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英刚: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2020年电影
在去年的影评中,我说,“在这个存量博弈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小丑,一切都已变得面目全非,一切又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后来有朋友说,真是一语成谶。虽然是巧合,但是巧合也的确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虽然2020年和庚子年并不是完全重合——比如现在,2020年已经过去了,可庚子年还有一个月多——但是今年的确让人感觉是一个历史转折年份。早在汉朝,儒家学者在《诗推度灾》中就总结了庚子年的变革意义:“庚者,更也。子者,兹也。圣人制法天下治。”又云:“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虽然对汉儒来说,似乎前景乐观,值得期待;但是对身在转折之中的人们,大概是感慨良多,五味杂陈。今年的年度影评,也许我们可以靠近观察一下历史的生成。
《饥饿站台》海报
加尔德·加斯特卢-乌鲁蒂亚的《饥饿站台》(豆瓣评分7.8)讲述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寓言。电影设定了一个社会机制,里面的人把它叫做“坑”(Hole),上层(坑外)把它叫做“垂直自我管理机制”。从上到下的数百个楼层中,每层都有两个人。楼层中间是打通的,每天会有方形餐台带着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从0层降下,逐层停留,让大家进食。越是靠近顶层,吃得越好,而下一层,只能吃上一层的残羹冷炙。到最后,食物耗尽,同层相食。坑里的人每个月更换一次楼层,但在游戏结束之前无法出坑。很显然,“食物”象征着社会资源,楼层象征着社会阶层。这是一部暗黑的寓言电影。
主人公葛兰带着一本书入“坑”。这本书的书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已经预示了他的最终结局。他的模样也的确是按照堂吉诃德设计的。第一个月,他分到了48层,遇到了第一个同屋。在坑里已经待了很久的室友认为48层不错,甚至从食物中翻出酒来——他由此推断上层有穆斯林和禁酒主义者,才让这样的奢侈品流到下层。对他来说,上层就是47层,下层的人都比自己低。他嫉妒同层的葛兰,因为葛兰说自己待够半年出去能得到一张文凭,而他没有。他朝食物吐口水,因为他觉得上面的人肯定也这么做了。阶层、品味和特定商品的垄断,是布迪厄们关心的重要议题。奢侈品酒的隐喻,让我们看到物品的社会生命。社会的特权阶层总要冻结某些商品的流通(比如不得僭越的皇室用物、体现官员品级的颜色等等),进而和普通大众相区隔。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些社会变革,就是大众争取共享某些资源品的运动。
葛兰在经历了第171层的残酷考验后回到第33层,碰到了另外一位希望能改变游戏规则的女士。她坚信人类遇到难题时会产生“自发性团结”。她提出一个方案,上一层为下一层选好两盘食物,逐层传递,就可以保证大家都可以有饭吃。但是面对她的道德说教,第34层的人都不搭理。葛兰以破坏食物相威胁,才让第34层的人略微节制。等下个月换了更差的楼层,那位女士自杀了,葛兰饿得把带来的书《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都吃了。等再下个月回到第6层,葛兰碰到一个想自下而上实现楼层(阶层)跃升的黑人。黑人大汉随身带着绳子,他希望上层的人把他拉上去,逐层爬到0层。但是实际上阶层跃升并不容易,哪怕他抬出虔诚的信仰,也没打动上面的人把他拉上去。
葛兰和黑人大汉决定自上而下改变现状。他们拿上武器跳上餐台,逐层分发食物——此时,他们已经开始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但是出于良好初心的举动,很快变成了屠杀。比如第7层的人认为自己分在第7层,就该享用食物,这是自己的权利。经过逐层厮杀,到最后扮演救世主的人们也伤痕累累,但是“坑”并没有产生丝毫的反应。最后他们决定发起一场和平抗议运动——传递一个信号到0层去。他们选择了一盘奶冻,舍命把它送回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完好无缺的奶冻会惊讶、感动。但是实际上,上面的厨师长认为奶冻被退回是因为里面有一根头发,于是对比厨师们的头发并大发雷霆。导演呈现的这一幕并不荒诞,有的时候,下层如海啸般的诉求,到了上面,甚至引不起一丝的涟漪。
《南山的部长门》海报
