田体育场举行的莆田一中第100届田径运动会(图源《莆田建市十周年》 曾炳麟摄)

在莆田体育场举行的学生运动会(图源《莆田建市十周年》 曾炳麟摄)

莆田是”田径之乡“,体育场前的印有田径之乡字样的男性奔跑雕塑也曾是莆田的地标性建筑(图源《今日莆田》)

2010年1月下旬的一天,体育场地块的招投标会如期举行。

“18.7亿元!”来自莆田涵江区的”港涵房地产公司“出价后,现场空气凝固了。

莆田首富欧宗荣旗下的正荣集团,当天也是竞标者。这个价格已经高出预期,正荣没有再出价。

最后,这个来自涵江集奎村的港涵房地产公司,拍下了占地有10个足球场大的文献国际广场地块,成为当日竞拍会上的黑马。

这无异于“地头蛇”,吞下了一只市中心的“巨象”。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

天眼查显示,涵江港涵房地产公司人数不足50人。此前,港涵只在涵江开发过数个楼盘,而后,他们将在市中心投资百亿项目。

(天眼查显示港涵是小微企业)

(天眼查显示港涵人员规模小于50人)

90年代以前,涵江曾被称为莆田的“小上海”,商业繁荣。但港涵,显然不满足于止步涵江,它雄心勃勃。

进军市区核心地段, 摘下当时莆田商业地产的“皇冠”,彰显了港涵的野心。

港涵拍下莆田体育场地块后,在规划书上写道:“文献国际广场投资额为100亿元,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成将成为集购物、休闲、餐饮为一体,莆田乃至海西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文献国际广场项目效果图

一个小微企业开发百亿项目。这像是一场豪赌,一场以小搏大的豪赌。

但因为体量巨大,资金链断裂,开发商港涵房地产有限公司和莆田市泽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官司缠身,深陷失信泥潭。

文献国际广场项目历经十年,从未开业。

据悉,莆田市领导曾多次牵头召开项目推进会,解决难题,促项目竣工,市民也正期盼着

每年,文献国际广场的开业消息,都会像生理期一样,搅动着莆田人的神经。莆田民众始终在期盼着。

期盼,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商业综合体,而是因为这里是老莆田人心中的中心。

一个老人经过未完工的“文献国际广场”项目现场

“莆田变得更大,更快了,大家的荷包也更鼓了。读大学时,寒暑假才回莆田,发现家乡变化特别大,我一个地地道道的莆田人,甚至会在新建的市区里迷路。”生于莆田,长于莆田的李梦知说道。

“窗外的街景,一切是那么新,建筑就像热带雨林似地生长。生活越变越好,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曾经,在市中心这片区域,我和家人、朋友有过很多快乐的回忆,从前,市中心的步行街连着县巷、大路等老街,形成了一个街区,走在这里,会觉得这里是莆田,有一种由内生发的认同感。这里曾是莆田城市生活的一扇窗,大家在这扇窗里吹风,透气,望向外面。后来,步行街拆了,文献国际广场烂尾了,我像心里被挖了一角,空落落的。”

“文献国际广场”项目外挂起横幅

无论是被放弃的“地一大道”,还是烂尾的“文献广场”,他们都像一个钢筋水泥打造的离心机一样,把人们从这个建立起情感连接不久的区域里甩出、甩出、甩出。

晚上八点,文献路上,车流涌动。“十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夜晚,李梦知开着车,经过新街口时,望着车窗外,说道。

文献东路,金碧辉煌的金店

新街口的西面,是十年来,隐匿在黑夜中的工地,东面,是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的“金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这样交织在莆田的心脏地带。

文献西路,未完工的文献国际广场

莆田市中心,第一回合、第二回合,“地一大道”、“文献国际广场”KO。

第三回合,黄金上场。

(未完,待续)

后记

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写文献路?我想了一下,自从201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莆田,我和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就保持着某种距离,我始终觉得自己飘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写这篇文章,是一种接近和梳理,我想弄清我和这座城市的关系,我想知道城市变化的脉络。个人的故事,总有诸多差异,但街道,是人们把生活放进去的地方。莆田,是个魔幻的地方,而文献路,又是魔幻的中心。文献路的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当代莆田城市的变迁史。

但是这个选题太过于宏大,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写稿、修改。中间,我经历了写不出东西等很焦虑的阶段,后来我告诉自己,不管最终怎么样,都是一种当下的呈现。

莆田以外的媒体,提到莆田,关注点大多数是鞋子、民营医院等。这次,我想以一个本地人的视角,来写写不被他者看见的三线城市中心的生活。

很感谢接受采访的很多朋友,也感谢很多照片的拍摄者。因为文中大量配图是我在书籍、网络上搜寻的历史照片,能清晰知道摄影师的已注明,但还有很多图片没有找到摄影师的名字,只能备注图源,在此说一声抱歉,特别感谢你们为莆田城市变迁留下了注脚和物证。(没有备注图源、摄影师的图片是自己拍的)

也特别感谢读到这里的朋友,你们经过一万字多字的长途跋涉,来到文章结尾,此处应有酒杯相碰的声音。“文献路”的文章一共有2.3万字,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这篇是上篇部分,在下一部分中,我将讲述“文献路为什么会成为金街”、“莆田农村里最贫苦的农民,是如何成为黄金大佬,逆袭市中心气质”的故事。

迹象,呈现复杂的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