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为固定符号所限,花与女人的永恒故事
无论是花朵还是美人,都不再是一个刻板、固定的符号。花朵的美丽与芬芳,不由他人眼光决定。“孤芳何须他人顾”,美人亦是如此。
从何时开始,花朵与女性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最古老的年代起,花朵与女性之间的联系便已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知:3000年前的中国,花朵往往和女性结伴出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古埃及人将“尼罗河上的新娘”睡莲,送给妻子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在古希腊,神话中的花之女神Flora,被赋予了美貌、智慧和理性等诸多美好品质,将妻子扮作花神的模样,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习俗之一。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四位摄影师,重新演绎“花与女性”这一主题。这些作品或现代或复古,或奔放或柔美,风格和内蕴各有不同,每一幅作品的背后,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张家诚
花,一直都是90后摄影师张家诚所偏爱的创作主题。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张家诚都保持着一种复古的格调,仿佛想要靠一己之力,将时空锁定在他熟悉而情有独钟的1990‘s。独爱东方审美的张家诚,这一次选择以东方特有的角度演绎花与女性之美。
出生于1992年的张家诚,始终对复古充满热情,而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年纪轻轻,却遵循着老派的生活方式。平时常年居住在南京,他把房屋的墙面刷上绿色,再加上带着旧日气息的器具,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平日里,他散步、遛狗、听弹唱,还喜欢养花。对他而言,这就是生活原本的样貌,不急切,不慌张,安稳平和。他始终怀念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也沉醉于属于国王时代的已逝审美,并试图用手中的相机,让它在当下重生。
在张家诚的摄影作品中,很少看到激烈的,冲击力十足的元素,一切都显得冷静、克制,在复古的色调下有着饱满的质感。各种道具在他的手中都能信手拈来,一盆假山,一条柳枝,几个水果,看似漫不经心却别具味道。花也是他最常用、最偏爱的道具。在他的摄影中,花朵并不算很显眼,看起来似乎不过点缀,但细看下去,精心挑选的花朵与模特自身的气质融合无间,颇有画龙点睛之感。平淡从容却不失力量,正式张家诚最拿手的好戏。
作为自然造物的花有其固定的形态,却因观者的视角而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在西方的语境中,花该是浓烈的、绚烂的、鲜活的,如天真烂漫、热情洋溢的女性,而内敛的东方人则喜欢赋予花更加幽深的意境:姹紫嫣红之美固然令人目眩神迷,注视久了却总不免让人疲劳;于宁静肃穆中透出一点生气,恰如娴静温柔的少女偶尔的一点点俏皮和性情,更加打动人心。
张家诚始终相信,沉静从容却蕴含着十足的力量,是东方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这一次的作品也同样在呈现着这样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花是自然的缩影,也是浪漫的缩影,作为意象的花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而与女性元素结合,可以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他这样描述自己心中花朵所寓意的内涵。借着张家诚的镜头,我们一同感受东方视角下女性与花展现的美感和韵味。
冀小同
生活在景德镇的自由摄影师冀小同,进入摄影更似机缘巧合。大学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深圳做过商业摄影的美术指导,还想在景德镇做雕塑,最后在相机这入了迷。有人描述在她的作品里,有独特的女性视角,而这次的作品中,冀小同试图用女性躯体、水与镜子,共同组成了当代女性力量的标识。
在冀小同的作品里。你能感觉到微妙的情感,好像你和这些作品有股天然的亲近感。这也许也是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外显方式。聊起常被人说起的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她这样描述:“我相信这种女性视角更多是来自于无意识的表达,这一点在所有女性从业者所做的事情中都有有体现,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身为女性所拥有的天赋。我很开心看到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点,并且终于意识到女性的美,女性的力量在整个社会里起到怎样的作用,这种量仿佛像水一样,涓涓不息,渗透到万物中。”