其实,即便回到地面,也一样暗潮汹涌。禹民镐《南山的部长门》(豆瓣评分8.1)以刺杀朴正熙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面对历史抉择时个人的角色和命运。政治,有时候没有那么光明伟大,不一定充满仪式感,也不过是人情试炼而已。我们看到的古代帝王将相的政治史版本,不一定是真相。《南山的部长门》把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李秉宪饰)这样一个至今仍存在争议的人物搬上荧幕。李秉宪的确演技炸裂,电影中表情特写、光影运用都令人如身临其境,正如韩国中央情报部原来的部训“行于黑暗,心向光明”(后来改为“情报即国力”)。
朴正熙并非一无是处,他是“汉江奇迹”的缔造者,在任期间,带领韩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起飞,人均产值从83美元猛增到1553美元,使得韩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他的女儿朴槿惠后来能当选总统,足见他在韩国人中间的声望。金载圭自认为自己杀朴正熙是为国锄奸,是韩国的功臣,但保守派讲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他们认为,金载圭是争宠失败铤而走险的“弑君逆贼”。2004年韩国恢复名誉委员会投票,3票赞成,7票反对,否定为金载圭恢复名誉。到底最后怎么讲述这段历史,不得而知,但是此片的导演,显然是接受了金载圭的说法,把电影拍成了一个革命家的抉择。
电影中朴正熙的口头禅是:“你身边不是有我吗?按你想的做。”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所有的坏事都是第二把手干的,自己高枕无忧。南山是韩国中央情报部所在地,中央情报部部长是朴正熙统治时期韩国的二号人物。朴正熙用这句话暗示金载圭除掉后者已经叛逃的前任。等事情做完了,他又说:“这个人居然会杀自己的朋友,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电影中,李秉宪扮演的金载圭窃听朴正熙,当他听到这句话时,面部剧烈抽缩。没有证据,没有字据,到底朴正熙有没有指示金载圭杀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文本证据。毕竟,大部分的秘密都会被带入坟墓。这正是研究政治史困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其魅力所在。研究历史时,我们会在事后给出一些符合理性的描述,但当事人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慢条斯理地推算、估量,就不得而知了。倒是电影中一句台词说得轻巧:“青瓦台是韩国风水最差的地方。”
《姜子牙》海报
程腾、李炜《姜子牙》(豆瓣评分6.8)精神上和《饥饿站台》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情调要乐观很多。不能说它也是反乌托邦主义,《姜子牙》讽刺的是神对人的干预。不过技术上存在诸多左右摇摆的地方,让整部电影显得有些投机主义,就像电影中的瑞兽四不像,影响了它的思想高度。其实这部电影最闪光的部分,就是人间遭遇的苦难,其实是天帝打着“一切为了众生”的旗号造成的。天帝念兹在兹,把众生、世间挂在嘴上,构建和维护的宇宙秩序,“是我给世间最好的安排”。但是讽刺的是,天帝一边嘴上挂着众生,一边降下屠杀众生的杀器。
《姜子牙》是对封神榜故事的解构,是一部寓意深刻甚至有点暗黑的成人动画片。我深深怀疑导演或者编剧是《指环王》的超级粉丝——后者讲述的也是人对神的胜利。姜子牙因为产生“不救一人如何救苍生”的疑惑,被贬下界继续反思。天帝希望他能通过反思,增加对“大局观”的认识。这个大局,就是天意,或者说是天帝的意思,就像《封神演义》中不断呼喊的:“天意如此,你又何必逆天而行?”人间和天界之间由“天梯”相连,最后姜子牙砍断天梯,象征着斩断神权对人间的干预,人类世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心灵奇旅》海报
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的《心灵奇旅》(豆瓣评分8.9)在2020年底的时候及时出现,给大家备受煎熬的心灵带来了一碗暖暖的鸡汤。皮克斯这部动画片,其实是给长大的成年人准备的——毕竟,看皮克斯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以前那些年轻人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只是俯首求田问舍。《心灵奇旅》的主人乔伊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钢琴家,但是现实中他只是一个兼职的中学音乐老师,面对着一群良莠不齐的孩子。影片开头,学校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他有编制了,以后不必再担心自己的生活无着。但是他开心不起来,他有着音乐的梦想,认为演奏钢琴是他在世间唯一的使命。他希望能跟知名音乐人同场演出,并且认为只要完成那样一场演奏,自己的人生就会不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了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找到自己将来活着的理由或者火花(spark)。只有找到火花,灵魂才能获得前往人世间的通行证。
