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越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结个婚都难

2021-01-11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鉴君 看鉴

在中国,很多大龄未婚女性都会遭遇尴尬的相亲问题。

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媒人说来说去,不过几个意思:(你)终归是要找个男人,到了这个年龄就别挑了,有男人要就不错了……

在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眼中,那些女性就是嫁不出去的“剩女”,有男人肯接受她们就该谢天谢地了。

01

古人并不提倡早婚

“剩女”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女性不婚。

在某种程度上,“剩女”一词其实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种婚姻趋势:很多女性开始奉行晚婚晚育。

与当今社会女性奉行晚婚晚育不同,古代女性似乎普遍结婚早,生孩子早。

在一般人印象中,古代女性大多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

其实,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历朝历代的法定结婚年龄并不完全一致。

《周礼》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周朝人认为,男人应该在三十而立之时娶亲,女人应该在二十岁发育成熟时出嫁。

几乎跟现代文明社会的规定完全一致。

即使男人三十岁结婚,也属于正常范围内。

这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社会的优婚优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烽火连年不息,各国都需要兵源,纷纷提倡早婚早育,婚姻制度自然也不再那么温情脉脉了。

首先对结婚年龄进行干预的便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为了富国强兵,增强综合实力,将齐国的婚龄调整为“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男性的婚龄没变,只是女性的婚龄下调了五岁。

这搁在今天啥感觉?三十岁的中年大叔娶十五岁的小萝莉,这画风怎么看都不和谐,也不知道齐桓公与管仲咋想的。

这种事,有一就有二,齐桓公一出手,各国自然纷纷效仿,所谓“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十五岁及笄”。

就是说,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就算是成年人了,就要结婚了。

当然,这个时候虽然各国普遍降低了男女结婚的年龄,但是还没有太过分的强迫性质。

而真正强制干预结婚年龄的人,其实是越王勾践。

勾践为了向吴国复仇,需要大量兵力,于是悍然颁布法令,“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原本的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只是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勾践直接把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七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

也就是说,男女到了这个年龄,如果还不结婚,就要向他们的父母问罪。

同时,因为担心影响生育,勾践还规定“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所以,要搞什么忘年恋,黄昏恋之类的,趁早歇了吧。

简言之,勾践就是要把越国内一切适龄男女变成生育机器,为他生产奴隶,最终变成他的战争机器,战胜吴国,成全他的野心。

勾践的行为,为后世朝廷强力干预婚龄提供了样本。尤其是战乱时期或大乱初定,皇帝都会采取强制措施干预婚龄。

02

万年老光棍首倡单身税

汉初,因很多人死于秦末战乱,汉高祖刘邦为了恢复社会人口,强制早婚早育,规定到了一定年龄还没结婚就要罚款。

记住,单身税自古有之,始作俑者就是刘邦!但是,刘邦本人可是晚婚晚育的典型,谁让人家后来当上了皇帝!

其子汉惠帝刘盈时期,这种政策更是变本加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十五到三十之间的女子,如果没有结婚,直接罚以五倍的赋税。

呵呵,不结婚?等着破产吧!

晋武帝司马炎果然不愧是玩出“羊车驾幸”的风流公子哥儿,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老光棍们有福了,朝廷免费发老婆了。至于被官府官吏强行拉郎配的女子,只能默默认命了。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结婚,全家人一起蹲号子吧。

唐太宗时,“男二十岁,女十五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到了岁数不结婚,地方官府出面安排结婚对象。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结婚年龄更是下调到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

宋仁宗规定“凡男年十五岁,女十三岁,并听婚嫁”。到了南宋,男女婚龄也只是各自上调了一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与南宋保持一致。

清代,顺治和康熙都是十三四岁便有了第一个孩子,结婚年龄,不提也罢!

这些还只是历朝历代规定的结婚年龄,至于实际结婚年龄,只能说没有最早,只有更早。

而汉昭帝刘弗陵,八岁时便迎娶了权臣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后者当时只有六岁。

这在今天,完全就是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他们估计都不懂成婚的意义,说不定还会问结婚是啥,有泥巴好玩么?