因为非专业出身,冀小同描述自己时常有边缘感。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这样描述这种独特的感觉:“或许处在边缘,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如果天天接触摄影也许早就厌倦了。周围的朋友做的都是不一样的,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我觉得热情比专业还要重要,热情与敏感是作品的灵魂。”与其说为观众创作,她更倾向于自己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观众。她的作品并非记录性,创作过程更像绘画,照片更像促成合作的素材,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这一次,她将镜子作为女性对自己性别身份的一种关照,从而意识到自己有这样一种力量,是一种内观和自省。“我希望用能代表女性特质的东西来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冀小同相信,女性有着异于男性的力量,不激烈、不凶猛,难以捕捉而无处不在。在这组作品中,她将其比作涓涓不息、滋润万物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蕴藏着改变一切的潜能。过去,或许连女性自己都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如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正在让情况发生改变。冀小同使用了隐喻内观和自省的镜子来呈现这一现状:通过不断地观照自身,这种力量正被女性不断认识和发掘。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如今,由女性的力量浇灌出的花朵,正热烈地绽放。
杜扬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杜扬,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作品曾多次展出于国内外摄影节及艺术书展。在她眼里人像摄影可能是所有摄影门类中最为微妙的一种。从十年前开始,她尝试用胶片记录身边的人与日常,而“女性”往往成为重要的拍摄对象。
“人物摄影更美,但也更难。”杜扬从十年前开始用胶片记录身边的人与日常,并在持续的创作中,慢慢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在她看来,人像摄影不仅需要一些技术上的实力,更要求摄影师与被摄者的沟通能力。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从事摄影这十年间,她经历过初涉摄影时的盲目模仿,再到接拍商业广告和参加艺术展览,现在的她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
聊起选择将镜头对准女性的原因,她表示拍摄女人更像一种自我的内心投射——在身为女性的设定中,不厌其烦地自我挖掘和分析,反复提出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这一次以花为媒,杜扬拍摄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以及她们与喜欢的花朵在一起的样子。
镜头下的她们,所展现的心境与气质各异,正如花朵之美绝不会千篇一律。如果说她们之间存在某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如生长于原野的花朵一般,不经雕琢、无序、错落,却有着蓬勃坚韧的生命力,毫不掩饰自己生长的欲望,哪怕身处荒芜,也要开到漫山遍野。
女性与花朵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精巧、优美、矛盾、脆弱,危险、难以定义,而杜扬所做的,便是记录下她们稍纵即逝的某个侧影,或单纯、或优雅、或灵动、或生气蓬勃,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片缤纷的花海。“无论是花朵,抑或女性,恒常的共同点便是它们始终变动不居。当它们被摄影定格,作为形象便是永恒的,而作为个体,被拍下这一秒和下一秒的形象,已经全然不同了。”
戴显婧
2020年,疫情之下,个体被困倦于家——这个亲密关系所栖息所依赖的私人场所,《她在家|Women at home》是我创作的长期女性影像文本计划,于2016年开始。戴显婧走进不同女性的家,通过面对面交流及摄影创作,展现她们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以肖像环境摄影结合文本的方式呈现,探索亲密关系之于女性成长与独立的影响,寻找彼此之于时代的情感共鸣,见证当下女性的力量。
针对这次与《周末画报》的主题合作,戴显婧挑选并邀约了两名拍摄对象。她们都是表演专业毕业,而今都还在从事表演行业的工作。一位是表演专业的大学教师,也自己演戏;一位除了表演之外逐步参与影视制作的幕后,喜欢书法、茶道和酒。前者已经步入婚姻并有了孩子,却并未与丈夫朝夕相处生活;后者保持单身独居的状态,渴望爱却不将就。在日常生活中,她们都喜欢定期买花,装点家中,对于不同的花的选择,一如自我在当下的表达,以花传情,以花愉悦。不论是怎样的身份和生活状态,花成为了一种自我倾诉和见证当下的时间之物,花开花落之间,便是她们生活的寻常以及自我观照的陪伴者。
第一位陈元元生活在南京,是表演专业的老师,一头短发,干脆利落。她的家在南方城市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每个房间都朝南。这个她生活了10多年的地方很温馨,进门闻到的是厨房里食物的香味。她蹲在地上,正将从花市买来的“蓝花野茼蒿”精修细剪,插进花瓶中。紫色在那天的光下显得娇艳而神秘,她说,“紫色象征狂热的追求。”
她的家里书架上立着很多文学、表演、电影相关的书;餐桌上堆着孩子的餐具与水壶;大门背面贴满了卡通贴纸和旅游的票根;卧室不大,一张贴着窗户的床,彩色印花的被子铺平,里侧是孩子的条纹被褥,小小一块区域。可以想象她带着孩子睡在上面的样子,紧密而温暖。床尾落了好几床被褥,用来“打地铺”:她的母亲偶尔会帮她照料孩子和家。可是,丈夫的生活痕迹少得可怜,卫生间里甚至看不到一把男士牙刷,“能够领证是因为我们都认为彼此是能让对方获得真正自由的人,这不是一个常规的婚姻或者夫妻关系,领证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享受自由的权利了。”——大家经常泰然自若说的“开放式婚姻关系”,她在真正地实践,这很酷。
编辑—xx
撰文—蓝祭祀、夏妍、xx
图片—来自摄影师
原标题:《不为固定符号所限,花与女人的永恒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