在生之来处,乔伊碰到了灵魂22号。灵魂22号活了几千年,也没找到自己去人世间生活的“火花”,没有去人世间的欲望,只好停留在生之来处。她其实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另一面——就是觉得没有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灵魂22号附在乔伊身上来到了人世间,她却被人间打动:一块好吃的披萨、秋日枯黄的落叶、吹来的热风、街头艺人的表演、跟理发店大哥闲聊……原来人世间如此美好。其实这些感人的亲情、街景和平凡生活,我们也很久没有好好欣赏了。灵魂22号如孩子一样,在她的眼中,这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她对乔伊说,也许我的火花就是看看天空、走走路。于是她获得了前往人世间的通行证。生之来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乔伊,谁跟你说火花必须是一个灵魂的“人生目标”?
如果我们注定无法耀眼地活着了,是不是生活就没有意义了?皮克斯可能想对自己的观众说:我们大部分人最后不得不接受平庸的设定,壮志凌云最后变成求田问舍;拼尽全力,平庸的生活也不会有一丝丝的转变。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人生目标”错过了“人间”。童年时代,一片树荫,蹑手蹑脚跑过去的猫,都是最美好的回忆。阳光和落叶、一顿美食,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那么普通,也可以自信。人们漂浮在尘世间,随波逐流,享受生活,或许就是浮世的意义。火花不是人生目标,就像电影中那句台词:鱼不需要寻找大海,因为它就在大海里。每天的浮世漂浮,就是人生。
你努力奔前程,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你专注于一个人生机会的到来,真的拿到时又发现人生没什么不一样。街上来来往往孤独的灵魂刷着手机,熟悉又陌生的酒店服务员跟你打招呼,有时候你不由自主的觉得烦躁,想到还有一个目标没有达到。或许,我们是不是把这条人生之路走得太心急了?这样想来,似乎又回到了去年影评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个卑微的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一块小雪团。”(梭罗《瓦尔登湖》)不过,《心灵奇旅》更加彻底,它要求大家不但跟权力秩序和解,也要跟自己的欲望和解,那最后呢?浮世沉浮,一切都是美好的。这碗鸡汤,炖得比较彻底,汤汁纯粹。它告诉你,即便一事无成也没有关系,生活是一段旅途,而不是一场比赛。经历过庚子年的洗礼,不妨一碗下肚,暂时休息一下吧。
《八佰》海报
管虎的《八佰》(豆瓣评分7.8)和管虎、郭帆、路阳的《金刚川》(豆瓣评分6.5)都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国侵略战争的历史回忆。前者背景是日军入侵的三十年代,后者是抗美援朝的五十年代。
《八佰》好就好在展示看客。淞沪会战是一场溃败,一个失败的故事。背后腐败的政府、逃跑的将军、失魂落魄的士兵无需赘述——几乎每个文明都经历过惨痛的低谷时期。四行仓库保卫战,一场表演的战斗——国民党政府希望表演给国际看,争取西方列强介入调停;电影强调的是给黄浦江对岸的中国人看,强调的是中国不会亡。一河之隔,对岸灯火通明、纸醉金迷,这里千疮百孔,如同鬼蜮。漂亮景色上的血腥厮杀,唤醒的民心士气——这才是《八佰》的灵魂所在。那些朦胧的群像,事之或无,情之必有。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悲喜,但是他们的悲喜,最后湮没在这历史大势的波涛之下。我们不能根据后来形势的变迁,做出冷酷、理性的叙事,只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
《金刚川》海报
《八佰》展现的时代,是中国人还处在民心涣散、生死存亡之际,而《金刚川》描述的50年代,应该显著不同。经历过漫长的探索,现代中国对工业化和坚船利炮的崇拜可谓是创纪录的,但是电影总是在展示小米加步枪的悲怆。这种诉诸于悲情的腔调,越来越不能唤起现在年轻一代的共鸣——电影院里最高潮的时刻是志愿军的喀秋莎齐射,而且恐怕也不符合事实。比如志愿军展现出的高超作战技术,可谓是人类轻步兵和特种作战的巅峰。就事实来说,金刚川上并不是一座桥。志愿军建造了70多座桥,而且是可以过坦克的钢铁桥。朝鲜战争后期中国军队的火力越来越猛,上甘岭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发起过一次营级冲锋。金城战役中,志愿军以1000多门重炮平推对手,平均每公里45门大炮,火炮和炮火的密度达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水平。金城战役之后,是美军强迫李承晚集团签下停战协议。