03

“剩女”古已有之

当然,有早婚的,自然就有晚婚的。

千万不要以为大龄“剩女”只有当今社会才存在,古代也是有大龄“剩女”的。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龄“剩女”应该是女皇武曌的老妈杨氏了。

这位杨氏,出身很是不凡,其父是隋朝宰相杨达,伯父是大名鼎鼎的观王杨雄。

鉴于杨雄曾为杨坚篡周立下了大功,被杨坚认为族侄,所以,在宗族关系上,杨广是她的族叔。

只是,不知为何,这位典型的白富美,一直待家未婚。

直到四十四岁那年,唐高祖李渊体贴功臣,才把这位大龄“剩女”嫁给了五十多岁的老鳏夫武士彟。

这对夫妻也是厉害,顶着高龄,先后居然连生了三个女儿。

不过,隋唐提倡早婚,女子平均婚龄不满十八岁,杨氏这样高龄未婚的贵族女性毕竟是极少数,真正大龄“剩女”盛行的时代其实是宋朝。

宋仁宗赵祯再婚时,正位中宫的曹皇后已经十九岁了。

尽管曹皇后本人也不是头婚,但是她初次出嫁时也已经十八岁了,以宋仁宗规定的婚龄而言,曹皇后绝对算得上大龄“剩女”。

还有一代才女李清照,她嫁给丈夫赵明诚时已经十九岁了,妥妥的大龄“剩女”。

而李清照的结婚年龄,不过是宋代女子的实际平均婚龄。

在婚龄上,宋代女子真的是只有更晚,没有最晚。

据《全宋文》记载,有一位罗女士,条件很好,被父亲视为小棉袄,一定要找一个配得上女儿的男子,最后结婚时罗女士已经26了。

宋代社会之所以出现这种女性奉行晚婚的状况,挑剔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厚嫁”风俗。

与如今结婚需要的“天价彩礼”不同,宋代结婚需要的是“天价嫁妆”。

换句话说,宋代女性如果没有一笔丰厚的嫁妆,一般是结不起婚的。

宋代的“厚嫁”究竟有多厚呢?

范仲淹在《义庄规矩》规定,“娶妇支钱二十贯,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

三十贯钱,在当时足够买几十亩地了。这样的嫁妆,不可谓不丰厚。

卖国贼秦桧结婚时,据说老婆王氏携带的嫁妆是二十万贯,这在今天堪比各种世纪婚礼了。

在宋代女性普遍晚婚的同时,男人同样也不想早娶。所以说,宋代社会不但盛产“剩女”,还制造了很多“剩男”。

宋代男性不愿意早娶,则是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是“包分配”,只要考上了直接授予官职,完全就是“一考定终身”。

如此好事,自然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寒窗苦读数十载”,就为一朝中选,哪怕须发皆白,也绝不放弃。

然而,科举并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

宋初是一年一考,后来更是改为三年一考,录取率又低,这就意味着能依靠科举翻身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是失意者。

这样一来,中举的学子们彻底成了“香饽饽”。

于是,“榜下捉婿”的情况就出现了。每当放榜时,许多达官贵人和士绅富商发觉学子中举后,争相拉着中举学子,想让他做自家女婿。

由于竞争太过激烈,宋朝出现了罕见的“倒追”现象。为了钓住金龟婿,女方便大砸嫁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立业”便成了很多男人的第一选择。在他们看来,“先立业、后成家”才是最佳选择。只要中举,不仅能“一朝农奴翻身把歌唱”,还能完美解决终身大事。

如此一来,社会上自然冒出了许多“剩男”。

“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司马光此言,恰恰证明,当时的晚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由此可见,“剩女”“剩男”古已有之,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如果运气够好,成为武曌她妈杨氏那样的“黄金剩斗士”也不是没有可能。

原标题:《穿越回古代就能三妻四妾?结个婚都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