我并不是反对用血肉之躯搭建一个并不存在的“桥”,也不是反对把人当做零件,而是希望要稍稍地回归理性,要承认除了血肉之躯,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在战争中起到作用。要不然观众以为我们到了50年代,还是靠人海战术和美国对抗。这种叙事情节,只有在韩国电影中常常出现,并不符合事实。人类很有意思,不断重演一些桥段。比如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大家对文化越来越自信,甚至品味也开始发生变化。也许在电影、教科书里,也要讲讲昂扬、温暖、乐观的东西。
《灰猎犬号》海报
西方也在2020年推出了几部重量级战争电影。亚伦·施耐德的《灰猎犬号》(豆瓣评分8.0)展现美国拯救世界、盟军抵御邪恶轴心的英雄故事。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宗教元素,各种政治正确,让它符合几乎所有西方主流价值观。所以注定了这部影片不会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画面宏大,欣赏性很高,我们就不多讨论。
《1917》海报
萨姆·门德斯的《1917》(豆瓣评分8.5)把我们的目光拉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的时刻。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受命赶到最前线,向那里的指挥官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前线指挥官是个典型的军功贵族,急切要建功立业,哪怕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实际上对面的德军早已严阵以待,就等着英军自投罗网。两个少年要在八小时内穿越无法预知的区域,去挽救1600多名士兵的性命。
《1917》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比较完美境界,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它采用了一镜到底(其实是多个长镜头的巧妙拼合)的拍摄手法,展现了两个年轻士兵穿越德军战壕、安静农庄、残垣断壁的城镇、河流瀑布到达前线的过程。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亲临其境的感觉,甚至有点像角色扮演游戏。但是能否通关,只能靠两条年轻的生命。两个年轻人中,布雷克冒险送信,有个人原因——他的哥哥在那个前线部队,而另一个士兵斯考菲尔德并不情愿。但是随着布雷克阵亡,斯考菲尔德变成了故事的线索人物。电影难以避免主角光环、线性叙事。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别人故事的配角。我们最后倒放电影式的叙事方式,已经把不想要的枝节斩去,留下了一个线性的故事。两人一路上遇见的人,不论是敌军还是平民,其实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地下室中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婴儿、战乱中恬静的农庄和折断的樱花树,都预示着很多人的故事被湮没在战争大势之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家经常会忽略的战争。有人说那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战,有的人说它是西方文明的内讧。欧洲累积数百年的科技、人文成果,最终却化为杀人的装置。梁启超因此撰有《欧游心影录》,开始质疑西方文明的弊端。一战中,英国近百万青年人战死异乡,他们的死,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帝国争霸而变成孤魂野鬼了吗?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的木牍上,保留了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家人的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的秦朝统一天下的大业有多么伟大。他们最关心的是,“母亲身体还好吧”,“请母亲做几件夏天的衣服送来”,“新媳妇和妴要好好照顾老人”,等等。那些阵亡的英国士兵,应该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吧。
我想把今年的最佳影片给《心灵奇旅》,尽管它有些幼稚,但是也许正是2020年需要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